湿性疗法在临床压力性损伤伤口护理中的临床疗效
2020-01-11曾淑花张宝英翁惠卿
曾淑花 张宝英 翁惠卿 郑 娟 甘 琳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压力性损伤是临床中住院患者经常会出现的一种临床性疾病,患者因为强烈或者长时间持续的压力、压力联合剪切力所导致的骨隆、治疗器械下的皮肤、软组织出现损伤[1]。这类损伤严重程度不一,对患者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严重时可能会造成患者剧烈的疼痛以及伤口感染,甚至导致全身感染、伤口溃烂等情况[2]。因此在临床压力性损伤伤口的治疗中,除了给予必要的药物及物理治疗措施之外,还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手段来缓解患者的疼痛、降低感染、促进伤口愈合[3]。湿性疗法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护理治疗办法,其作用机制与传统干燥创面促进伤口愈合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出入,为了验证湿性疗法应用于临床压力性损伤伤口中的临床疗效,本文就其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出现临床压力性损伤伤口患者均为福建省立医院收治,时间为2017年11月至2019年6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5,采用常规护理)与试验组(n=45,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湿性疗法)。试验组患者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66~91岁,平均年龄(74.24±4.50)岁;临床压力性损伤类型:骨隆突处压力性损伤26例,医疗机构其他机械处压力性损伤1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66~92岁,平均年龄(75.15±4.60)岁;临床压力性损伤类型:骨隆突处压力性损伤26例,医疗机构其他机械处压力性损伤1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压力性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经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在入院之前未出现临床压力性损伤的患者;无严重的皮肤病的患者;患者知晓并同意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伤口感染致全身严重反应的患者;精神疾病异常患者;严重皮肤病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3.1.1 心理护理与健康知识宣教 患者出现压疮后往往存在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积极地交流,告知患者压疮出现的原因及相关知识,同时告知患者配合护理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储备,同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其护理依从性。
1.3.1.2 皮肤护理 观察患者的压力性损伤伤口情况,定时帮助患者进行翻身,同时要协助患者进行床上功能锻炼,防止静脉血栓的出现;为保持患者皮肤的干燥,要定时擦洗伤口并及时更换床褥,保证患者营养均衡,加强皮肤生理功能的平衡。
1.3.1.3 常规治疗 护理人员需要详细观察患者伤口的实际情况,对伤口进行分型并分措施处理,根据伤口完整性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伤口皮肤完整则主要使用泡沫减压敷料覆盖,加强翻身防止继续受压。伤口皮肤不完整则主要根据伤口深度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对于2期压力性损伤,主要采取清洁伤口,保持伤口干燥,泡沫敷料覆盖;针对3期压力性损伤全层皮肤缺失,主要实施清洁伤口、去除坏死组织,碘伏消毒伤口,银离子敷料填充,最后泡沫敷料覆盖。
1.3.2 试验组 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湿性疗法,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观察患者的创面情况,如出现水泡,需先将水泡内液体抽取,然后覆盖透明敷料,观察水泡内液体是否被贴膜吸出,并及时更换贴膜;如创口溃烂,先清洁创面后贴溃疡贴,根据伤口渗液情况按需换药,渗出液减少之后才可贴敷透明贴,直至创面完全愈合;如果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需先清创,随后使用藻酸银敷料覆盖创面,外层还需要用泡沫敷料覆盖。对于渗液少的创口,在给予清创的基础上辅以去腐肉的水凝胶或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水凝胶填充,外用泡沫敷料覆盖,根据创口渗液量来决定换药次数。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护理效果 显著: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无渗出液出现,并且无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出现;有效:患者创面缩小,渗出液明显减少并且观察到长出新的肉芽;无效: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情况持续。护理总有效率=(显著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2 并发症发生率 包括创面感染、全身反应、疼痛、发热。
1.4.3 疼痛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分值为1~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剧烈。
1.4.4 护理满意度 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试验组患者显著31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护理总有效率为97.78%(44/45);对照组患者显著21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护理总有效率为84.44%(38/45)。试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39,P=0.026)。
2.2 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患者护理后发生创面感染2例,全身反应0例,疼痛2例,发热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5/45);对照组患者护理后发生创面感染4例,全身反应2例,疼痛4例,发热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89%(13/45)。试验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35)。
2.3 疼痛情况 试验组患者护理后VAS评分为(2.9±1.1)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后VAS评分为(4.8±2.3)分,试验组患者护理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991,P=0.000)。
2.4 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患者满意33例,一般10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5.6%(43/45);对照组患者满意21例,一般14例,不满意10例,护理满意度为77.8%(35/45)。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153,P=0.013)。
3 讨 论
强烈或者长时间持续的压力、压力联合剪切力所导致的骨隆突处、治疗器械下的皮肤、软组织出现压力性损伤,住院患者大都身体运动能力、免疫能力较差,在出现压力性损伤之后很可能出现创面感染、渗液、溃脓的情况[4]。病情的恶化可能导致累及全身的危险情况发生,如发生在足跟部的压疮可能导致神经病变、组织病变、感染病变,严重者导致截肢[5]。临床中出现压力性损伤时需要提高足够的警惕,采用针对性的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和护理是治疗压力性损伤必须采取的措施。
随着临床压力性损伤的治疗理论的研究发展,当前临床认为干燥的创面有利于伤口的愈合的观念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当创面过于干燥时,患者的伤口会出现明显脱水的情况,在脱水状态下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效率极低,创面愈合情况极差[6]。在该理论之下,采用湿性疗法是良好的选择,湿性愈合能够保持伤口处于密闭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创面细胞能够保持充分活性,肉芽组织的生长良好[7]。湿润环境对毛细血管的发育有十分良好的促进作用,上皮细胞角质化、内皮细胞生长的速度明显加快,有利于患者伤口创面的恢复[8]。除此之外,密闭的空间还能够有效减少细菌入侵的情况,达到有效抑制细菌的效果,总之,相比于临床压力性损伤创面的常规治疗,湿性疗法能够为创面的愈合提供密闭的环境[9]。该环境不仅有利于肉芽的生长与愈合面的形成,更能防止细菌的入侵,在患者抵抗力较差的情况下,密闭的环境是减少感染情况发生的有效的方法之一[10]。本研究中,在不同护理工作实施之后,试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并发生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刘晓健等[11]、李宁[12]、梁晓霞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对于压力性损伤患者的治疗存在一定难度,对于患者本身和主病的治疗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患者容易因压力性损伤出现较多的负面情绪,在针对性地采用湿性疗法之后,患者的压力性损伤明显缓解,同时创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疼痛缓解,护理满意度提高,临床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