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迟证溯源与探要※

2020-01-11高长玉陶明源王秀珍

河北中医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万全益气汤肾气

高长玉 陶明源 王秀珍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五迟属于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类疾病,其成因和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小儿脑瘫十分相似,故可认为是该病的中医病名。我们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以五迟、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为检索词,对其所收录的1 156部医学古籍进行检索,并将检索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梳理、归纳,总结历代医家的论述,厘清五迟的具体内涵,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五迟的相关理论,以期为应用中医疗法防治小儿脑瘫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1 病名溯源

有关五迟的记载,首见于现存最早的儿科著作《颅囟经》[1],曰:“孩子头面胸膊肌浓,臂胫细瘦,行走迟者,是小时抱损。”并以“柴胡饮子”治之。《颅囟经》的论述仅提及了五迟中的行迟1项。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的论述始有所丰富,在“头发不生候”“齿不生候”“四五岁不能语候”“数岁不能行候”分别描述了发迟、齿迟、语迟、行迟4项。此后的众多医著对此四者亦分别有所论述。至明·万全《幼科发挥》[3]增加了坐迟、立迟,曰:“尻骨不成,则儿坐迟矣。”“胯骨弱,则不能立矣。”并将二者与“不能行”“齿生迟”“发不生”并“谓之五软”,而未界定其为五迟证。之后的诸多医著亦是从行、发、齿、语四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至清·周震《幼科指南》[4]始有坐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个方面的描述,但未总结命名为五迟。其后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5]曰:“小儿禀受肾气不足,而有五迟五软。”首次提出了五迟一词,但只对行、发、齿、语四迟有具体论述。清·张璐《张氏医通》[6]曰:“五迟者,立迟、行迟、齿迟、发迟、语迟是也。”该论述首次明确地将立、行、齿、发、语五方面界定为五迟。而清·吴谦《医宗金鉴》[7]则认为五迟为坐、行、发、齿、语五方面。此后对五迟概念的认识有4部著作与《医宗金鉴》相同,仅有1部著作持《张氏医通》的观点。

综观历代医家的论述,对于行、发、齿、语四迟的论述最多,认识也基本一致,而分歧点在于另一迟是坐迟还是立迟。结合其他四迟来看,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立迟后势必会引起行迟,二者很难截然分开,并且论述立迟的著作也仅有2部,故将二者合一为行迟比较合理。而古医籍中的有关坐迟的记载远远多于立迟,并且能否适时坐稳亦是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诊断出坐迟更有临床价值,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因此将坐迟归为五迟之一更为合理。综上所述,五迟界定为坐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5方面更具有临床意义。从五迟的含义来看,历代医家已经认识到了其属于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类疾病,与脑瘫的临床表现有诸多相似之处。

2 病因病机

对五迟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多分而论之。

2.1 行迟 关于行迟的病因病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认为是由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亏虚、骨失所养所致,曰:“骨是髓之所养,若禀生血气不足者,即髓不充强,故其骨不即成,而数岁不能行也。”至明·鲁伯嗣《婴童百问》[8]则认为行迟由肝肾不足、骨失所养、筋失所荣所致,曰:“又有行迟之症,乃血气不充,则髓不满骨,故软弱而不能行,抑亦肝肾俱虚而得之,肝主筋,筋弱而不能束也。”其后,明·万全《片玉心书》与日本下津寿泉《幼科证治大全》亦持此观点。而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5]认为除肝肾不足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后天化源乏绝,气血亏虚,亦可导致行迟,曰:“有数岁不能行者,禀受肾元不足也。夫骨属肾,凭髓所养,肾气有亏,则不能充髓满骨,故软弱不能行者。复有重帏深闭,不见风日,或终日怀抱,筋骨不舒,是以难行者。又有离胎多病。肝肾俱虚,肝虚则筋弱,肾虚则骨柔,而不能行者。复有过食甘肥,有伤脾胃,乃绝化源,致成疳症,气血日惫而不行者。”由上述可见,行迟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肝肾虚损,精血亏虚不能充髓养骨濡筋所致,同时,后天调摄失当,脾胃受损,化源乏绝,气血失养亦可发生。

2.2 发迟 关于发迟的病因病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认为由肾衰精血不足所致,曰:“足少阴为肾之经,其华在发。小儿有禀性少阴之血气不足,即发疏薄不生。”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依从巢元方说。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9]则认为发迟由心血不足所致,曰:“心主血。发为血之余。怯则久不生也。”因“发为血之余”,肾藏精血,心主血,故头发的生长、荣枯与肾、心二脏关系密切。

2.3 齿迟 关于齿迟的病因病机,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认为由肾虚精髓不充所致,曰:“小儿有禀气不足者,髓即不能充于齿骨,故齿久不生。”宋·《圣济总录》[10]认为齿迟还与外邪有关,曰:“若虚弱者,血气衰耗,风冷乘之,致令齿久不生。”

2.4 语迟 关于语迟病因病机的认识,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5]认为由心气不足所致,曰:“人之五脏有五声,心之音为言。小儿四五岁不能言者,由在胎之时,其母卒有惊怖,内动于儿脏,邪气乘其心,令心气不和,至四五岁不能言语也。”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9]曰:“心系舌之本。怯则语迟也。”宋·《圣济总录》[10]又增肝气不足,曰:“论曰心为言,肝为语,其经属手少阴足厥阴。其气上通于舌,舌者声之机,若禀受之初。母怀惊怖,则子之心火不足,而肝木弱,故令机关不利,气不宣扬而语迟。甚者有经数岁不能言者。”明·薛铠《保婴撮要》[11]曰:“钱氏云:心之声为言,小儿四五岁不能言者,由妊母卒有惊动,邪乘儿心,致心气不足,故不能言也。有禀父肾气不足而言迟者;有乳母五火遗热闭塞气道者;有病后津液内亡,会厌干涸者;亦有脾胃虚弱,清气不升而言迟者。”明·王大伦《婴童类萃》[12]指出语迟还与肺相关,曰:“经云:肺主声,心为言。舌乃心之苗,心肺失调,致舌本强,故不能发而为言也。”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5]曰:“夫言为心之音,有由妊胎卒被惊恐,内动于胎,故令心气不足。舌本不通,而不能言者,有因其父肾气耗损,而禀清阳之气不能上升者。”

2.5 坐迟 关于坐迟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论述较少,明·万全《幼科发挥》[3]曰:“尻骨不成,则儿坐迟矣。”“皆胎禀不足之病也。”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清·黄朝坊撰《金匮启钥》、民国时期涂蔚生《推拿抉微》亦持此观点。

关于五迟的病因病机,除分而论之,亦有总体阐述者,如清·周震《幼科指南》[4]曰:“小儿多因父母禀来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令生下筋骨软弱,半步难移,牙齿不生,头发疏薄,身坐不稳,语言多迟。”民国时期吴克潜《儿科要略》[13]曰:“皆由营养不足,化育之力薄弱所致。无论其为胎中缺乏营养,生而先天不足以成此病,或为生后乳食不足,后天失调,因循误事以成此病。”可见无论是分而论之还是总体阐述均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五迟主因,亦有少数是因后天的调摄不当而发病者。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精血亏虚,形体失养而出现一系列生长发育迟缓的表现。由于肾主封藏,内蓄先天之精,主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与肾、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亦与肝、心相关。流行病学对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调查显示,70%~80%的脑瘫与产前因素有关,其高危因素有孕期宫内感染、遗传因素、先天发育畸形、胎儿生长迟缓、多胎妊娠及胎盘异常等。这些因素均属中医学所认为的先天禀赋不足,故从病因学角度分析,小儿脑瘫可按五迟辨治。

3 治疗调养

对于五迟的治疗,历代古医籍中记载不一,有分而论治者,亦有总体调养的,但总以补养先天之本肾与后天之本脾为多。

3.1 分而论治

3.1.1 行迟 行迟的治疗,现存最早的儿科著作《颅囟经》[1]以柴胡饮子治小儿行迟。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14]曰:“宜服生干地黄丸方。”“宜服益肝肾二脏,羚羊角丸方。”明·朱橚《普济方》[15]则用五加皮散、虎骨丸、海桐皮散来治疗。明·万全《片玉心书》[16]以“加味地黄丸主之”。明·薛铠《保婴撮要》[11]曰:“行迟用地黄丸加牛膝、五加皮、鹿茸,以补其精血,精血既足,则其筋骨自坚。凡此皆肝肾之虚也,虚而热者,用六味地黄丸。虚而寒者,用八味丸。若手拳挛者,用薏苡仁丸。足拳挛者,用海桐皮散。脾胃亏损,肾脏虚弱,寒邪所乘而膝渐肿者,佐以补中益气汤,及大防风汤。”明·李梴《医学入门》[17]曰:“宜肾气丸加牛膝、五加皮、鹿茸。”

3.1.2 发迟 发迟的治疗,明·万全《片玉心书》[16]曰:“小儿发久不生,虽生不黑而稀,此由肾气衰,则血气不足之故也,地黄丸主之。”清·周震《幼科指南》[4]曰:“发迟,用苣胜丹医之。”民国时期吴克潜《儿科要略》[13]曰:“发迟者宜养血,用苣胜丹。”

3.1.3 齿迟 齿迟的治疗,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18]曰:“芎黄散,治齿不生”。明·朱橚《普济方》[15]曰:“芎黄散,治齿不生。”“香附丸,治小儿长,齿不生。”明·万全《片玉心书》[16]曰:“齿久不生,虽生而不齐者,此肾虚故也,地黄丸主之。”明·薛铠《保婴撮要》[11]曰:“故齿迟也,用地黄丸主之。”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19]曰:“芎黄散,治齿迟。”明·李梴《医学入门》[17]曰:“齿迟,因禀气不足,则髓不能充骨,宜肾气丸,或十全大补汤加知母、黄柏。”明·龚廷贤《万病回春》[20]曰:“芎归散治小儿齿迟。”明·王大伦《婴童类萃》[12]曰:“小儿齿生迟,六味地黄丸。”民国时期涂蔚生《推拿抉微》[21]曰:“所以齿迟,宜地黄丸。”

3.1.4 语迟 语迟的治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14]以芍药散方、鸡头丸方、菖蒲丸方治疗。宋·刘昉《幼幼新书》[22]曰:“宜兼服钱氏地黄丸。”明·朱橚《普济方》[15]以芍药汤、鸡头丸、菖蒲丸、菖蒲丹治疗。明·薛铠《保婴撮要》[11]曰:“心气不足,用菖蒲丸。肾气不足,用羚羊角丸。闭塞气道,用加味逍遥散。津液内亡,用七味白术散。脾胃虚弱,用补中益气汤。”“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年余诸症悉愈”。明·王大伦《婴童类萃》[12]曰:“肾气丸,语迟,此方主之。”

3.2 总体调养 对于五迟的总体调养,元·曾世荣《活幼心书》[23]以补肾地黄丸、调元散治疗行迟、齿迟、语迟。明·王纶《明医杂著》[24]以六味地黄丸加鹿茸治疗行迟、齿迟。明·万全《广嗣纪要》[25]以八味地黄丸治疗行迟、齿迟、语迟。明·万全《幼科发挥》[3]治疗坐迟、行迟、发迟、齿迟“并宜六味丸加当归杜仲牛膝川续断主之”。明·薛铠《保婴撮要》[11]治疗行迟、发迟、齿迟“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年余诸症悉愈,形体壮实”。清·周震《幼科指南》[4]治疗坐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用加味六味地黄丸滋养其血,再以补中益气汤调养其气为宜”。清·蒋示吉《医宗说约》[26]治疗行迟、发迟、齿迟、语迟“总宜调元散”。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5]曰:“小儿禀受肾气不足,而有五迟五软,解颅鹤膝诸候,当以六味丸加鹿茸补之。”清·张璐《张氏医通》[6]曰:“并用地黄丸为主,齿迟加骨碎补、补骨脂;发迟加龟版、鹿茸、何首乌;立迟加鹿茸、桂、附;行迟加牛膝、鹿茸、五加皮。”清·吴谦《医宗金鉴》[7]曰:“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先用加味地黄丸滋养其血,再以补中益气汤调养其气,又足少阴为肾之经,其华在发,若少阴之血气不足,即不能上荣于发,苣胜丹主之,又有惊邪乘入心气,至四五岁尚不能言者,菖蒲丸主之。”

综上所述,中医古籍对于五迟治疗的论述虽各有侧重,但补益肾脾两脏的治法应用最多,首选六味地黄丸填精益髓以补益先天之精,再以补中益气汤补脾益气以资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这与先天禀赋不足与后天调摄失当五迟之病因是相符的。以此可为临床更有效地治疗五迟提供理论依据,亦为应用中医药治疗小儿脑瘫开拓新思路。

猜你喜欢

万全益气汤肾气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Network pharmacology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Huangqi(Astragalus Radix)and Jinyingzi(Rosae Laevigatae Fructus)in treating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万全“水幕”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抗日英雄万全策
身体累了应“抖抖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