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易水学派医家运用升麻特点探析

2020-01-11张钰欣王雨张雨菲沈翊康刘钟阳张保春

环球中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风药升麻升阳

张钰欣 王雨 张雨菲 沈翊康 刘钟阳 张保春

升麻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其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1]中记载,升麻性平,味甘苦,功效以解毒、除邪瘴、杀鬼魅为主。魏晋南北朝至宋代,本草文献对于升麻均有详细的描述,在功效和主治病证方面有所增补。如《名医别录》[2]指出,升麻之性微寒,可治疗中恶腹痛、头痛寒热、喉痛口疮等;《本草经集注》[3]认为,升麻为伤寒、中恶、惊邪、喉痹痛、口疮、解毒所主之药;据《药性论》[4]所载,升麻主要治疗儿科、口腔、热证、疫病、邪魅五类疾病;《证类本草》[5]提出,升麻还可以治疗斑疮、丹毒、熛疽等外科疾患及产后恶血不尽等妇科下血病证。至金元时期,张元素创药类法象及引经报使学说,从气味升降、药物归经的角度对升麻的性味、归经、功效及运用提出了新的见解,而后李杲、王好古、罗天益等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现有与易水学派升麻运用相关的文献,大多从风药特点、疾病治疗、方剂分析等角度入手,或针对李杲升麻的运用进行研究,而鲜少通过易水四家纵向对比,对升麻的认识及运用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对易水四家升麻运用特点进行探究,既有利于完善易水学派用药特点的研究,又可以为现代医家运用升麻提供新的思路,以期提高临床疗效。

1 引经报使,行手足阳明太阴

张元素创立引经报使理论,首次提出升麻归于手足阳明、手足太阴四经,其云“升麻……足阳明胃、足太阴脾引经药……若得葱白、香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阴”[6]163。升麻归经的提出,大大拓展了升麻在阳明、太阴经疾病中的运用。在阳明经方面,张元素引《主治秘要》,提出升麻可治疗阳明经分头痛。《灵枢经》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7],故张元素在治疗伤风兼目痛、鼻干痛之症时加升麻一钱以引经祛邪。“足阳明贯于上齿,手阳明贯于下齿”[8]257,故李杲以升麻引药入手足阳明以疗齿疾,其于《东垣试效方·牙齿门》中所载治疗牙痛、齿摇16方中,均含有升麻。此外,李杲治疗消渴、厉风及疮疡侵及足阳明经分等病证时亦用升麻引药祛阳明之邪。朱肱云:“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9]诸医家不得其要,王好古认为“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耳”[9],以升麻为足阳明引经药作解。在太阴经方面,王好古于《汤液本草》引《诀》云:“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9]以升麻治疗肺部疾患,而李杲将升麻上升之性与其入足阳明、太阴二经相结合,升提脾胃清气,行于阳道,从而治疗脾胃不足之证。

2 升脾胃清阳,补益散火举陷

《本草纲目·释名》云:“升麻……其叶似麻,其性上升,故名。”[10]升麻上升之性的提出,始自张元素。张元素依据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论,认为升麻“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6]163,并将升麻上升之性运用于引药上行与升脾胃清阳两个方面。

引药上行方面,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提出“人参……善治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6]168,即升麻可助人参补益之气上行。李杲将其拓展,在治疗脾胃不足之证时,不仅使用人参、黄芪、甘草补益肺脾,更加入升麻引甘温之气上行,既可升下降之清气,又可补散解之肺卫。

升脾胃清阳方面,张元素首次明确提出运用升麻治疗脾胃疾病,认为“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用不能补”[6]163、“脾痹非升麻不能除”[6]163,并创加减冲和汤,以升麻、柴胡同用,泻风木、升胃阳、使气机冲和。李杲深受启发,以《黄帝内经》中脾胃升降理论为基础,对升麻的应用进行发挥。李杲认为脾胃之气不足则下流,谷气不得升浮,以致少阳甲胆之气不生,春生之令不行,上焦心肺无以濡润,头面清窍无以滋养,故常以升麻配柴胡,行阳明、少阳二经,同引胃气上升,共行春生之令;而人参、黄芪等甘温之品配以升麻、柴胡,便可借胃气上行,补心肺不足、益脾胃元气、养头面清窍。因此,李杲在加减冲和汤的基础上,创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损之证[11]。

除此之外,李杲对升麻上升之性拓展运用。李杲依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火郁发之”之理,针对热伏地中、阳郁脾土、风热陷下及阴覆其阳所致火郁不伸之证,以升麻、柴胡、羌活、防风等风药升举阳气,使郁火上出阴分,行于阳道。因风药大多苦平辛温,故以苦发之,以辛散之,使郁火得散,气机得布,阴阳平和。又因火郁之证多见热症,故李杲常以升麻、柴胡相须为用,升阳散火又解肌肉间热,并创制升阳散火汤、火郁汤等方剂治疗火郁脾土所致的内伤热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下者举之”[12],故李杲治疗乳痈将溃之疮陷、阳气下陷之崩漏、脾胃气衰之泄泻,均加入升麻,助清阳上升以举陷下之气。

3 散阳明风邪,解肌透疹解毒

《医学启源》云“升麻……手足阳明经伤风之的药”[6]163,故张元素认为,升麻可引药入阳明,治疗邪犯阳明之证。李杲在此基础上提出,升麻“发散神农本草经风邪”[9],并指出“入足阳明,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9],即升麻可散阳明风邪,且宜与葛根相须为用,共发阳明经汗,然必于阳明经分受邪方可使用。罗天益继承了李杲的思想,认为“升麻苦辛,葛根甘平,解肌出汗,专治阳明经中之邪”[13]。并以升麻汤治疗风邪侵犯阳明经表之证,其中升麻、葛根解散外邪,芍药、甘草调和中气,表邪散而内自和。罗天益于升麻汤中加黄连,先攻其里,后泻经络中风热,治疗阳明标本俱实证;于升麻汤中加附子,先实其里,次行经络,治疗阳明标本俱虚寒。

在解肌透疹方面,张元素以升麻葛根汤治疗大人、小儿疮疹未发以及感受时气瘟疫所致的头痛发热、肢体烦热。其中升麻合用葛根不仅能解散外邪、还可以透疹、解肌、退热。李杲在升麻葛根汤中加入当归身、连翘,治疗因脾胃不足,营气逆行,火势内炽,阴覆其外所致的脓疱、斑疹。其中升麻、葛根升发阳气,宣散阳明表邪,使郁火得散,斑疹得发;连翘清热解毒,为疮家圣药;芍药、当归滋阴养血;甘草补益中气,调和诸药。而王好古以升麻治疗斑疹及疮痘欲发之证,如:王好古于紫草汤中加入升麻升散透疹,治疗已显癍证而阳明出不快;用化毒汤治小儿已出未出之疮痘。

除此之外,升麻亦能解毒。正如《名医别录》中记载,升麻“主解毒……风肿诸毒,喉痛口疮”[2],张仲景用升麻清解喉部热毒入血络,治疗阳毒所见咽喉痛、唾脓血之症[14]。而后世医家治疗阴阳毒所创的玄参升麻汤、阳毒升麻汤、阴毒甘草汤等方剂中均含升麻,这些方剂被王好古收录于《医垒元戎》之中。由此可见,易水四家对于升麻散阳明风邪,解肌透疹解毒之功效,主要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又加以灵活运用。

4 升内停湿邪,以风药胜湿

“风胜湿”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而后张元素提出风药,并将升麻、防风等味之薄者列入风升生条下。李杲以此为基础,提出“圣人立治之法, 既湿气大胜, 以所胜治之, 助甲风木上升是也”[8]238。二人以风药除湿,将“风胜湿”理论运用于临床。

张元素运用风药,以其特性选而用之,如当归拈痛汤中,以羌活苦辛,透关利节而胜湿;防风甘辛,温散经络中留湿;升麻、葛根苦辛平,升阳于至阴,引水湿上行,以苦发之,通过透利、温散、升散三个不同方面引湿邪外出[6]216。李杲从气机升降角度出发,认为对于阳气衰弱,伏匿于阴中所致的湿邪停聚,切不可以用五苓散等淡渗之剂利之,因湿邪虽除,然气机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需用羌活、独活、柴胡、升麻、防风等升阳风药,既助风以平之,又升腾阳气,引湿上行而发之。而运用风药治疗湿邪时,需中病即止,“以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8]45。因此,李杲于补中益气汤加减法中云:“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藁本根,已上各五分,升麻、苍术,已上各一钱,勿用五苓……如病去,勿再服。”[8]45此外,李杲认为,湿气大胜,虽应助风木上升治之,然治湿之法需有先后,“当先调和胃气,次用白术之类以燥其湿而滋元气。如其不止,后用风药以胜湿,此便是大举、大升以助春夏二湿之久陷下之治也”[8]239。因脾胃主运化水湿,脾胃不足,阳气不振,则运化失司、水湿留滞中焦,故首先调和脾胃,燥中焦水湿,使中焦之气得复,升降运化正常。若湿邪仍存,以其为阴邪,趋于下行,停聚下焦,故需用升麻引下陷之湿上行,以苦发之,并加入柴胡,既助少阳甲胆风木上升以胜湿,又助升麻升阳于至阴。综上可知,易水学派医家运用风药升麻胜湿,主要以其升阳之性,引水湿之邪上升,继而以苦发之,并常配以柴胡、防风、羌活等其他风药,助风胜湿、辛温发散。

5 总结

综上所述,自《神农本草经》之后,医家对于升麻的认识,多在功效、主治病证方面进行增补,至张元素有了新的突破。张元素开创易水学派,在药性理论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张元素从气味厚薄角度,阐发升麻的升浮发散之性,将升麻归为手足阳明、手足太阴四经,为李杲以升麻升举脾胃清阳、发散阳明风邪,运用升麻治疗口齿疾患及消渴、疮疡等病证奠定了理论基础。“风药”概念的提出,使“风胜湿”理论运用于临床,李杲受此启发,针对中阳不足,湿陷内停之证,运用升麻或配合柴胡等其他风药,升阳发散以除湿。至于王好古,不仅于《汤液本草》中,对张元素和李杲有关升麻的论述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并且宗张仲景之旨,参王奉议、孙兆、朱肱之论,集《外台秘要》《千金要方》等方,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总结并发挥了升麻在阴阳毒、斑疹、疮痘等疾病中解毒、透疹之用。罗天益继承了以上三家观点,记载了大量的医案并予以评述,使得加减冲和汤、生津甘露饮子等方剂的应用更为直观,使后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易水学派医家对于升麻引经、升阳、散邪、胜湿功效的运用。

猜你喜欢

风药升麻升阳
升麻的品种考证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升麻炮制历史沿革的研究进展*
经典名方中升麻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升麻蜜制工艺的优化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运用风药治疗泄泻理论浅析
治疗偏头痛用风药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