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胆囊癌系统性治疗研究进展*

2020-01-11刘凌玥白雪莉梁廷波

中国肿瘤临床 2020年21期
关键词:吉西免疫治疗单抗

刘凌玥 白雪莉 梁廷波

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胆道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中国年新发病例约5.3万,年死亡病例约4.1万[1-2]。手术治疗是唯一可能的GBC根治性治疗手段,但因GBC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患者就诊时往往已处于晚期,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总体预后极差[3]。故而系统性治疗在GBC治疗中尤显重要。本文即主要针对局部晚期GBC、转移性GBC,围绕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三类系统性治疗手段进行阐述。

1 化疗

对于晚期GBC,吉西他滨+顺铂(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的GC方案是一线化疗的标准方案。2010年报道的Ⅲ期ABC-02研究显示,晚期胆道癌(biliary tract cancer,BTC)患者采用GC方案化疗可取得比单用吉西他滨化疗更长的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11.7个月vs.8.1个月,P<0.001)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8.0 个月vs.5.0个月,P<0.001)[4]。该研究GBC亚组中GC方案较吉西他滨单用有更高的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37.7%vs.21.4%),GC方案/吉西他滨单药治疗GBC患者的死亡风险比为0.61[4]。该方案在BT22研究中也显示了相似的疗效[5],由此GBC化疗步入以GC方案为基础的两药联合阶段。常用铂类化疗药物还有奥沙利铂,有研究将GC方案与吉西他滨+奥沙利铂(gemcitabine and oxaliplatin)的GEMOX方案进行对比,发现应用GC方案的晚期GBC患者有更长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4.67个月vs.3.88个月,P<0.05)、更少的肝损伤和外周神经病变,而GEMOX方案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更适于心肾功能不全者,两者的缓解率、OS无显著差异[6]。有研究发现在经过3或4个周期的GC或GEMOX方案化疗后,侵及肝、结肠、淋巴结等的局部晚期GBC有46%可进行R0手术切除,术后患者的mOS显著提高(中位数未及vs.9.5个月,P<0.000 1)[7]。吉西他滨+替吉奥(gemcitabine and S-1)的GS方案在Ⅲ期研究中显示出不逊于GC方案的疗效(mOS:GC 13.4个月vs.GS 15.1个月),且用药过程中不需水化,与GC方案分别适用于有不同禁忌证的群体[8]。

除了吉西他滨+铂类两药联合方案,基于吉西他滨+铂类的三药联合化疗方案也在临床中应用。有Ⅱ期单臂研究显示,对BTC患者,吉西他滨+顺铂+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化疗可实现高于GC 方案所报道的mPFS(11.8个月)、mOS(19.2个月),其GBC亚组的mPFS、mOS 分别为4.1 个月、15.7 个月[9]。也有Ⅲ期研究发现,吉西他滨+顺铂+替吉奥的GCS 方案对BTC 患者较GC 方案有更长的mOS(13.5 个月vs.12.6 个月,P<0.05)和mPFS(7.4 个月vs. 5.5 个月,P<0.01)[10],尚未报道GBC亚组数据。此外,为克服耐药而设计的吉西他滨衍生物acelarin联合顺铂也显示出较好的治疗前景[11],正在进行Ⅲ期临床研究。

在经过一线化疗仍有疾病进展的患者中,仅少数可进行二线系统性治疗,原因包括肿瘤进展导致并发症、全身状况恶化等[12]。Ⅲ期ABC-06 研究显示,对BTC患者(GBC占21%),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奥沙利铂的mFOLFOX 方案结合积极症状控制可取得比仅用积极症状控制更高的生存率(6个月25.9%vs.11.4%,12个月50.6%vs.35.5%),肯定了以5-FU 为基础的二线化疗的意义[13]。但该研究并未设计5-FU 单药治疗组,有研究认为以5-FU为基础的双药化疗的mOS、mPFS 并不优于5-FU 单药[14]。此外,5-FU+伊立替康+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等方案已由Ⅱ期研究证实了安全性与有效性[15-16],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大规模随机研究。

当前晚期GBC的化疗疗效并不理想,对于晚期BTC患者的研究中,GBC亚组的数据提示其与肝内、外胆管细胞癌对于同一组药物的化疗敏感性不同,仍需进行仅针对GBC患者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以明确各化疗方案的意义。此外,基于分子检测的精准化疗及化疗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联合或有前景。

2 免疫治疗

GBC 免疫治疗包括肿瘤疫苗、过继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等。WT1 和MUC1 是疫苗研究中的常用靶标,有研究认为疫苗联合化疗可提高包含GBC在内的BTC患者的疗效[17-18],但仍缺乏大规模研究的验证。将疫苗靶点扩展到多个、研制“个性化”疫苗或有前景[12]。嵌合抗原受体T 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T-cell,CART)治疗也显示出成效,两项分别靶向EGFR 和HER2 的I 期CART 治疗研究显示了其安全性和治疗前景[19-20]。当前研究进展最迅速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其作用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细胞毒性T 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等与其配体相互作用所介导的免疫抑制、肿瘤免疫逃逸[21-22]。有研究发现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升高、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dMMR)、高微卫星不稳定(high-level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H)可预测免疫治疗的有效性,且与不良预后相关[12,22]。阻断PD-1 或其配体PD-L1、PD-L2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一项收集了66份GBC 标本的研究显示肿瘤组织中PD-L1 阳性率达54%,阳性结果可能是GBC预后的预测因子[23]。

围绕PD-1 单抗派姆单抗的两项研究,KEYNOTE-028 中24 例应用派姆单抗的PD-L1 阳性晚期BTC(含GBC)患者中,有17%达到PR、17%达到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24]。KEYNOTE-158 纳入了104例PD-L1阴性或阳性的晚期BTC患者,应用派姆单抗后有5.8%达到PR(其中1 例患者PD-L1 阴性)、16%达到SD。两项研究的12 个月生存率分别为28%、33%,治疗效果未显示出与PD-L1 表达的关联性[24-25]。在包含45 例晚期BTC(含26%GBC)患者的Ⅱ期研究中,另一种PD-1单抗纳武利尤单抗实现了22%的PR 和38%的SD,12 个月生存率达到52%[26]。也有研究显示在接受纳武单抗治疗的患者中,PD-L1阳性者的mOS、mPFS较PD-L1阴性者更长(mOS 11.6个月vs.5.2 个月,mPFS 2.8 个月vs.1.4 个月)[27]。有报道介绍国内1例PD-L1表达强阳性(≥50%)的复发转移GBC 患者,在接受纳武利尤单抗治疗联合放疗后,多发转移灶消失或明显缩小,获得超过6 个月的PFS[28]。此外,基于抗PD-1、抗PD-L1响应不佳的肿瘤中有增强的TGF-β 信号的实验结果,同时拮抗PD-L1和TGF-β的M7824在BTC患者中也显示出一定疗效,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达23%[29-30]。

一项Ⅰ期研究比较了PD-L1单抗度伐单抗单用或与CTLA-4 单抗tremelimumab 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单药、双药组分别有5%、11%BTC 患者达到PR,mOS分别为8.1个月、10.1个月,预示了联合免疫治疗的前景[31]。纳武单利尤抗联合CTLA-4 单抗伊匹木单抗等方案也正在研究中。此外,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方面,一项研究显示纳武利尤单抗+GC方案在BTC(含33%GBC)患者中实现了37%的PR,高于纳武利尤单抗单用,也高于ABC-02 研究所报道的GC 单用[27]。另有研究发现抗PD-1 治疗联合化疗疗效优于单纯抗PD-1 治疗、单纯化疗,在BTC 患者中三种方式的mOS 分别为14.9、4.1、6.0 个月[32]。纳武利尤单抗+伊立替康+5-FU、派姆单抗+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度伐单抗+tremelimumab+GC 等联合方案正在研究中,除疗效值得期待外,也需严密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当前对于GBC 免疫治疗的研究主要是Ⅰ期、Ⅱ期研究,尚待Ⅲ期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治疗潜能。且现缺乏具备良好灵敏性、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预测特定患者的免疫治疗获益,PDL1等现有预测因子的检验方法尚待统一,新的标志物也有待开发。

3 靶向治疗

GBC 的靶向治疗基于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肿瘤基因异质性决定了靶向治疗的多样性。

HER2 基因扩增见于10%~19%的GBC,与细胞表面HER2的过表达相关,是肿瘤发生的关键驱动力且提示不良预后[33-34]。研究发现,在9例应用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或拉帕替尼治疗的GBC 患者(8 例有HER2 基因扩增或过表达)中,1 例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4 例PR、3 例SD[35]。有报道介绍1例国内的GBC复发转移患者,接受曲妥珠单抗和拉帕替尼联合治疗后多发转移灶部分缓解[36]。也有文献报道1 例HER2 基因扩增的复发转移GBC 患者接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后,实现了超过1年的持续缓解[37]。有研究显示在19 例有HER2 突变的晚期BTC(含42%GBC)患者中,来那替尼治疗实现了2 例PR、4 例SD,其中1 例获得PR 的GBC 患者在后继活检中显示HER2 突变丢失[38],预示靶向HER2 基因突变治疗的潜能。对于靶向EGFR 的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一项联合帕尼单抗、吉西他滨、伊立替康的Ⅱ期研究显示,28例晚期BTC(含17%GBC)患者的mPFS、mOS 分别为9.7、12.9 个月,GBC 和胆管癌亚组间结果无差异[39]。有两项研究分别在GEMOX 化疗上联用厄罗替尼或西妥昔单抗,纳入研究的GBC患者较少,且均未显示出相较于单独化疗组更多的治疗获益[40-41]。有研究认为KRAS突变型患者应用EGFR靶向药物效果更佳,之前研究报告的疗效不理想或因未筛选KRAS 突变型患者[42]。此外一项汇总分析显示,同时靶向HER2 和EGFR 的varlitinib 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药物在BTC(含19%GBC)患者中实现了27%的PR 和42%的SD,显示出良好前景[4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密切相关。靶向VEGFR 的贝伐珠单抗与靶向EGFR 的TKI 厄洛替尼联用,在晚期BTC(含19%GBC)患者中显示12%PR、51%SD,mOS达9.9个月[44]。在BTC(含20%GBC)患者中,贝伐珠单抗联合GEMOX 化疗相较于单用GEMOX 化疗显示了更长的mPFS(6.48 个月vs. 3.72个月,P<0.05),但mOS 未显示提高[45]。仑伐替尼可抑制VEGFR、FGFR、PDGFRA 等,单药治疗在面向晚期BTC(含39%GBC)患者的单臂研究中显示了12%的ORR、85%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mOS达7.4个月[46]。

PIK3CA 突变见于6%~12.5%的GBC[33],其导致的PI3K/AKT/mTOR 通路活化可促进GBC 的发生发展。一项研究将mTOR 抑制剂伊维莫司作为晚期GBC 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在12 周时显示25%的DCR,mPFS和mOS分别为2.1和5.6个月[47]。PI3K抑制剂copanlisib 联合吉西他滨或GC 化疗在Ⅰ期研究中证明了安全性,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8]。

关于RAS/RAF/MEK/ERK 通路,一项单臂研究将MEK抑制剂曲美替尼用于8例晚期GBC患者,有5例SD、3 例疾病进展[49]。另一项Ⅱ期研究显示,化疗后进展的BTC(含32%GBC)患者单用曲美替尼疗效不优于单药化疗[50]。一项研究联合应用了RAS/RAF/MEK/ERK通路中BRAF的抑制剂达拉非尼和MEK的抑制剂曲美替尼,在32 例晚期BTC 患者中实现了41%的ORR,mPFS 7.2 个月,mOS 11.3 个月[51]。MEK抑制剂司美替尼也在单用或联合GC 化疗中显示出治疗前景[52-53]。

NTRK 基因融合及下游MAPK 通路激活相关药物恩曲替尼、拉罗替尼等在实体瘤研究中显示出疗效[33],在BTC 中的应用尚在研究中。有研究显示BRCA1/2 突变胆管癌患者使用PARP 抑制剂治疗结局优于铂类化疗[54],但并未纳入GBC。仅1例病例报告显示BRCA1 突变的GBC 患者获益于奥拉帕尼[55]。对于有RNF43突变患者的Wnt抑制剂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当前研究已经显示,对未经生物学标志筛选的GBC 患者给予靶向治疗效果有限,靶向药物的精准治疗还需基于获取肿瘤组织及进行分子分析,这对血液中循环肿瘤DNA、细针活检标本的检测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患者治疗过程中靶点的突变也对靶向治疗提出了新的挑战[56]。

4 结语

GBC 的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在过去十年中迅速发展,新药的开发与临床试验的开展为许多晚期患者带来希望,但当前GBC进展快、预后差的形势并未被改变,针对GBC 系统性治疗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亟待开展。基于分子检测手段的丰富、具有精确作用位点的药物的推广,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是GBC系统性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吉西免疫治疗单抗
《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肠道微生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医院静配中心曲妥珠单抗剩余液信息化管理与成效
二甲双胍增强胆管癌细胞对吉西他滨敏感性机制的研究
奈达铂联合吉西他滨阻滞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
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
吉西他滨联合卡铂诱导NK/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凋亡的研究
肝细胞癌临床免疫学与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肿瘤免疫治疗发现新潜在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