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抗肝癌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
2020-01-11宁迪敏田莎郭垠梅田雪飞
宁迪敏, 田莎, 郭垠梅, 田雪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蜈蚣,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则专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其性味辛温,有毒,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惊风、抽搐、风癣、疮疡、蛇毒等。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医案指南》中提出“初病在经,久病入络”理论,认为“飞者升,走者降;有血者入血,无血者走气”,功专“追拔沉混气血之邪”,“搜剔络中混处之邪”。蜈蚣、全蝎、地鳖虫等虫类药物属有血者,有辛咸通络之效。《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血,调之络……寻常草木之品恐不能建功,故必借虫蚁入络搜剔络内久踞之邪”。近年来,随着对其药理毒理作用及抗肿瘤机制的不断研究,蜈蚣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癌,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蜈蚣入药的文献记载
蜈蚣性善走窜,通络止痛,有以毒攻毒之效,非攻不克,因此古代先贤常用蜈蚣来治疗癥瘕积聚等陈疴顽疾,直达病处,攻坚散结。《日华子本草》记蜈蚣可“治癥癖”。《外科正宗》卷四记载“飞龙阿魏化坚膏”:蟾酥丸药末1料,加金头蜈蚣5条(炙黄,去头足,研末),同乾坤一气膏24两同熬,化开搅和后敷于患处,可治失荣症及瘿瘤、乳岩、瘰疬、结毒初起坚硬如石但未破者。《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疡科选粹》卷五所录“蜈蚣散”:蜈蚣黄者1条,蜈蚣赤足者1条,研为细末。《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逐风汤”:生箭芪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煎汤服。《解围元薮》卷四记载“小春膏”:桐油1斤,黄丹4两,川山甲1两,蜈蚣10条,白鹅毛2两,血余5钱,乳香1两,没药1两,血竭1两,车米1两,韶粉1两。桐油煎滚即入黄丹,随下川山甲、又下蜈蚣、白鹅毛,血余再入,制成膏药后贴于患处,可治痛风寒湿。《神枕方》中云: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可治瘰疬溃疮。古方蜈蚣入药既有单方,又有复方配伍,内服、外治俱齐,汤、膏、丸、散剂型多变,然限于度量衡条件,用药剂量均以条数计。
2 现代临床应用
蜈蚣因其搜邪破瘀之力强大,具“以毒攻毒”之性,因此在临床上常被应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国医大师朱良春总结自身运用虫类药物治疗肿瘤的经验,提出“扶正消癥法”,认为治疗肿瘤主要在于扶正、祛邪两个方面,因此常用全蝎、蜈蚣、鳖甲等“血肉有情之品”来治疗胃癌、肝癌、淋巴瘤、肺癌、肠癌等恶性肿瘤,效果颇佳[1-2]。名医周仲瑛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扶正祛邪当有主次轻重,癌毒凶猛,应攻消并施。治疗上常将攻毒药(蜈蚣、全蝎、地龙等虫类药物)与解毒药相合,以攻消毒邪[3]。蒋士卿[4]常将蜈蚣配伍全蝎治疗脑瘤、骨肿瘤、软组织肉瘤、胃癌、肝癌、胰腺癌,增强其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力。钟森[5]应用蜈蚣配伍全蝎,认为二者皆归肝经,有穿透经络之效,既可散瘀消结,又可止痛,尤其后期的癌性疼痛。邬晓东[6]自拟鳖甲蜈蚣汤(蜈蚣6条,鳖甲丹参、党参、白术等)治疗原发性肝癌,方中以蜈蚣、全蝎、守宫、白花蛇舌草、溪黄草清热攻毒。谭复成[7]治肝癌用山慈菇,蜈蚣、莪术、田三七、牛黄、鳖甲、壁虎各等份研末,每日2次,每次3 g开水送服。周延峰等[8]采用焦中华教授自拟扶正消瘤合剂(人参、黄芪、炮穿山甲、水蛭、蜈蚣等)配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结果显示,扶正消瘤合剂配合化疗可使患者的AFP稳定,部分下降;肝区疼痛、腹胀、乏力、纳差等症状明细减轻;还可使白细胞降低,调整CD4/CD8的失衡状态,显著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诸药合用,既可补益正气,又可祛瘀散结、解毒,标本兼顾,虚实同治,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3 药理研究
蜈蚣含有蛋白质、肽类、糖类、脂肪酸、氨基酸、胆甾醇、微量元素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蛋白质含量最丰富,64%左右,总脂7.2%,总氨基酸9%[9]。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蜈蚣有抗肿瘤、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增强胃肠功能、中枢抑制、镇静解痉、消炎止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然而自古以来,蜈蚣一直被认为是有毒之虫,各类古籍、药典、医书皆谓之有毒,《神农本草经》更将其列为下品。蜈蚣的毒性主要来自于其体内含有的2种类似蜂毒的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能引起机体麻痹甚至休克。现代药典大多记载蜈蚣煎服量宜在2~5 g;研末吞服,每次0.5~1 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可研末用或油浸涂敷患处。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孕妇忌服。
恶性肿瘤属于中医学“癥瘕”“恶疮”“瘤”“癖”等范畴,具有邪毒积聚的特点。蜈蚣等虫类药物系“血肉有情之物”,具有走窜入络、循经入里、行气止痛之性,能搜剔逐邪,化瘀消痈,起攻毒散结之效。蜈蚣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10]。
3.1 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是抗肿瘤的一条重要途径。刘国清[11]将蜈蚣油性提取液加入至肝癌细胞株中一起培育,检测其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蜈蚣油性提取液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率优于碘化油及对照组抑制率(P<0.05),说明蜈蚣油性提取成份对肝癌细胞增殖有较强抑制作用。孙婧等[12]采用MTT法观察蜈蚣水提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发现蜈蚣提取物能有效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株增殖,且呈明显量效关系,半数抑制率(IC50)为3.07 mg/mL。陈茂华等[13]也发现金头蜈蚣多糖能调节HepG2细胞周期,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增殖。
3.2 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主要起负调控作用,可以阻遏肿瘤细胞迅速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抑制肿瘤生长的重要机制之一。刘细平等[14]采用浓度-时间曲线法联合MTT综合评定蜈蚣提取液对肝癌Bel-7404细胞株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蜈蚣提取液能抑制人肝癌细胞Bel-7404的增殖,且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低浓度蜈蚣提取液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中、高浓度则具有直接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曲爱兵等[15]将蜈蚣组织经粉碎、超声、萃取后,应用MTT法对蜈蚣组织提取物进行肝癌细胞株(肝癌-H22)的细胞毒作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蜈蚣提取物中含有类组胺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与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有关。
3.3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对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转移和浸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廖柳等[16]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蜈蚣提取物对VEGF的蛋白的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比较,500 μg/mL蜈蚣提取物组的VEGF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还有研究表明,蜈蚣提取液能抑制裸鼠Bel-7404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17]。
3.4 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18],蜈蚣含有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还含有α1、α2、和γ球蛋白,可以直接补充人体所需。同时,蜈蚣作为异体蛋白,服用后亦可刺激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提高人体免疫力,扶助人体正气,有利于祛邪散毒。褚捷等[19]实验表明中药蜈蚣能显著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P<0.01),对吞噬细胞FC受体有显著增强作用。
4 小结
蜈蚣作为治疗肿瘤的传统中药材,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以毒攻毒”之效,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及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10],常应用于肝癌的临床治疗当中。随着对蜈蚣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蜈蚣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用法用量尚无统一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物的临床应用。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蜈蚣的药理研究,进一步总结其临床用法,形成较为统一的标准以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