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犊牛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0-01-11吴小丽

中兽医学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幼畜白头翁病理变化

吴小丽

(甘肃省泾川县畜牧兽医中心城关工作站,744300)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由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所引起的新生幼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腹泻,又称犊牛白痢。 严重者因衰渴、脱水和酸中毒而死亡,也有表现败血症状的。

1 病原和流行病学

病原主要是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 此外,类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也可致病。

大肠杆菌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主要存在于被动物粪便污染的地面、水源、草料和其它物品中, 动物出生后很短时间内本菌即可随乳汁或其它食物进入胃肠道成为常在菌。 各种新生幼畜当其抵抗力降低或发生消化障碍时,均可引起发病。 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 在使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各种因素中,以不喂初乳或饲喂过晚,或初乳不足,质量不好最为重要。因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其中有一定量的抗大肠杆菌抗体。其次,哺乳母牛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不良、畜舍拥挤、缺少运动、气候多变等因素,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由于不同年龄的幼畜的生理机能状态不同,对本病的易感性也有差异。 本病主要危害未喂初乳的一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吃过初乳和一周龄以上的很少发病。

2 症状

临床上表现以下两种类型:

2.1 败血型:潜伏期很短,仅数小时。 病初体温升高达40℃,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数小时后发生腹泻,初期排出的粪便呈淡黄色粥样,有恶臭,继则呈水样、淡灰白色,混有凝血块、血丝和气泡。 病初排粪用力,后来因肛门松弛而自由流出,污染后驱。 病畜常有腹痛,用腿踢腹壁,后期高度衰弱,卧地不起,有时表现痉挛。 一般经1-3 天因虚脱而死。死亡率可达80-100%。耐过的病畜,恢复很慢,发育迟缓,并常继发脐炎、关节炎或肺炎等病。

2.2 肠型:体温少有变化,主要表现为腹泻,严重者出现脱水现象,有的也因虚脱而死。

3 病理变化

死于本病的犊牛,尸体极度消瘦,粘膜苍白,肛门周围被稀粪污染。 剖检可见胃肠粘膜呈出血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肝及肾苍白,包膜下可见出血点。 胆囊内充满粘稠暗绿色胆汁。 心内膜上也有小点出血。病程缓慢的,关节和肺还有炎症病变。

4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年龄、病理变化和细菌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才能确诊。 因从很多疾病的幼畜尸体中都可分离出大肠杆菌, 所以如不掌握流行病学材料、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只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是缺乏诊断意义的。

5 防治

大力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对怀孕母牛和初生幼犊要加强饲养管理,给予足够的营养,幼犊一定要喂初乳。畜舍保持清洁卫生,哺乳母牛的乳头要保持洁净,防止新生幼犊接触粪便、污水。发病后要及时治疗。 防止发生败血症。 由于腹泻失水、血中离子平衡失调以及酸中毒等。 因此治疗原则上是抗菌、补液和调节胃肠机能。

5.1 抗菌可用土霉素、链霉素或新霉素。 内服的初次剂量每公斤体重用30-50mg。12 小时后剂量可减半,连服3-5d。 或以每公斤体重10-30mg 的剂量肌肉注射,每日二次。

5.2 补液以防脱水,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000ml,或在其中加入碳酸氢钠或乳酸钠等注射液以预防酸中毒。 如能输适量母牛血液更好(一次 200ml)。

5.3 内服保护药和吸附剂,如次硝酸铋(5-10g)、白陶土(50-100g)、活性炭(10-20g)等保护肠道粘膜,减少毒素的吸收以促使早日复愈。 或可进行灌肠,促使肠内有毒和腐败的物质排出。

5.4 中药治疗:无热拉稀或黏白粪便者,应健脾燥湿、利水止泻,方用白术散加减:焦白术75g、白头翁 50g、车前子 25g、怀山药 75g、炙甘草 25g、广陈皮 15g、白茯苓 50g、杭白芍 25g,水煎,分 2—3次,口服。 气虚者加党参50g; 泻甚者加炒乌梅15g、诃子肉 15g;有寒者去白头翁,加肉桂5g、米壳 5g、 炮姜 15g; 伤食者去白头翁,加焦三仙各15g、枳实5g;肠鸣者去白头翁,加广木香10g。

猜你喜欢

幼畜白头翁病理变化
白头翁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病原、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及防治
浅谈幼畜疾病中兽医诊疗方法
幼畜疾病中兽医诊疗方法
《中药皮炎片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图版
幼畜疾病诊疗方法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及CD45、CD72表达分析
想改名的白头翁
幼畜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辨治研究
白头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