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创新研究
2020-01-11张瑾
张 瑾
(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 江西南昌 330013)
引言
现如今,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了职场中必备的一项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于一门基础性课程,其作为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中职院校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在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的时代下,中职院校需要把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重点内容。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因为受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等因素影响,教学效果始终不够理想。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创新自身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基于就业背景,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水平,促使学生可以在步入社会后快速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一、就业背景下的教学内容创新
中职计算机基础应用教材更新速度相对较慢,缺乏时代感,教学内容和专业实际不相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色与学生就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或者是编写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1]。例如,针对土建工程专业的学生,学生就业后利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大多是实操性较强的,但是教材中有关土建工程类的计算机知识点相对较少,加之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创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求,增加一些办公自动化案例内容,如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相关知识点,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且引入一些实际工作的案例,如就业时撰写和排版求职信、整理建筑资料时制作简单表格与复杂表格、宣传楼盘时制作宣传海报与演示文稿、制作标书时编辑长文档,分析语处理工程类数据等等。在教学中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就业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此外,教师可以到人才市场开展调研工作,对人才市场对计算机能力要求进行实时了解;或者是鼓励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定岗挂职,吸取企业经验和意见,进而保证教学内容和企业技能要求衔接,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就业背景下的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改革,实际上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想要培养出更多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传统教学过程进行改变,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面相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任务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还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模式,进而实现和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的无缝对接。其次,教师可以开展校内课堂、网上课堂、企业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拓展学习、教师答疑、技能训练、实践水平的提升。中职院校可以通过智慧校园应用平台,实现三个课堂实时通信和资源共享,进而构建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就业背景下的教学实践创新
在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实践教学比例不足。想要有效解决该问题,中职院校可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实现对教学教学实践的创新。首先,中职院校可以对具有资深经验的企业一线人员进行邀请,到学校中开展师生讲座和培训,促使学校师生可以对企业一线专业技术发展动态进行及时了解[3]。例如,中职院校可以和相关企业合作,定期进行专业教师教学,并且还可以把对口企业基础性工作引入到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其次,中职院校可以把具有相应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的学生送到对口企业进行实习,对一些基础性工作进行承担,使学生可以通过实战演练不断发展和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中职院校可以和对口企业合作,定期派学生参与学习与交流。此外,中职院校可以低谷期开展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鼓励学生进行计算机等级考试,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职1+X证书考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获得相应资格证书,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和就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就业背景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现如今,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就业背景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新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