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现状调查及临床特点分析

2020-01-11彭文娟刘京涛李晓琳谭真真陈音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过敏原胃肠道过敏

彭文娟,刘京涛,李晓琳,谭真真,陈音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 儿科,河南 三门峡 472000)

食物过敏是食物进入机体致敏后,机体对食物抗原产生可重复出现的异常免疫反应,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和/或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来食物过敏与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相比, 发病率增长更为明显, 被称为继哮喘后过敏性疾病发病的“第二浪潮”,婴幼儿是发生食物过敏的高危人群,食物过敏在国外儿童中的发病率为0.02%~8%[1],因年龄、地区、过敏原而不同,国内关于婴幼儿食物过敏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检出率不一[2]。本研究旨在对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就诊1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的现状及临床特点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0~1岁的儿童,按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纳入研究。本研究得到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对象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 家长在医生的指导下填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儿及其一级亲属是否患有过敏性疾病,儿童可疑食物过敏史,患儿出现症状(皮肤、消化道、胃肠道)的详细情况以及出现症状后的用药情况等。

1.2.2食物规避和口服食物激发试验 对所有可疑食物过敏患儿均行食物规避2~4周,规避期间停用原有喂养方式,改为氨基酸配方奶粉(纽康特,妞希迪亚公司)喂养,如症状不改善则排除食物过敏;如症状改善,2~4周后改为原有喂养方式,如果再次出现症状,则确诊为食物过敏,如果无任何不良反应,则除外食物过敏。

1.2.3皮肤点刺试验 包括牛奶、鸡蛋、小麦、鱼、虾等的20种食物抗原提取物(购自美国Greer公司),阳性对照为磷酸组胺1 mg·mL-1,阴性对照为生理盐水,以疹团平均直径≥3 mm为阳性[3]。

1.2.4诊断流程 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制定的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4],包括病史采集、食物规避、食物激发及皮肤点刺试验,如有任何一项未完成则为失访。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调查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常规体检的0~1岁儿童,共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平均每月54份,男367份,女283份。其中26例失访,624例儿童完成整个诊断过程,所有患儿出生后均无窒息抢救病史,除外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基础疾病。

2.2 病史调查病史症状调查问卷中92例(14.7%,92/624)儿童出现食物过敏相关症状,其中32例患儿有湿疹等特应性病史。父母一方有过敏病史42例,双方有过敏病史18例。症状出现至参与调查中位时间为48 d。在参与调查前均按过敏、小儿腹泻或湿疹给予抗过敏药、肠道益生菌等不同治疗。

2.3 食物规避实验及食物激发实验结果92例出现食物过敏相关症状患儿均接受食物规避2~4个月,其中69例阳性。再对69例食物规避阳性患儿给予食物激发,52例阳性(8.3%,52/624)。

2.4 皮肤点刺试验结果52例确诊儿童进行皮肤点刺试验,13例阳性,其中9例对鸡蛋过敏,8例对牛奶过敏,4例对牛奶、鸡蛋均过敏,未查出其他过敏原。

2.5 临床症状39例(75.0%,39/52)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呕吐或反流15例、腹泻28例、便血17例、喂养困难11例;17例表现为口唇水肿和皮疹;32例伴有湿疹等特应性病史,未见严重过敏反应及呼吸道症状儿童。确诊时18例(35.6%)体质量小于2个标准差,4例(7.7%)小于3个标准差,身高均在2个标准差以内,血红蛋白中位数110 g·L-1,其中28例小于110 g·L-1。血清白蛋白中位数38 g·L-1。

3 讨论

近年来,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研究关注热点。中国重庆的两项横断面研究,随机抽取401名婴幼儿(0~24个月),评估1999—2009年食物过敏的发生率,结果显示食物过敏的发生率从3.5%增加到7.7%(P=0.017)[5]。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组织了1次0~24月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3个城市的城区随机选择1个社区作为样本,对0~24月龄婴幼儿母亲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在回收的10 693份有效问卷中,婴幼儿家长报告其子女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的比例为40.9%,过敏性疾病各症状的现患率为12.3%;在这组调查对象中被医生临床诊断为食物过敏263例(2.5%)[6]。Venter等[7]报道,全球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发生率为2.5%~3.0%。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食物规避和食物激发试验,确定食物过敏的诊断,包含了IgE介导和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目前国内外儿童食物过敏率的调查研究主要把纳入调查研究的人群先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再进行食物规避和食物激发试验,多为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各国由于实验设计和诊断方法的不同,报道儿童食物过敏的发病率也不尽一致[8]。本研究以调查问卷获得的食物过敏患病率和食物激发实验的患病率分别为14.2%和8.3%,和国外报道的14.9%~30.5%和2.3%~4.2%基本一致[9-10],但高于国内报道的9.5%和5.6%~7.3%[2]。在52例经食物激发实验确诊患儿中,可能与本研究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有关,也可能和不同人种、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及不同的饮食习惯有关。但经皮肤点刺试验确诊牛奶蛋白过敏患儿13例(2.1%,13/624),稍低于国外Venter等[7]报道的2.5%~3.0%,和国内报道[6]的基本一致。食物过敏发病率的报道出入很大,与很多因素有关。除了食物过敏的临床表现多样性,严重程度不一,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外,各个调查采用的调查方法也不同(自报、激发试验等),采用的“过敏”定义不同或仅限于特定的研究人群(如不同年龄组)、特定的食物(牛奶、鸡蛋等)、特定地域、饮食习惯、种族等。中国目前大多数调查为问卷加临床诊断形式,所得食物过敏率明显高于食物激发试验确诊的过敏率。

食物过敏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非IgE介导的轻中度CMPA更倾向于出现胃肠道症状,最常见的是易激惹,也就是肠痉挛;另外还有呕吐、腹泻等;皮肤症状包括瘙痒、红斑、非特异性皮疹、明显特应性湿疹等。IgE介导的CMPA皮肤症状更为突出,表现为急性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急性弥漫性特应性湿疹;胃肠道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腹痛/肠痉挛;呼吸道症状为急性鼻炎和/或结膜炎,而非IgE介导的CMPA在1岁以内很少出现呼吸道症状[11]。本研究资料显示,食物过敏患儿49例(49/52,94.2%)表现为皮肤症状如口唇水肿、皮疹、湿疹等,39例(39/52,75.0%)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包括呕吐或反流、腹泻、便血、喂养困难等,未发现呼吸道症状患儿。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体质量下降、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考虑可能与诊断延误、误诊、食物摄入不足、不正确的食物回避等多种因素造成营养素的摄入减少有关[12]。

本研究资料显示,本地区1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以牛奶、鸡蛋为主,与国内最近报道一致[13]。研究过程中未发现其他过敏原,而国内有报道北京地区14岁以下儿童主要食物过敏原是水果[14],考虑可能和纳入研究的年龄阶段不同、实验设计方案不同有关。本组调查设定的年龄阶段为1岁以下婴儿,同时也把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也纳入观察。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主要食物过敏原不同,推测可能和遗传、文化、饮食习惯有关,美国报道花生过敏比较常见,为1.1%[15],法国芥末过敏多见[16],新加坡燕窝过敏比较常见[17]。食物过敏原的地域差异为研究食物过敏的影响因素提供了线索。为什么中国儿童花生、鱼、虾过敏较少,是否与烹调方法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地区1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检出率为8.3%,以牛奶、鸡蛋过敏为主,75.0%表现为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的儿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猜你喜欢

过敏原胃肠道过敏
过敏原检测靠谱吗
过敏8问
过敏原检测真的准确吗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远离季节性过敏
过敏原检测到底准不准确
什么是“过敏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