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光大水三问》

2020-01-11李竟涵,王佳航

中国记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农民日报大水水灾

【作者体会】

李竟涵农民日报记者

突发事件中怎样做出“有度”报道

速度很重要,既要迅速反应,还要迅速策划。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2018年8月,山东寿光遭遇自1974年以来最大的洪峰,多个村庄被河水倒灌,大量民居、农田、大棚和养殖场损失惨重。寿光的大棚关系着全国的“菜篮子”,农民日报记者前一天晚上十一点多接到任务,第二天中午就从北京赶到寿光洪水现场,同时新媒体团队在后方随时待命。记者涉水进入灾区后,在一天半时间内发回了多组图片、视频,新媒体团队编发成7条微博,既展示了实际灾情和救灾进展,又展现了各方驰援和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客观及时地回应了各地网友对寿光水灾的热切关注,创农民日报新媒体平台阅读量新高。

要速度,不是一味求快,应根据统筹策划有的放矢,“融合”不是将传统纸媒的内容搬到新媒体上,而是要实现同一新闻事件,针对不同渠道选择最匹配的呈现形式。《寿光大水三问》系列作品正是这样一次探索,新媒体报道内容短小精悍,时效性强,新闻量大,语言鲜活,尤其是短视频,虽然时长只有2分7秒,但视觉冲击力强,配文配乐引人回味,以农民为视频主角,体现了“三农”视角。《寿光大水三问》文笔理性克制而有深度,体现了主流媒体的担当和温度。通过多渠道融合实现多级放大,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及时性”和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除了补齐速度“短板”,寿光水灾报道中,一是舆论场呼唤主流权威的深度报道,另外前后方采编团队经过判断,认为一篇有深度的舆论监督报道能够为今后类似事件提供借鉴。为此,通过水灾现场所见所闻、有针对性采访相关水利和农业专家、查阅政策法规、公开发表文献和电子地图,记者采写了《寿光大水三问》等深度报道,报纸版面突出刊发,从“水灾为何如此严重?大棚积水为何排不出去?垮塌的大棚有农业保险吗?”三个问题入手,剖析水灾的原因和经验教训等,力求推动问题整改,推动产业更好发展,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再制作、转发,提升报道的影响力。该组报道受到相关省市主要领导关注,其中提到的大棚保险、田间灌排设施等之后陆续得到解决,2019年寿光再遇洪水时损失大大减轻。

专家点评

王佳航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所副教授

《寿光大水三问》系列报道获得融合创新类奖项的三等奖乃实至名归。

第一,新的报道方式。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年初首次提出“四全媒体”概念。“全程”指媒体使用现代技术工具捕捉、记录、存储、制作、分发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一定意义上说,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寿光大水三问》系列报道展示了全程媒体的报道方式:社交媒体快速报道、多媒体形态的报道完整挖掘呈现事件、融媒体分发。

这是一次突发事件报道媒体融合创新的成功实践。硬核新闻展示了媒体在移动新媒体时代的实力。突发事件仍然是用户最关心、最想看、但是采访最辛苦的报道。突发事件能快速、完整、深度地融合呈现是媒体融合的最重要战果之一。

猜你喜欢

农民日报大水水灾
必备!欧洲居民水灾应对指南
走出党媒“舒适区”:《农民日报》的思维再造与融合新生
党媒微博农民议题的文本呈现研究
疫情、水灾期间效益不减反增,这家动保企业到底如何做到的?
哗啦哗啦大水来啦!
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怎么办
奇怪森林
浅谈如何打造农民需要的科技信息微信公众平台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青海湖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