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分析及运用

2020-01-10万洁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修复技术陶器文物保护

摘 要:陶器文物结构比较脆,不宜保存。同时在长时间的地下埋藏过程中,由于各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些陶器只是有轻微的裂痕和破裂,一些则碎裂问题比较严重。陶器文物的保护及修复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了提升陶器文物的保护及修复质量,博物馆应当不断规范修复及保护流程,使整个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高质量完成陶器文物的保护及修复工作。本文简要分析了陶器文物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了陶器文物的主要损害类型,探究了陶器文物修复前的具体工作,以及陶器文物的修复技术和实际运用情况。

关键词:博物馆;陶器;修复技术;文物保护

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是一种矿物质材料,具有比较高的硬度,缺点就是容易破碎,尤其对于地下陶器文物来说,更难完整的保存下来。我国的陶器文化历史久远,陶器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古代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陶器文物的修复工作是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为了避免修复技术使用不当,导致陶瓷文物受到二次伤害,修复人员应当根据陶器文物的自身特征,选择合理的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同时需要博物馆不断完善陶器文物的修复技术和操作流程,从而更好的挖掘陶瓷文物中的内涵及文化。

一、陶器文物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

陶瓷文物由于其独特的材质,会不断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加上环境中的一些杂质和氯离子会渗透到陶器结构的内部,容易导致陶瓷文物的脆性增加,提升了陶瓷文物出现破裂损坏等问题的可能性。一般来说,陶瓷文物的理想的保护环境需要将湿度控制在60—70%之间,温度在17—24摄氏度之间,并且需要减少空气中的灰尘等物质。因此博物馆应当控制好陶器文物区的环境质量,做好基础的通风工作,尤其对于客流量较大的時间段,应当保证博物馆内部无烟无尘,必要时可以采取用绿色植物改善空气环境的措施。这样不仅美化了博物馆的环境,更改善了陶器文物储存区和陈列区的空气环境。出土后的陶器文物对于紫外线比较“敏感”,如果紫外线过强,会导致陶器文物受到损害,因此博物馆应当在靠近门窗等部位做好防紫外线措施。

2.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

陶器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陶器文物具有唯一性,一些以独立个体存在,一些以一对或者一组的形式出现。陶器文物一旦被损毁,即使完成修复也会降低其文物价值,甚至会影响其历史价值,因此需要严格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在陶器文物保护过程中,如果博物馆馆藏人员责任意识不到位,对周围的环境控制效果不好,容易导致陶器出现损毁等问题;在文物储存室内潮气过重或者存在比较多的灰尘、油污等,也会使陶器出现损坏等问题。在陶器文物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没有采用正确的修复技术或者在修复过程中没有佩戴手套等,也容易导致陶器文物出现损坏。

二、陶器文物的主要损害类型分析

1.破损、碎裂问题

陶器文物比较脆,加上长时间在地下埋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情况。一些非法盗墓人员可能会对陶器造成损毁;一些墓穴年代比较久远,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地质结构变动等情况,一些墓穴可能会出现坍塌等问题;在文物挖掘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也有可能会出现机械性损伤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陶器文物出现破损、碎裂等问题。

2.局部划痕或裂缝问题

陶器文物长埋于地下,陶器可能由于自身问题或者周围外力的干扰,使陶器自身出现裂痕等问题。地层中的硬物等物体也可能会导致外表面出现裂痕等问题。在陶器文物出土的过程中,也有可能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陶器表面出现裂痕或裂缝等问题。

3.表面有比较后的附着物

陶器文物在土壤中可能收到地质钙化的影响,在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硬物层,这一类硬物会随着文物一同出土,容易给陶器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4.可溶性盐析出

陶器文物出土地土壤中可溶盐含量比较高,因此陶器文物的可溶性盐含量也可能会比较高。这一情况容易导致陶器损坏的可能性比较高,尤其地域彩色陶器来说,影响比较明显。

三、陶器文物修复前的具体工作

1.陶器文物的历史背景分析

在进行陶器文物修复之前,需要对陶器文物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年代文化进行分析。不同年代的陶器文物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征,同时不同地区制造的陶器外形和材质也存在着差异。为了保证陶器文物修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当充分分析其历史背景,同时根据参照其出土信息等信息,确保能够掌握比较全面的修复信息,这样能够使陶器文物修复人员更加精准的完成修复任务,将陶器文物尽可能还原出最初的样貌。

2.做好修复检测工作

陶器文物修复人员应当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对陶器文物进行全方位的检测。要能够掌握陶器文物的材质、整体结构以及烧制工艺等。对于一些彩绘陶器来说,还需要对彩绘颜料成分进行检测,这样能够让修复人员了解陶器的整体材料和彩绘绘画材料的成分,从而选择最为合理的修复技术,为陶器文物的修复提供充足的信息数据支持。

3.了解陶器的基本情况

在对陶器文物进行修复之前,要对陶器文物的整体信息有足够的了解,一方面需要了解陶器文物的材质、大小、重量、损坏部位、损坏程度等信息。如果对已经完成部分修复工作的陶器进行二次修复时,需要找到相关的修复材料,这样能够使修复人员掌握文物的基本情况,能够节约修复准备工作的时间,同时也能使修复人员选择更加合理的修复办法,提升陶器文物的修复质量和准确性。

四、陶器文物的修复技术分析及实际运用情况

1.陶器文物的清洗

在陶器文物的修复过程中,陶器文物的清洗工作是第一道程序。主要是为了清洗掉陶器文物表面残留的土质硬物结构、灰尘、污垢等杂质,然后露出文物的原貌。由于陶器文物整体结构比较脆,因此在清洗过程中,为了防止腐蚀陶器材质,应当选择使用蒸馏水作为清洗液体,这样能够起到保护陶器文物的作用。在清洗过程中,应当使用棉球等柔软物体进行擦洗。如果蒸馏水无法去除较硬的杂质时,可以选择使用细毛刷子或者物理清洗的方法,但需要注意不损伤陶器表面。

2.陶器文物的黏结

这一环节是陶器文物修复技术的核心环节,也直接影响着陶器文物修复的质量。现阶段比较常见的黏结材料多为树脂型合成材料,这类材料有着比较好的粘合性,同时又能够减轻对陶器文物材质的损伤。在开始黏结之前,需要找到与修复文物类似的废弃陶器片进行试验,观察黏结情况是否与预期相符。在开始黏结时,需要对陶器文物进行二次清洗,并防止在干爽的室温环境下进行干燥处理。然后使用手术刀刮取一部分环氧树脂,轻轻涂抹在陶器表面,然后清除掉挤压出来的树脂材料。一般情况下,黏结环节是单独进行的,有时会与作色环节同时进行。如果选择使用502胶作为黏结材料,需要修复人员更加快速、准确的完成黏结工作。

3.陶器文物的补配

在进行陶器文物修复补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补配材料。传统的补配材料大多选择石膏,这一技术操作简单,具有比较高的修复能力。但是一旦周围环境湿度较大,石膏容易出现开裂,而且保存期限比较短,稳定性不够高。现阶段主要使用环氧树脂为主要的补配材料,这一技术具有比较好的粘合力,整体结构稳定,耐潮、耐腐蚀、耐高温、同时具有比较好的防老化能力,整体黏合比较好,通常用肉眼看不出黏结痕迹。环氧树脂的超高稳定性深受文物修复者的青睐,因此被广泛应用与陶器文物的修复技术中。环氧树脂能够根据陶器的不同颜色,进行配色,只需要将颜料倒入环氧树脂中即可。常用的环氧树脂有AAA胶、502胶等。当补配之后,待胶性发挥出作用,陶器整体结构比较稳定后,需要将多余的胶液清除,然后用细砂纸进行轻微打磨,直至没有明显的棱角手感。修复人员在打磨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陶器外表造成损伤,导致文物被破坏。

4.陶器文物的加固

在陶器文物修复的加固技术中,一般会采用环氧树脂作为加固的主要材料。如果使用石膏作为修复材料,就需要在石膏中滴加520胶,这样能够改善石膏不稳定的问题,提升陶器文物的修复稳定性。目前比较常用的加固方式还会采取以下两种加固方式,一种是在补配的过程中加入合成树脂等材料进行加固,另一种是补配完成后使用毛笔沿着缝隙进行涂刷完成加固。如果陶器文物的風化程度比较轻,也可以使用喷涂加固法。

5.陶器文物的作色

在进行陶器文物作色技术时,需要根据陶器的本来颜色,然后不断调试颜料颜色,颜色应当尽量与陶器外表颜色相接近,这样能够提升陶器文物的修复美观效果。在上色时,需要使用毛笔轻轻上色。目前采用的作色颜料大多为矿物质颜料或者有机颜料,这类颜料的上色效果比较好,同时稳定性也比较高。目前化学颜料的运用效果也比较好,化学颜料一般为丙烯颜料,这类颜料能够在表面形成一层防护膜,颜料的稳定性也比较好,既可以隔离水分,又可以隔离油污和灰尘。有着这一层防护膜,能够对内部的粘结胶起到比较好的防护作用,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作色技术。

6.做旧

一些陶器文物的破碎情况比较严重,当修补完成后整体外貌与其年代并不相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般会对修复完毕的陶器文物进行做旧。目前经常使用的做旧颜料为丙烯酸颜料,这类颜料稳定性比较好,不易发生褪色,同时陶器文物的整体外观感觉比较自然。

五、结语

陶器文物修复工作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博物馆陶器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更是重中之重。陶器文物修复人员应当具有非常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对历史文化和陶器文化有足够的认知,并且需要在日常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中,创新技术和方法,不断优化修复技术。同时博物馆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陶器文物保护及修复操作规章制度,以此来提升修复人员的修复能力。博物馆应当严格管理陶器文物的储存和展览环境,控制好空气湿度、温度和紫外线。这样才能保护好陶器文物,使博物馆的陶器文物保护及修复工作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推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伟.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研究[J].神州,2016(6):23-23

[2]杨蕴.浅谈3D打印技术在陶瓷类文物修复和复制中的应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110-113

[3]韩英.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规范化修复流程研究[J].丝绸之路,2014(12):68-69

[4]惠学军.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几点思考[J].博物馆研究,2016(4):92-96

作者简介:

万洁(1970--),河北吴桥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员,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博物馆展示。

猜你喜欢

修复技术陶器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老佛爷的茶碗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中的治理措施
重金属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中国古代陶器:火与土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