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计划在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01-10曹燕
曹燕
(江苏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0 引言
急性心梗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的年龄逐渐年轻化,发病时伴有剧烈的心绞痛症状,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或昏迷现象,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1]。但由于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较差,使得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2]。本文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实施出院计划干预,并探究其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研究对象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7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70例心梗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接受常规护理的35例对照组患者(15例女性与20例男性),与接受出院计划干预的35例试验组患者(16例女性与19例男性),对照组年龄34~70岁,平均(48.2±7.3)岁;试验组年龄35~68岁,平均(47.6±7.1)岁。两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出院后予以出院指导等。
试验组:出院计划干预,内容如下。
成立出院计划小组,由专业医师1名,带领护理人员5名,共同组成出院计划小组,由专业医师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每天共同完成护理工作,解决实际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于每周进行工作总结,完善出院计划的结果[3]。
表1 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日常生活管理与情绪管理评分对比()
表1 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日常生活管理与情绪管理评分对比()
表2 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身体指标情况对比()
表2 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身体指标情况对比()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加强对疾病的认知。
护理人员与住院期间为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为患者讲解护理要点。
患者住院1周后,与患者进行沟通,再次了解患者的疑虑,评估患者对健康知识的理解程度,对于未掌握的患者及家属,进行再次讲解。
在患者出院前,帮助其完成出院记录,了解患者出院的需求,并指导患者填写需求评估表。
于出院6个月与1年后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记录并评估,每月开展心血管疾病的座谈会,为患者进行健康宣讲与指导,了解患者的日常管理与身体指标,调查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并将其归档[4]。
1.3 疗效标准
自制日常生活管理与情绪管理评分表,对自身管理行为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意味着自身管理越好[5];记录患者出院前后各时间段的体质量指数与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自制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出院1年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意味着越容易产生问题,即生活质量越不好[6]。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纳入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使用t和()检验及表示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日常生活管理与情绪管理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出院前,其日常生活管理与情绪管理评分两组差异不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出院6个月与出院1年后,试验组日常生活管理与情绪管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患者出院后不同时间身体指标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出院前,其体质量指数与糖化血红蛋白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出院6个月与出院1年后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患者出院1年后生活质量对比
试验组患者出院1年后,其生活质量相较于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患者出院1年后生活质量对比()
表3 患者出院1年后生活质量对比()
3 讨论
急性心梗属于冠心病种类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由于患者缺少自我管理意识与护理能力,经常于出院后忽视对疾病的控制,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产生,降低其生活质量[7]。有研究表明患者在出院后的一段时间,能够服从医生的嘱托按时用药,坚持自身管理,但一段时间后,逐渐失去遵医行为,使得再次发病的几率增加,甚至产生更多的并发症[8]。
出院计划干预是在患者出院后依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使患者能够对自己的病情提高重视程度,提高患者的防范意识,加强自我管理,使患者能够尊听医嘱,按时用药,并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出院计划,其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9-10]。本文中试验组患者出院后的身体指标与自我管理能力相较于对照组都有明显改善,且试验组的生活质量更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出院计划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将出院计划干预应用于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中,可有效加强自身的情绪管理与日常生活管理,改善身体指标,使发病因素得以有效控制,值得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