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与实践
——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为例
2020-01-10李自刚徐秋良李君玲刘建铭黄炎坤
李自刚,焦 阳,徐秋良,李君玲,刘建铭,黄炎坤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450008)
1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现状分析
2020年9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指出,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各种风险能力偏弱等突出问题。因此,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的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目前,我国动物生产类专业教育发展中,存在学科条块分割,专业口径较小。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业态不断产生,传统动物生产类专业教育不能与之适应,发展动力明显不足。畜牧产业的融合和信息化在大学中远没有产业界变化得快,相关高校出现对行业的引领作用弱化的现象,很难发挥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为此,教育部办公厅于2020年1月19日,以教高厅函〔2020〕1号的形式,印发了《关于推荐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通知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优化涉农专业结构,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动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动物科学类专业作为新农科专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课程体系陈旧,远远没有达到新农科建设“金专”、“金课”和“高地”的农林教育质量新标准。
从新农科建设初现端倪到正式启动的两年间,许多农林高校开始着手“改造”传统农林专业。中国农业大学对各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中期修订,新课程体系将充分融入新农科理念。南京农业大学人工智能(农业领域)专业获批建设。此外,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多家非农领域的“双一流”高校纷纷成立农学院或农业研究院。近年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着力研究行业技术发展和人才需求,积极探索新兴动物生产类专业。
2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取得的成效
2.1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生产类专业群成效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是2013年4月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国内唯一以“牧业”与“经济”命名的新建本科院校,其由原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和原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来,是河南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在学校“十三五”规划中,确定了将动物生产类、食品工程类、工商管理类、信息技术类等四大专业集群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群。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实践,在专业群方面,尤其是在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影响。
目前,学校动物生产类专业群主要包括: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学、动植物检疫、制药工程、中兽医学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是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动物药学专业是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兽医专业是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专业;生物制药专业建设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
学科建设方面,学校目前建设有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养殖学、兽医学等4 个学科,其中,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是学校重点学科。
2.2 校内外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目前,学校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共有教师195 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5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1人;硕士生导师18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讲座教授、省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等21 人。学校高度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有126位教师在大中型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或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65%以上。与昆士兰大学、萨斯喀彻温大学共建有国际联合实验室、外籍科学家工作室;建设有河南省反刍动物营养与健康养殖、家禽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等2个省级创新性科研团队;教师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9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一带一路”重大科技专项1项。
2.3 校内外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效
目前,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有河南省非常规饲料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拥有河南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无公害饲料工程中心、河南省饲料资源开发及安全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草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饲料工程中心、河南省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省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以及河南省动物疫病生物防控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猪病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兽药经典名方传承与创新等12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郑州市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重点实验室、郑州市反刍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郑州市非常规饲料开发重点实验室、郑州市禽蛋安全生产与管理重点实验室、郑州市牧草营养与调控重点实验室、郑州市动物分子生殖调控实验室等6 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与实践始终坚持服务三农,走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与全国56 家现代畜牧业集团公司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建有“河南省畜产品安全技术学院”、“雏鹰农牧学院”、“广安农牧学院”及“北京大北农班”、“北京生泰尔班”、“山东益生班”、“河南粤禽班”等校企合作订单人才班,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学院专家团队立足中原大地,长期开展科技下乡和精准扶贫,服务现代畜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河南更加出彩做出了积极贡献,培养的动物生产类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效支撑了河南省省内外的大型农牧企业集团的发展,如双汇集团、牧原集团、温氏集团、正邦集团、德青源集团等,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有效地促进了畜牧业的转型发展与高质量发展。
3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与实践的路径
“共享性”是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与实践的突出特征。资源整合既是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驱动力,也是突破办学资源内外割裂的外在要求。相当于传统单体专业建设的离散性而言,专业群充分发挥其集群效应,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教师资源与校内外实践实训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效益最大化。在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具体建设与实践中,重在强调“共享性”,紧盯畜牧业发展前沿,整合既有资源,聚集学校优势资源,打破学科的条块分割,以学科群服务专业群、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以学生为中心,把专业链转化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培养。
首先是建设校内“共享性”课程资源平台,整合课程相同度高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基础课程,模块化相似性高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设置,甄别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内的专业核心课程,严格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的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依托专业群内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以学科群服务专业群,打造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共享性课程资源平台。通过专业集群内各专业“共享性”的课程资源平台,不但打破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属部门不同造成的管理障碍,大大提高了专业集群内课程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建设效率、管理效率以及使用效率。专业集群内的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共享性”的课程资源平台及时了解与跟踪学科前沿知识,即时掌握新的行业动态与专业技能。
其次是建设校内“共享性”实践教学平台,就动物生产类专业群而言,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共享之前,其大致可以分为基础课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平台以及专业课实践教学平台,具体包括基础化学、基础兽医学、动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微生物技术与免疫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畜禽养殖设施与环境等,其分布在不同教研室管理,受既有的管理体制影响,使用效率不高。“共享性”实践教学平台不仅能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在拓宽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等方面也是大有裨益。
再者是“共享性”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资源共享共用,打破了之前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院系部条块分割的不利局面。在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大型企业化集团已经崛起,如在A 股中,农林牧渔概念上市公司有90 多家,截止到2020 年10 月7 日,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市值千亿元以上的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和新希望集团三家涉“牧”公司集团,他们拥有产前、产中和产后完整的产业链。
具体到河南省的农牧公司而言,如伊赛肉牛、华英农牧、永达食业、大用集团等都拥有集团自有的遗传育种与繁殖场、饲料加工厂、大型养殖基地、屠宰与肉制品加工厂、资金运营管理部及其销售网络,大都做到了“牧工商”一体化经营。这些现代畜牧业企业与传统的养殖企业迥异,其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资本运营等现代企业运营的所有要素。在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这些现代畜牧业企业自然希望高校能为自己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最好是“即插即用”,无缝对接,降低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成本。动物生产类专业以专业集群的形式与现代畜牧业大型企业化集团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其既解决了学生本科学习阶段的实践教学难题,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平台,为高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协同攻关提供了纽带。
4 小结
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与实践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果,而是伴随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升级的动态过程,要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
新时代畜牧业技术内涵已经突破传统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技术范畴,学校在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与实践中,解析新时代畜牧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使信息科学、智能装备制造、物联网技术、工程设计、资本运营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融合到动物生产类专业群,这既是新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更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与实践不是简单地把学校基础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学、动植物检疫、制药工程、中兽医学等7 个本科专业进行“物理组合”,而是发挥“群”的集聚效应、统领效应与增殖效应,实现群内各个专业之间的“化学性融合”“生物性增殖”,促使动物生产类专业教学资源的配备以及教学组织的系统优化与优化重构。
在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通用共享的群基础平台之上,坚持动态性调整的原则。一是动态调整专业群内的专业构成,灵活调整群内专业组成和专业方向,拓展相近或新兴专业,通过原有专业的衍生开发、滚动发展,在专业群主体面向保持稳定的同时,增强外部适应性,使专业群富有旺盛活力,生命周期远远长于单体专业。二是动态升级专业群内的专业内涵,在动物生产类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密切跟踪动物生产类产业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接与之相关的未来产业变革及技术发展与演变的趋势和态势,实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定位,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有效融入高层次应用型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岗位要求、教学内容体现主流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要求。2020 年6 月,学校顺应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创建本科目外专业——“智慧牧业”新专业,并向教育部动物生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提请申报。增设智慧牧业新专业是新时期现代牧业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的行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