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成分分析相关指标与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关系研究进展
2020-01-10王栗娟张玉冬韩孝红战世宇
王栗娟,刘 明,张玉冬,刘 敏,韩孝红,战世宇
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s,CVD)是周围血管病科的常见病,国内对于CVD通常使用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的概念[1],而CVI又被认为是由于静脉功能异常导致水肿、皮肤变化或静脉溃疡的晚期CVD[2]。其包括的病变较为广泛,病因也较为复杂,且在疾病的早期,患者多无症状和(或)体征,或症状较轻[1],因此在疾病初期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直至病情加重,甚至出现静脉性溃疡才受到重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造成了较大的经济负担。虽然国内对于一般人群CVI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并不充分[3],但通过分析近几年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对于CVI的诊断与治疗越来越重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诊疗手段被人们所接受。目前CVI的诊断方法很多,但大多需要依靠精密的仪器及专业的技术人员,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法进行的人体成分分析能有效的解决这一弊端,在临床上也受到较多关注,只是对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且大多分散在各类文献中。因此,本文通过大量文献回顾,将人体成分分析相关指标与CVI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旨在为CVI的早期预防和诊断提供帮助。
1 人体成分分析
人体由水、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物四种成分构成,其正常比例是水占55%,蛋白质占20%,体脂肪占20%,无机物占5%。身体成分的不均衡会导致肥胖、营养不良、水肿等疾病。因此在临床上,人体成分的准确测量,对多种疾病的预防及诊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人体成分分析是运用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检测,并将测试数据通过健康管理软件进行分析,从而显示出受检者当前的体质量、身体各成分比例、肥胖程度、细胞内外水分、基础代谢率、肌肉含量、体脂肪比率、内脏脂肪含量等数据,反映人体中的体液平衡、营养、生长发育等状况,是人体疾病的早期诊断、诊疗监测的重要辅助手段[4]。
BIA法是利用生物阻抗进行人体成分分析的一种测量方法,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脂肪含量、细胞含量及细胞内外液的含水量不同,其导电性能也各有不同。BIA法正是利用人体的这一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将一定频率的微弱电流通过人体,应用测量出的电阻值,结合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等数据,分析得出人体内脂肪、肌肉、水分等不同成分的比例[5]。其比起传统的测量方法如:水下称重法、皮褶法、CT法、双能X线吸收法等具有无创、无害、廉价、简便和功能丰富等特点。近年来,关于人体成分分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与透析、高血压、肥胖等的相关性研究[6-8],其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并在研究和临床实验中提供了可靠的结果[9]。因此,人体成分的有效测量在临床医学中变得极为重要。
2 人体成分分析相关指标与CVI的相关性
2.1 身高、体质量及身体质量指数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且CVI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肥胖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是CVI患者要考虑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肥胖患者腹部压力的增加和脂肪组织的增厚均可导致下肢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引起微循环障碍,甚至进一步出现皮肤变化,最终导致静脉性溃疡的发生。因此,对肥胖患者CVI症状的尽早识别更有助于CVI的预防及早期诊疗。
身高、体质量是人体成分分析的基础指标,但在对肥胖的评价中较少单独使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质量(kg)/身高2(m2),该指数综合考虑了人体的身高和体质量,是评价人体肥胖程度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临床上早已有较多研究证实了肥胖对CVI临床严重程度的负面影响。Mahapatra等[10]通过对200例CVI患者进行肥胖与CVI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BMI较高的患者静脉有明显的反流现象。Jonas等[11]通过测量82例受试者的股静脉直径(femoral vein diameter,FVD),发现FVD与BMI呈显著正相关,且男性的直径明显大于女性,FVD的增加反过来又标志着脂肪增多,是CVI的重要预测因子。此外,腰围和腰臀比也是人体成分分析的相关指标,同时也被作为反映腹型肥胖的潜在健康风险指标[12],可间接用于对CVI风险的评估。
BMI与CVI之间的相关性已经有明确的临床研究证明,但单纯应用BMI进行评估还是存在缺陷,它的缺陷就在于不能区分所测体质量来源于脂肪还是肌肉等其他成分,不能准确反映体内脂肪的含量和分布,这对临床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使用BIA法进行的人体成分分析,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对人体的脂肪含量及分布有更全面的把握[13]。
2.2 肌肉量 人体正常的静脉回流取决于静脉中的瓣膜和下肢各肌肉的力量。下肢静脉高压是CVI的主要生理病理改变,与静脉返流或阻塞、静脉壁薄和腓肠肌泵功能不全有关[1]。小腿肌泵是促进静脉血液从下肢回流到心脏的动力之一,肌泵功能和瓣膜允许血液在重力作用下从远端到近端单向流动[14],其在静脉回流中的血流动力学作用已得到很好的证实。但肌力受损导致的肌泵功能障碍在CVI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病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与疾病的分期有关。目前临床上较多的应用加压疗法和运动训练刺激小腿肌泵,以改善静脉的回流。Naci等[15]通过比较肌内收缩胶布和医疗压力带对CVI患者疼痛、水肿等症状的作用,更加证实了这一点。踝关节运动和步态的紊乱也可导致小腿肌泵功能减弱,从而导致静脉流出障碍,有研究证明在步行过程中,人体一系列协调的肌肉泵依次被激活,分别是足底、小腿、大腿和臀肌泵[16],通过锻炼上述肌肉,如进行脚后跟抬高、屈曲、后伸和转动等运动可以增加静脉回流率[17]。这也提示全面认识患者下肢肌肉的状况,对于CVI的诊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应用BIA法进行的人体成分分析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更好的识别人体各节段肌肉情况,评判被检者全身及各部分的肌肉力量,有助于尽早识别CVI患者的严重程度,并通过后期指导下肢肌力锻炼,增加静脉水平的血液推进力,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18]。
2.3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人体的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若二者分布比例均衡,则人体内环境保持稳定,若二者分布失调,则会引起机体水液代谢紊乱的现象,若能在疾病的潜伏期提前检测到人体体液的变化,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疗有很大帮助。因此在临床中对患者体液的精准监控,尤其对于危重患者而言非常重要。细胞内、外液的检测方法有同位素稀释法、皮褶厚度测量、共振腔扰动技术和BIA法等,而通过对比发现利用BIA法进行测量有很大的应用前景[19]。
水肿是指由于组织间隙的细胞外液(ECF)增多而引起的肿胀,静脉性水肿(venous edema,VE)也是CVI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且通过BIA法检测到VE患者小腿的液体含量均高于正常人[20],并可以较为客观的评价CVI患者的下肢水肿状况。尤其当下肢水肿症状非常轻微或伴有较严重的脂质硬皮症时,单靠触诊不能准确评判患者肢体水肿的情况。因此,对VE患者水肿情况的评估需要更客观的指标。Suehiro等[21]将超声观察到的皮下无回声间隙(SEFs)和BIA法计算出的细胞内液体阻力与细胞外液体阻力的比值(Ri/Re)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均能反映肢体的水肿状态,且细胞外液体阻力(Re)和细胞内液体阻力(Ri)的变化与小腿体积的变化呈负相关[22]。有研究通过应用BIA法证实了VE患者肢体出现的水肿,可通过加压治疗获得较好的改善[23]。由此可见,在CVI患者诊疗手段的发展过程中,人体成分分析确实起到了较好的辅助诊疗及监测的作用。
3 总结与展望
CVI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大多数学者把CVI的主要病因归结于:静脉返流、静脉回流障碍、先天发育异常、遗传相关[1]。然而,CVI临床病情的进展,与后天因素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如久站、久坐、习惯性便秘、肥胖、妊娠等。但大多数CVI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并不能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直至出现静脉曲张、水肿、皮肤变化,甚至皮肤溃疡。因此,尽早发现并预防治疗CVI显得十分重要,这也促使诸多学者对CVI的诊断方法进行不断创新。临床上除对疑似CVI患者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等初步评估外,当前国内对CVI的检测方法有:光电容描记、空气容积描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下肢静脉造影、双功多普勒彩超等。虽然目前对于CVI的诊疗方法众多,但仍欠缺一种使用方便、行之有效,且能与预防保健结合的诊疗手段。
人体成分分析自开展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因其能评价疾病的发展及其严重程度,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辅助诊断和实验研究中,目前较多的应用于各种脏器疾病(如心力衰竭、肾损伤、胃癌等)发生发展的疗效分析及相关营养管理[24-26],并有针对性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及诊疗方案等。对于特殊人群的体质调查、流行病学的研究,人体成分分析也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27]。应用BIA法进行的人体成分分析不仅仅是人体健康体质的基础测定,也为临床各类疾病的评估提供了许多信息,具有较多优势。随着未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体成分分析在临床医学中将有更为显著的突破[28]。通过对CVI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的探究,人体成分分析的相关指标与CVI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只是国内外对此研究较少且不完善,虽然既往已有研究证实了人体内脂肪含量、肌肉量、细胞内、外水分等与CVI有一定关系,但未能形成一种较为全面的诊疗体系,而且人体成分分析的其他指标与CVI之间的关系还未有相关论证。因此,进一步探究并完善人体成分分析各指标与CVI之间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今后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