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寒生引病
2020-01-10耿运玲吴圣贤杜雅薇
耿运玲 吴圣贤 杜雅薇
寒邪,包括六淫中的外寒和阳虚导致的内寒,具有易伤阳气、凝滞及收引等的性质。范登脉等[1]提出“寒气干燥”“寒气生积”“寒气生浊”的特点。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寒生引病”。具有“寒主收引”性质的疾病为“引病”,指临床表现为紧脉、发热恶寒、拘急痉挛、手足厥寒等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寒生引病,包括外感热病[2]、痹症、咳嗽、痛症、水肿、积症、杂病等。寒生引病的发生发展阶段,参考《黄帝内经》中五体、六经、脏腑三个理论所构成的人体结构理论[3]。又如《医学源流论》中云:“邪之伤人,或在皮肉,或在筋骨,或在脏腑,或在经络。”本文从人体五体、六经、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角度分别论述“寒生引病”在各个发生发展阶段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法方药。这一概念的提出为高血压、痹症等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证据。
1 典籍记载
“寒主收引”,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寒收引,皆属于肾。”[4]马莳注:“收,敛也。引,急也。肾属水,其化寒,凡阳气不达,则营卫凝聚,形体拘挛,皆收引之谓。”此处收引为阳虚寒凝,筋脉失于温煦,痉挛拘急之意。又有《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载:“坚成之纪,是谓收引。”王冰注:“引,敛也。阳气收,阴气用,故万物收敛。”收引,强调阳气收敛拘急之意,不唯有虚寒。《素问·举痛论篇》曰“寒则气收”,又“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马莳注曰:“寒则气收者,盖以身寒则腠理闭,卫气不得行于外,故脏腑之气收敛于内也。”此处系指外感寒邪具有收引拘急的特性。寒邪收引,既有阳虚寒凝,筋脉失于温煦之意,又有外寒伤阳,筋脉拘急痉挛之意。
寒主收引,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玄府闭塞而见恶寒发热;经络筋脉收缩而见痉挛拘急、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正如《景岳全书·卷七,初诊伤寒法》云:“凡病伤寒者,初必发热、憎寒、无汗,以邪在皮毛,病在卫也;渐至筋脉拘急,头背骨节疼痛,以邪入经络,病在营也。”寒主收引,常伴有寒伤阳气、性凝滞的表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寒主收引,与肾脏密切相关。马莳注:“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言肾属水,水主寒,故诸寒证见,而收敛引急,皆属于肾也。”
2 理论研究
2.1 寒生引病之初——寒客“五体”
寒客“五体”为寒生引病的初始阶段。五体,乃人体筋、脉、肉、皮、骨是也,为人体外部五个层次结构。寒邪侵袭人体,首犯肌表,阳气内敛,由皮肤腠理逐步侵入,在五个阶段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进而引发相应的疾病。
2.1.1 寒客皮肤 寒邪客于皮肤,毛孔关闭,阳气收敛,不能正常输布津液,营养全身,郁而化热,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皮肤紧绷、浮肿、不仁等。“凡病伤寒者,初必发热、憎寒、无汗,以邪在皮毛,病在卫也”。《灵枢·岁露论》又云 :“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寒邪客于皮肤不仅腠理关闭,而且会疼痛不仁,如《灵枢·寿天刚柔》云:“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代表方麻黄汤。
2.1.2 寒客肌肉 肌肉中寒则战栗,甚则疼痛难忍。如《证治准绳·杂病》曰:“中在肉则为苛为重,为聚液分裂而痛,或痛在四肢,或痛在胸胁,或痛在胫背,或痛在小腹引睾。”治以解肌发表,代表方为桂枝汤。
2.1.3 寒客脉络 寒邪侵袭脉络,脉络收缩拘急,血行不通则痛,故常体现在痛症,《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拙急,拙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反之,由脉紧痛可推知邪气性质属寒,正如《医灯续焰·卷八》中载“脉紧而痛者属寒,寒性收敛紧实也”,体现在具体部位的脉络为相应部位的疼痛,如《证治准绳·杂病》曰:“经脉引注脏腑之膜原为心腹痛。”治以温阳通脉,代表方为当归四逆汤。
2.1.4 寒客经筋 经筋受寒,寒伤阳气,寒性收引,经筋拘急作痛,故见挛急,常发为筋痹。《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寒邪客于筋部的描述在《素问·长刺节论篇》言:“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及《类经·二十七》中言:“太阳之脉络肾属膀胱,故为阴疡,为隐曲不利而互引阴股,筋肉得寒则为急为痹,故筋急肉苛。”治则当以祛邪散寒除湿为主,代表方甘草干姜汤。
2.1.5 寒客骨节 寒客骨节常表现为关节屈伸不利。《证治准绳·杂病》曰:“中于筋骨为筋挛骨痛,屈伸不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锢,腰椎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素问·痹论篇》说:“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治宜温阳行痹,祛风除湿,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2.1.6 寒主收引 寒主收引不仅表现在寒邪单独致病而引起的病症,寒邪常与风邪、湿邪兼夹为病,正如《黄帝内经》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引病包括痹病。
五体痹,具有或麻木、或疼痛、或重著、或寒、或热等症状,根据病位深浅可分为恶寒为主的皮痹、不仁为主的肌痹、血凝为主的脉痹、筋挛能屈不能伸的筋痹及或重痛或酸痛或寒冷的骨痹[5]。治则分别为祛风散寒、散寒解肌除湿、益气活血、温经通络与补益气血、温肾补骨生髓。代表方分别为麻黄加术汤、羌活胜湿汤、当归四逆汤、五藤饮加木瓜、独活寄生汤等。再者,为防邪气内合于脏腑而成五脏痹,未病先防,宣肺卫、顾脾胃、温阳益气活血、养肝、温肾阳。
2.2 寒生引病阶段二——寒客“六经”
寒客“六经”,为寒生引病第二阶段。连接外在五体与内在脏腑,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素问·热论篇》中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的论述。
2.2.1 在三阳经 太阳病总纲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寒邪侵袭人体,收引筋脉,气血运行不畅故见头项强痛;包括“脉缓”的“中风”;“脉阴阳俱紧”的“伤寒”。“项背强几几”的桂枝加葛根汤证、葛根汤证;“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桂枝加附子汤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等。“不能食”“脉迟”的阳明中寒证;“食难用饱”“食谷欲呕”的吴茱萸汤证;“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郁而化热见“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证。
2.2.2 在三阴经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太阴病;“自利不渴”的四逆汤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证;“发热脉沉”的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当归四逆汤证,“内有久寒”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2.3 寒生引病阶段三——寒客“五脏六腑”
寒客“五脏六腑”为寒生引病的第三阶段。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脏的生理功能为《素问·五脏别论篇》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灵枢·本藏》又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灵枢·本神》亦说:“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六腑的生理功能为《灵枢·本脏》所载:“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又《素问·五脏别论篇》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寒主收引,主要体现在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
2.3.1 在五脏 《证治准绳·杂病》曰:“肺中寒者,吐浊涕。肝中寒者,两臂不能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而不得转侧,则吐而汗出也。心中寒者,其人苦心中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不言脾肾二脏中寒者缺文也。然所谓中脏者,乃中五脏所居畔界之郭内,阻隔其经,脏气不得出入故病,若真中脏则死矣。”又《永类钤方》云:“肝中寒,其脉人迎并左关紧而弦,其证恶寒,发热面赤,如有汗,胸中烦,胁下挛急,足不得伸。心中寒者,其脉人迎并左寸紧而洪,其证如啖蒜虀,甚则心痛掣背,恶寒,四肢厥,自吐,昏塞不省。脾中寒,其脉人迎并右关紧而沉,其证心腹胀,四肢挛急,嗳噫不通,脏气不传,或秘或泄。肺中寒,其脉人迎并右寸紧而涩,其证善吐浊,气短不能报息,洒洒而寒,吸吸而咳。肾中寒,其脉人迎并左尺紧而滑,其证色黑气弱,吸吸少气,耳聋腰痛,膝下拘疼,昏不知人。”治法为温阳散寒,代表方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吴茱萸汤、理中汤、三子养亲汤、四逆汤等。
2.3.2 在六腑 经云:“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2.4 寒生引病阶段四——寒客“气血津液”
寒客“气血津液”为寒生引病的第四阶段。气血津液为人体的基本物质组成。气血的记载见《灵枢·本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医学真传·气血》中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津液的记载为《灵枢·五癃津液别》:“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津液的功能为《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所云:“津亦水谷所化,其浊者为血,清者为津,以润脏腑、肌肉、脉络,使气血得以周行通利而不滞者此也……液者,淖而极厚,不与气同奔逸者也,亦水谷所化,藏于骨节筋会之间,以利屈伸者。其外出孔窍,曰涕、曰涎,皆其类也。”五脏六腑之气升降出入各司其职,肝左升,肺右降,心主神明,肾阳气化,脾胃中央土为气机升降之枢,则人身体健[6]。
2.4.1 在气血 既包括卫气,亦包括营血。寒邪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表现在《伤寒论》诸证,阳气收引,故见恶寒发热。正如《四圣悬枢》云:“寒则……卫气肃静,孔窍阖而寒莫由入。”又云:“寒伤营血,而病则在卫,以营性升发,一被寒邪,阖其皮毛,则营愈欲发,外乘阳位,而束卫气,故卫闭而恶寒。”至血分,“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治法为温通散寒,代表方为葛根汤、当归四逆汤等。
2.4.2 在津液 表现为津不得化而成饮,液得寒不能濡养而发屈伸不利。生理尚可见《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寒主收引,天冷则腠理闭,津液下行,多尿与屁[7]。病理如,阳虚津液无以化,形成水肿,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篇》云“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论述水肿病机。治法为温阳化气利水,治法为金匮肾气丸。
3 现代研究
临床对于“寒主收引”的相关研究涉及到各类疾病,典型疾病如寒冷性荨麻疹[8]、强直性脊柱炎[9]、高血压等。针对寒邪引起的疾病,现代医家多使用辛热类药物如吴茱萸配伍不同药物治疗相应“寒主收引”导致的高血压、痛经以及消化系统疾病(腹痛、吐泻)等[10]。
寒冷性荨麻疹是一种遇冷空气或风吹时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红斑和红肿等症状的皮肤病,病机多为腠理不固、风寒袭表,临床常用桂枝麻黄各半汤[11-12]、桂附理中汤[13]、桂枝汤合玉屏风散[14]等散寒祛风方,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
强直性脊柱炎[15]归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外邪多为风寒湿,《诸病源候论·背偻候》中载:“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常使用阳和汤[16]、乌头汤等温经散寒,此类疾病是“寒主收引”的代表疾病。
研究表明,冬季血压比夏季高10 mmHg,差值最高达31 mmHg,温度每降10℃,血压升5.7 mmHg[17]。陈晓峰[18]提出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全身小动脉痉挛,为阳虚阴胜致络脉收引及小动脉痉挛,属寒主收引范畴,并提出治以温通潜阳、引火归元,代表方为四逆汤加减。李士懋等[19-20]提出采用温阳解痉法,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止痉散加减化裁的寒凝汤治疗“痉脉”为主脉的阳虚寒凝型高血压。
寒冷是一种自然气候,现代与寒冷相关的临床疾病的研究愈来愈多,临床常见冬季高血压骤升引起脑卒中事件及胸痹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频发,寒邪致病愈来愈引起关注。先前,课题组在“寒气生浊”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寒生浊病”这一疾病概念。现根据“寒主收引”,再次提出了“寒生引病”这一疾病概念。而从“五体”“六经”“脏腑”及“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结构层次详细论述“寒生引病”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法方药可以为现代临床中的各种相关疾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及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