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导引研究综述*
2020-01-10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导引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概念。目前发现最早的导引专著张家山汉简《引书》是一部导引疗法的中医专著,将导引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道教发展起来以后,在道教修炼中也采用了诸多导引方法。如南北朝时期的《太清导引养生经》等,其中导引的主要作用依然是防治疾病为主。国内的现代体育也开始将导引作为传统的运动方法进行提倡和研究,主要作用也是预防疾病,而不是竞技。医家、道家、现代体育等领域都在研究导引,其本源与实质是防治疾病,因此研究导引的根本在于其中医的属性。为方便与道教导引、体育导引等名称区分,本文就其侧重防治疾病而言,权且称其为中医导引。
导引是中医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黄帝内经》当中就已经有了记载,《灵枢·病传》载:“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指出“导引”与“乔摩、灸、熨、刺、焫、饮药”等并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张家山汉简《引书》中对导引理论与实践亦都有详尽描述,说明中医导引在西汉初期已经非常发达了。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出土,又掀起了导引研究的热潮。
中医导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以及历史研究等方面,而前三者的研究成果为中医导引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本文意在总结中医导引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中医导引的研究脉络。
中医导引文献研究
中医导引文献分为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两类。出土文献研究主要围绕马王堆《导引图》和张家山汉简《引书》展开,传世文献当中研究较多的是《诸病源候论》。
1.出土文献研究
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导引图》和1984年出土的张家山汉简《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导引专著,揭示了西汉早期中医导引的发展状况。目前对二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侧重点不同分为三类。
第一类侧重从文字学和历史学角度进行研究。如唐兰的《试论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导引图》[1]、沈寿的《西汉帛画 〈导引图 〉考辨》[2]、广濑熏雄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导引图〉整理锁记(三题)》[3]、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的《江陵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4]、陈斯鹏的《张家山汉简 〈引书 〉补释》[5]、李学勤的《〈引书 〉与 〈导引图 〉》[6]、高大伦的《张家山汉简〈引书〉研究》[7]等等。
第二类侧重从导引术式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如吴志超的《导引养生史论稿》[8]对马王堆《导引图》的术式特点和张家山汉简《引书》进行考释;李零的《中国方术考》[9]对《行气铭》、马王堆《导引图》和张家山汉简《引书》的术式进行考证;连邵名的《江陵张家山汉简〈引书〉述略》[10]对《引书》中导引术式进行分析;刘朴的《对汉简〈引书〉健康导引法中身体部位名称及动作术语的考释》[11]对《引书》的名词进行分析等;邓春源的《张家山汉简〈引书〉译释》[12]及续篇对《引书》内容进行注解;雷震的《吐纳行气术与保健治疗功——试析汉简〈引书〉和帛画〈导引图〉》[13]对二者的内容进行分析;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在马王堆《导引图》基础上创编了《健身气功 马王堆导引术》[14],将马王堆《导引术》的部分术式进行还原与推广等等。
第三类侧重从中医临床角度进行论述。如湖南省博物馆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撰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擘画导引图的初步研究》[3];周世荣的《谈马王堆导引图和〈诸病源候论〉中的导引术式》[15]将《导引图》的病名分为时令病、内脏病、躯体病和五官病四类,并与《诸病源候论》相应病症做了对比;彭浩的《张家山汉简〈引书〉初探》[16]将导引术治疗的四十一种疾病分为四类:外伤性疾病、内科疾病、五官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对中医导引养生思想、中医导引术式以及与《导引图》的关系做了论述;王晓萍的《江陵张家山汉简〈引书〉对养生学的贡献》[17]阐发《引书》的养生思想等等。
综上所述,对张家山《汉简》和马王堆《导引图》的文献研究主要是从文字考释、术式特点及其养生学价值方面进行论述,其临床治疗价值阐发较少。
2.传世文献研究
传世的中医导引文献中,围绕《诸病源候论》的研究最多,还有一些关于其他中医导引文献的研究。
《诸病源候论》的研究 传世的中医导引文献中对《诸病源候论》的研究最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针对疾病的导引法分析。对《诸病源候论》研究最全面的当推丁光迪,他的《太清导引养生经、养性延命录》[18]和《〈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法研究》[19]全面梳理了《诸病源候论》与前代导引书籍的继承渊源关系,对书中156个病候的具体养生方导引法进行研究,在校释原文的同时,阐发作者对导引法临床应用的见解,对临床有指导价值。其他相关期刊论文多针对《诸病源候论》中的某一疗病导引方法进行阐发。如《浅述〈诸病源候论〉的心病导引行气法》[20]《〈诸病源候论·篑瘘候〉导引法浅探》[21]《关于〈诸病源候论〉对骨伤病症综合疗法的探讨》[22]《〈诸病源候论〉去虚劳导引法探析》[23]《浅谈〈诸病源候论〉中‘脚气病脉缓弱侯’的导引法》[24]《〈诸病源候论〉胃痛导引法研究》[25]《〈诸病源候论〉积聚候导引法探析》[26]《古代气功治病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新解》[27]等等。
第二类是《诸病源候论》导引术式研究。如刘峰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还原》[28]对书中导引的术式进行分析和图解;刘天君主编的《〈诸病源候论〉健身功法15式》[29]在对《诸病源候论》所载导引法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两套适合现代人操作的健身导引法,共15式;代金刚等的《〈诸病源候论〉呼吸吐纳法浅探》[30]与沈晓东等的《〈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法中常用的呼吸导引形式》[31]对书中导引吐纳方法进行分析等等。
其他中医导引文献的研究 其他导引文献研究,如李政等针对《养生导引法》中下焦肾脏膀胱类的疾病采用的补益门“入火法”,总结3类导引法:屈膝蹲踞法、坐地两脚法、张弓抱膝法等[32];吕嘉轩等从姿势的平衡性、动作的协调性两方面对《遵生八笺》中的坐式功法进行归纳和总结[33];郭颖对铁峰居士的《保生心鉴》中介绍的养生方法和养生思想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了明代养生特点和道教养生特点[34];李神奕等对《圣济总录》一书中的导引法进行分析,就原书中《导引法·上篇》的内容进行解释和梳理,并评析导引法的养生功能[35];吴洁莹整理归纳《云笈七签》所辑的导引养生方法,并分析其内容及功能[36];任建坤等对《修龄要旨》中的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进行阐发[37];张舟南等对《福寿丹书》“延龄篇”中治疗心痛胸闷的四条气功导引法进行分析[38];王卫卫等判析《杂病源流犀烛》所载积聚症导引法分3种导引法,分别是举按转腰法、意念破气法、叩齿屏息法,为积聚患者提供了锻炼方法[39];王家佑等介绍胡愔及其《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的情况[40];吴志超采用文献法考探了《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的由来,提出它是对前人导引术势的精选、提炼、增删和重构,是民疗导引的一个新分支,既不同于散式导引,又不同于套路式导引[41];《针灸大成》在五脏各经和任督脉条都载有导引内容,李鼎就其渊源及其与针灸的关系进行了讨论[42];余建华将《动功按摩秘诀》的特点总结为“博采众长,丰富手法内容”“分证辨析,扩大治病范围”“匠意阐发,导引按摩兼施”等[43];许洪伟等归纳整理出《医心方》中许多种简便易行的导引方法,并阐述导引的宜忌等[44];王愿等认为《易筋经》不仅记载系统的锻炼方法,还对中医学的理论建设及养生学方面有一定的贡献[45];张志斌等对《敬慎山房〈导引图〉》进行考辨[46];赵丹等对《儒门事亲》中导引的理论与应用进行分析[47]等等。
中医导引临床研究成果
中医导引的临床研究成果主要围绕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这两方面展开。
1.导引著作
目前中医导引方面的临床著作主要有:严蔚冰主编的《中医导引学》[48]首先提出将中医导引作为专门学科的看法;宋天彬的《中医气功学》[49]是中医院校的教材,采用的中医气功功法主要是中医导引,针对疾病进行辨证施功;张星一的《气功按摩和导引治疗处方》[50]提出“导引治疗处方”;刘步平等编撰的《中医导引术使用手册》[51]将中医导引术应用于现代疾病;张明亮的《中医五脏导引术》[52]介绍五脏的中医导引术锻炼方法;肖国士等撰写的《针灸推拿导引歌诀》[53]收录“万寿仙书·导引歌诀”“内外功图论辑要·导引歌诀”“类修要诀·导引歌诀”“遵生八笺·导引歌诀”“洞元子内丹诀·导引歌诀”“趣味养生法·导引歌诀”等;李飞跃的《魏氏伤科治疗学:治伤手法、导引疗法及用药》介绍了魏氏伤科治伤特色手法、导引和常用方[54];齐凤军等编撰的《导引按摩》[55]介绍身体各部位的导引锻炼方法;张志高的《导引推拿整脊术》[56]介绍“导引整脊操和站桩导引整脊功”在治疗脊柱疾患中的应用;冯世纶的《古今养生法500种》[57]介绍导引养生法以及因病施功的方法;冯世纶主编的《中国传统运动健身疗法》[58]介绍常见病的传统功法防治方法等等。
另外,现代的“运动处方”类似中医导引的治疗作用。如《临床运动疗法学》[59]和《运动疗法技术学》[60]是现代医学的康复方法,针对不同的疾病开具运动处方,可以为研究中医导引临床治疗提供借鉴;王文刚的《运动处方》[61]介绍16首“治疗性运动处方”和21首“预防保健运动处方”,其理念与中医导引中的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类似,但书中开具的运动处方多为走路、跑步、游泳、气功等方法,与中医导引不同。
2.临床疗效研究
临床疗效是其应用的前提,近年来有关中医导引临床疗效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中医导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62]、慢性病康复及亚健康保健[63]、提高戒毒人员生命质量[64]、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65]、肛肠患者术后疼痛[66]、脑梗死下肢功能障碍[67]、偏瘫足下垂[68]、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69]、2型糖尿病伴失眠患者的心理状态[70]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于2001年以后陆续推出“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导引十二法”“十二段锦”“大舞”“马王堆导引术”“太极养生杖”等导引功法,全国体育院校和中医高校在推广的同时对其进行疗效观察,从而涌现出大量的健身气功临床研究文献。如研究表明马王堆导引术对于改善中老年女性心境状态及焦虑水平[71]、免疫功能[72]、心血管功能[73]、血脂和自由基代谢[74]、2型糖尿病[75]、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76]等方面有明显作用。虽然健身气功临床研究文献众多,但是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不普及,出现了临床应用滞后于临床研究的现象。
中医导引基础研究
近年来,随着导引研究的兴起,中医导引的基础研究也随之开展。研究表明,中医呼吸导引康复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指标[77];导引功法易筋经可以有效改善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的平衡功能,增加步行稳定性[78];理筋手法结合后伸导引可以有效增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恢复期患者竖脊肌肌力及耐力[79];针刺伏兔穴得气结合中医导引术运动可以增强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其fMRI研究表明针刺伏兔穴得气随着“存想、意守”状态以及口令指导和主动运动出现,双侧海马回、海马旁回以及颞下回等脑区的信号激活明显增强,这些边缘系统参与运动控制和动机激发功能调制还路,反映边缘系统与针刺得气及运动意念的建立和即时提高运动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80]等。
中医导引历史研究
随着导引研究的深入,导引史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出现。如吴志超的《导引养生史论稿》[8]将各个历史时期的导引特点总结为:“导引的起源及其在先秦时期的应用、秦汉时期导引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对导引的利用、隋唐时期导引在医疗上的广泛应用、宋人对导引资料的汇集及对导引术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导引的整理与改造”等,并考证了马王堆《导引图》、八段锦、陈希夷导引坐功图势、张家山汉简《引书》、易筋经、《却谷食气篇》《太清导引养生经》等主要的导引著作;魏燕利的博士论文《道教导引术之历史研究》[81]将道教导引发展历程分为“发轫与积淀——东晋以前导引术之回溯”“融摄与构建——东晋至唐末的道教导引术”“适俗与更生——五代至明清的道教导引术”三个阶段,对导引在道教中的发展加以考察;刘挚的硕士论文《对导引养生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82]将导引发展分为“原始社会至西周时期导引养生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养生的兴起、秦汉三国时期导引养生的进步、两晋南北朝时期导引养生的多元发展、隋唐五代养生的实用主义、宋元时期养生发展的程式化趋势、明清时期导引养生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七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竹剑平的《中国导引发展史略》[83]对各个时代导引的代表作进行分析;刘文诚的《试论我国古代导引养生理论的发展演变》[84]将导引发展分为“春秋战国时期导引养生自然经验理论的初步形成、秦汉时期导引养生理论的成熟发展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导引养生理论的丰富多彩、隋唐五代时期导引养生理论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宋元时期导引养生理论的盛世期、明清时期导引养生理论的续故纳新”,对各时期的导引养生理论进行论述;李鸿江的《按摩与导引发展史略》[85]认为按摩与导引同出一源,叙述各个时代的按摩与导引的发展情况,侧重于对按摩的论述;吴洁莹的硕士论文《〈云笈七签〉导引术研究》[36]与田艳艳的《古文献中记载导引养生考略》[86]也对导引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沈晓东等的《考探中医学导引术的历史内容与现代进展》[87]探求导引术的医学作用及对现代临床的价值;黄健的《导引治未病的历史、现状与展望》[88]提出导引可以养生防病,认为目前导引研究停滞,临床应用不广;林中鹏等的《中华古导引学》[89]提出了“导引学”,论述了各个时代的“导引学”发展。
在上述有关中医导引历史研究方面的论著中,吴志超认为古代的医用导引是现代的医疗体育,他和刘挚从体育的角度对导引史进行研究;魏建利从道教的角度对导引术历史进行研究,侧重导引术式与道教的关系;竹剑平从整个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对导引史进行论述;刘文诚、李鸿江、吴洁莹、田艳艳、沈晓东、黄健、林中鹏等都是从中医角度对导引历史进行论述,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些论述内容比较简略,缺乏足够的文献资料,有以论代史的现象,没有充分挖掘出中医导引的临床内涵。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导引研究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四点。
第一,中医导引文献研究范围广泛但深度不够。中医导引文献众多,其中仅《诸病源候论》的研究较为深入,其他中医导引文献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发掘整理。
第二,中医导引临床研究多定位在医疗保健,导引的中医临床内涵没有充分地展现出来。目前中医导引的养生保健理念阐发较多,但是中医导引的主要价值在于临床应用,而这方面研究尚未深入展开。随着中医导引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古代导引的中医临床价值值得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三,中医导引基础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尚少。目前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近年来随着中医导引的兴起,其基础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四,导引史研究多侧重于术式传承或者养生性质,而对中医临床属性阐发较少,深入的中医导引史研究还殊为鲜见。彰往以察来,明史以知实。通过对中医导引史进行梳理,有利于促进恢复中医导引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研究者们对导引发展的分段特点的总结并不一致,可能是因其对资料掌握的丰富程度不同所致。导引史不仅要侧重书籍内容,也要侧重人物生平,对时代背景要进行考察,内史与外史相结合,才能有比较全面的、立体化的呈现,这一点是目前导引史研究所缺乏的。
中医导引自古以来应用于中医临床,其主要价值在于祛病。从目前的导引史研究文献看,只有从道教角度(魏燕利的《道教导引术之历史研究》等)和从体育角度对导引史的研究(《养生导引史论稿》《对导引养生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等),对中医临床导引史的研究尤为缺乏,这个领域有待进一步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