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药学中的象思维*

2020-01-10杨志军杨秀娟陈光顺宁艳梅张金保

中医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病证药性功效

杨志军,杨秀娟,陈光顺,宁艳梅,张金保,王 燕

(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象思维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医药理论的原创思维与优势,是辨证论治学理的渊薮[1]。中药学是衔接中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是辨证用药的关键环节,中药象思维既有助于理解总结中药药性及功效,又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与中药学的医药融合。

1 象思维

象思维萌芽于先秦时期,是“援物比类”的思维模式。象思维是以事物外在的表现为依据,采用直观、比喻、象征、类推、联想等方法,把握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思维方式[2]。

由于立足角度不同,各学者对象思维方式的命名界定略有差异。象思维过程包括物象、具象、意象3个不同阶段。物象即观天地而察象,是观察者借助于感官直接感知的、未经思维加工的、原始朴素的“象”。具象指个体对采集的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加工(构建、运演、判别)的操作活动。意象指观察者对物象、具象参悟后的升华,形成的物我合一、现象与本质相融、自然、整体的时序概念[3]。

象思维的产生、发展促使了中医药学与中国哲学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象思维方式。中药学中的象思维多采用察象,取象比类,应用象模型,象以尽意的思维步骤[4]。阴阳、五行、臧象、中药药性理论等均体现了象思维的应用。

2 象思维对中药药性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药的主要来源是天然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药物禀受了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而生成。本草学家应用象思维,将中药之象与天地自然、人之象联系,通过比较、归纳、类推、联想等方法,并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总结,逐步形成了中药药性理论。

2.1 象思维与四气

四气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药物之气由天生,与自然界密切相关,“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应用象思维,取天之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气候特点为象,比类药物之四性,“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借助于阴阳平衡的象思维模式,又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临床基本用药模式。

2.2 象思维与五味

五味指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最初乃口尝后药物的实际滋味,如干姜之辛、黄连之苦,是感官直接感知的物象。四气由天出,属阳,而五味由地出,属阴,故与五行相归属。《黄帝内经》所云“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素问》所云“辛散、酸收、甘缓、苦涩、咸软”,初步阐释了五味、五行、药物作用之间的关联性。在象思维指导下,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框架下,五味同阴阳、五行、臧象理论等有机地联系整合,以五行模型为核心,将五味同五色、五体、五官等同类属性相关联,形成了复杂的五味系统理论。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此时的五味是具象。五味理论初步形成后,本草学家又借助五行学说、中药功效反推药味,中药的五味向意象之味转变[5]。

2.3 象思维与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指药物在机体内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金元时期,在象思维指导下,以药物气味、质地、入药部位等作为取象依据,将升降浮沉的药性与阴阳、四时气候特点联系,初步形成了升降浮沉理论。“风升生,热浮长……寒沉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昧厚气薄者沉而降”“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即是从物态之象出发,应用阴阳模型,再推衍出药物升降浮沉规律之象[6]。因此,药性辛甘温热,或质地轻浮的花枝皮叶类药材,一般多升浮;药性酸苦寒,或质地沉重的种子、果实、矿石类药材,一般多沉降。

2.4 象思维与归经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的经络、脏腑的选择性作用部位。中药外在的颜色、五味、气臭之象与中药归经规律之象密切相关。药物五色,通过五行与五脏相联系,进而可推知药物的归经,即:色赤属火归心经,色黄属土归脾经,色青属木归肝经,色黑属水归肾经,色白属金归肺经。如:丹参、红花色赤入心经,黄芪、甘草色黄入脾经。《素问》“五入”是运用象思维,从五味之象,根据五行,推导药物归经规律,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如:解表药麻黄、生姜、薄荷等,味辛,入肺经。气臭,指药物具有的“臊、焦、香、腥、腐”等触鼻可闻的嗅觉之气,与五行、五脏相联系,即:臊或膻归肝,焦归心,香归脾,腥归肺,腐归肾。如:鱼腥草气腥,归肺经;丁香气香,归脾经。由于气臭不止五种,且脱离了四性、五味,气臭无实用意义,因此仅有芳香药性学说得以保留。

3 应用象思维阐释中药功效

金元时期,以张元素、李东垣等为代表的医药学家,根据中药的外形、质地、颜色、气味、润燥、习性、生成环境等物象,利用阴阳、五行、气化、运气学说,应用象思维,逐渐形成了药类法象理论,用于阐释中药之功效及作用机理。李时珍亦认为:“天地赋形,不离阴阳,形色自然,皆有法象”,并进一步充实了法象药理学说。

3.1 以形态之象认知功效

清代名医徐灵胎云:“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通过药物形态之象(形状、质地、入药部位、润燥等),采用取象比类方法来推测认知药物功效。“以形治形”是象思维认识药物功用的经典体现,如:女贞子、沙苑子形似肾形,功能补肾;鱼腥草叶似肺形,清肺热解毒;牛膝的膨大结节形似膝关节,能强壮筋骨。以皮治皮,以心治心,以骨治骨、子能明目等都是“以形治形”的体现。“重镇安神”“介类潜阳”则揭示了质重药物的性-效规律,龙骨、牡蛎、珍珠母等矿石类、介壳类药物质重沉降,可安神定志,平肝潜阳。汁多之品,质地润泽,长于滋润,如芦根、麦冬滋阴生津,知母、当归润肠通便。

3.2 以颜色之象认知功效

应用象思维,以药材颜色取象,五色与五行、五脏相联系,可以大致推测出药物的功效。如:朱砂色红,入心经,清心安神;桑白皮色白,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磁石色黑,入肾经,补阴聪耳;青皮色青,入肝经,疏肝破气;橘皮色黄,入脾经,理气健脾。药物的颜色之象还应与药物的四性、五味相结合,不能简单执一而论。如:白芷、石膏均色白,入肺经,白芷性温,解表散寒;石膏性寒,清泻肺热。黄连、黄芪均色黄,入脾经,黄连性苦寒,清热燥湿,清泻胃火;黄芪甘温,补气健脾。

3.3 以生长环境之象认知功效

根据药材生长环境的特点,可推测药物功效。如:石斛生于石上,得水长生,因得水气,故能滋补肾阴。芦根、泽泻等生于水中,能清热利水。雪莲傲霜斗雪,不畏严寒,故其性温,能补肾阳,祛风湿。山药得中土之专精,补太阴脾土之药,能益气健脾。植物药海藻、昆布,动物药海蛤壳、瓦楞子均生长于海中,故具有寒凉之性,功能清热化痰。

3.4 以物性之象认知功效

物性之象指药物的物性特征,即动物药的生活习性或植物药的生长特性。应用象思维,将物性之象通过关联类推等,可阐释药物功效。“虫类搜风”指蕲蛇、地龙、全蝎等虫类善爬或飞,药性走窜,而风邪致病善行数变,侵袭经络,用虫类药物能通行经络,息风定惊。桑寄生、菟丝子均为寄生植物,而孕妇胎元附着于胞宫,取药物物性之象,关联类比病证之象,故桑寄生、菟丝子功能补肝肾安胎,治疗肝肾不足,胎动不安。茯神抱根而生,有依守之义,故能安神,治心神不宁。水蛭、虻虫喜吸食血液,取其物性为用,能破血逐瘀[7]。 此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可认知药效,如《本草纲目》“红见黑则止”,中药炒炭后色黑属水,而出血病血色红属火,水能克火,故血余炭、地榆炭、藕节炭等炭类药材多能止血。根据观察到的特殊现象,通过象思维亦可推测药物功效,如:数枚山楂与老鸡同煮后鸡肉软烂,则推知山楂善消肉食积滞。

4 运用象思维理解特殊用药方法

4.1 三焦病证用药

根据上、中、下三焦病机特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了三焦病证用药原则。上焦包括心、肺,居于人体至高之位,上焦病证用药必须药达病所,直指上焦,因此应选如羽毛之轻灵的药性升浮发散的花、枝、皮、叶、草类药物。同时,为免药过病所或引邪深入,药物用量宜小,煎煮时间宜短,配伍药物宜少,如此才能达到“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用药目的。名医蒲辅周治疗风热外感,尊崇吴鞠通上焦用药原则,喜用桑叶、菊花、竹叶、薄荷、竹茹、枇杷叶等大量质地清轻之品。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中焦病证用药讲究调畅、平衡中焦气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因此用药必须把握药物升降浮沉的平衡,宜选用辛开苦降之品,还可升脾气、降胃气,达到脾胃气机平衡的目的,如白术配伍枳实。下焦肝肾病证,病位在下,用药应选用药性沉降之品,如质重之龟板、鳖甲、石决明、磁石等介类、矿物药,或者气味浓厚之阿胶、鸡子黄,药物用量宜大、久煎,才能沉降下行,达到“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之用药目的[8]。三焦病证用药原则是应用象思维,将人象、病象、药象三者统一。

4.2 载药上行

引经药是向导之药,能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引经药可以影响方中诸药升降浮沉之性,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如桔梗、甘草能引药上行,缓解药物下行之性。肺热炽盛,症见身热不退、咳嗽喘促、胸中烦闷、痰黄稠等,遵循“热者寒之”原则,应选用寒凉之品清泻肺热,然寒凉之品多沉降下行,而病位在肺,肺居高位,用药应升浮上行;因此,在寒凉清热基础上,配伍肺经引经药,载药上行,使药达病所。《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金元医家张元素亦指出,大黄等苦泄峻下之品,虽能清热泻火,但用之沉降下行,譬如铁石入江,桔梗、甘草可载苦寒沉降之品上达于肺,强调了桔梗、甘草能载药上行于肺。研究者认为,桔梗载药上行,主要作用在肺,是肺经引经药,但是,桔梗还可通过肺“主气、通调水道、朝百脉”等功能,协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其载药上行作用不仅局限于肺,因此,要发挥该作用时,用量宜小[9-10]。甘草能缓和药物的下行之性,用量大时甘草升浮作用尤为显著,如《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竹皮大丸中大剂量使用甘草,使全方作用趋于上焦。

4.3 引火下行

火性炎上,火邪致病,气血随火热上升,常见上部火热证,既有实火,又有虚火。《本草备要》记载牛膝能治疗喉痹齿痛,因其能“引火下行”。《医学衷中参西录》亦指出牛膝“善引气血下注”。牛膝性平,能引上炎之火、上亢之阳、上逆之血下行,常用于治疗火热上攻之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11]。本草典籍记载牛膝发挥“引火下行”作用,是由于其味苦,性善走而下行,故能借其沉降之性引上炎之火(血)下行。苗彦霞[12]认为,“引火下行”属于药性功效,引火下行实际是牛膝清热泻火、凉血、平肝功效的综合体现。

4.4 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以形象比喻、揭示用药之法。釜底抽薪本为成语典故,首见于《上何进书》,意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医学治疗火热上攻高热、头痛、口舌生疮、咽痛、牙龈肿痛,首选寒凉之品清热泻火,直折火势,但亦可以采用釜底抽薪之法。大黄苦寒沉降,有斩关夺门、泻下攻积之功,而上部火热证,无论有无便秘,均可使用大黄、芒硝等攻下药。此类药物药性寒凉、沉降,既能清热泻火,又能导热下行,使邪热从大便而出。釜底抽薪既能导热下行,又能泻火以存阴,一举两得。

4.5 提壶揭盖

提壶揭盖乃是借喻,采用象思维,以揭开壶盖,放进空气,水从壶嘴流出的现象关联喻示中医学用药法则。提壶揭盖法可用于治疗上焦气机壅滞,继而导致下焦气机闭塞的多种病证,包括:①发汗宣肺治疗水肿,癃闭。上焦肺气壅滞不同,水液潴留,则见水肿、小便不通,可采用苏叶、防风、杏仁、枇杷叶等宣发肺气,肺气宣,则水道通。清代名医张志聪、当代名医赵绍琴医案均记载了采用宣发肺气之品治疗水肿、癃闭,疗效显著。②开宣肺气治疗便秘。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若肺气壅滞,肺失肃降,大肠传导功能失司,糟粕不下则便秘。此类病证可采用苏子、橘皮、厚朴、桔梗、杏仁等顺气导滞,升清降浊。③吐法治疗小便不利。《丹溪翁传》记载:一男子小便不通,服用通利之品数日,病情反而加重,求诊于朱丹溪。丹溪诊其脉象“右寸弦滑”,判断“积痰在肺”,用药催吐,患者小便通利。提壶揭盖是援物比类灵感体现,立足于整体观念,是启上通下、通畅壅塞之气机的用药方法。

5 讨 论

象思维是中国独特的哲学思维方法,对中医药发展影响意义深远。象思维不仅奠定了中药药性理论、中药法象药理模式、中药用药法则理论的思想基础,还为其实践运用提供了方法学指导。中药象思维实际是借助于外在物象探求中药规律之象的过程。象思维始于“象”,终于“尽意悟道”。象思维虽以外在物象为起点,但最终不能拘泥于具体事物,惟有达到“得意忘象”才是中医药思维最高境界[13],做到理法方药一致。

猜你喜欢

病证药性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基于复杂网络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证结合人群分型研究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同角三角函数的神奇功效
辨证治疗内伤发热验案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