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0-01-10张晓洁
张晓洁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福建 泉州 362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得以落实的关键课程。2019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阐明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1]。但目前,各高校思政课仍存在缺乏亲和力与针对性的问题,因此,思考如何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是现阶段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 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紧迫性
(一)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头脑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是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因此,为了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将这一新思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相结合,以让学生把对学习的热忱和对国家、民族复兴的关心相融合。同时,思政教师还必须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在扮演答疑解惑角色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但是我们也要正视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引导学生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求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在我国当前高校中,各项思政工作都是始终坚持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等方面服务的,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与此同时,注重学生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与进步。思政课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于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在大学生理论武装、思想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需要
改革开放 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进入中国,既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倡导民主、自由的民主社会主义,更有借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虚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这些多元的社会思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在该背景下,我们要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增强其时代感、大众化,推动建立具备巨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学生的远大理想、价值观、道德观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思政教师应该深入浅出地为学生厘清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在极具影响力、感召力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能自主融入,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并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在学生思想认识上处于最高地位,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二、现阶段增强高校 思政课亲和力与针对性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教学内容具有感染力,可以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教学内容应该反映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学生最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注意把握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不仅要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凸显思政学习内容的现实性,而且应该强化思政课的课程感染力,让大学生感受到自身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做一名勇于担当、富有民族国家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二)推进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方式多样性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举措。首先,高校思政课应始终把课堂教学摆第一位,树立问题意识,深入浅出地传授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式、启发探究式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深刻把握当前的“世情,党情,国情”以及我们国家未来的趋势。其次,加强网络教学。各高校要采用现代创新媒体技术建设网络教程,如充分利用云平台、学习通等软件,让师生动手制作精美的课件、慕课、微课,推动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再次,思政教师可以和学生处、学生会、社团部等加强合作,创设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匹配、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优化教材建设
首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动力,思政教材内容应当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富有创意,同时要降低重复率。在编撰思政课教材时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从宏观上保证教材内容协调;二是做到“精练”,较少重复。
其次,增加与人文素养相关的知识。人文素养知识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政治性、理论性得以呈现的有力载体,如果忽视这一载体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就会觉得其深奥难学,从而失去学习热情。人文素养与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机融合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贴近大学生生活,符合新时代特征,进而增强思政教材亲和力和针对性。
再次,提高语言格调。在撰写教材时,要注意从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性和认知特质出发,让政治教材的语言格调从以往的刻板化、书面化变换为生活化、普及化、合理化。教材语言的阐述格调不仅要具备质朴、天然的特质,而且要彰显教材语言的政治学术风格,做到科学性和逻辑性统一。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不仅是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者,而且是学生“三观”树立的引导员,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和工作内容的重要性,对思政课教师的个人品质和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思政课教师寄托着学生对最美师德师风的想象,如果教师的言行举止与学生的理想形象不一致,学生就会从内心深处排斥思政课教师。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强化价值引领、全方位育人,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进一步增强学科教学信心,自觉地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神圣责任和使命。
(五)优化教学环境
第一,高校应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党委的领导作用,时刻督促广大教师和党员学生在思想、理论、业务能力上自我提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二,加强文明校园建设,为思想政治课营造良好的氛围。大学是高水平的文化社区,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一个极其重要的载体。因此,各高校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第三,优化全员育人队伍,为思政课提供组织保障。高校思政课全员育人队伍不仅包含专任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各班班主任、年级辅导员,而且包括兼职学工队伍、学生干部队伍。为了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的氛围,各个主体必须群策群力、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第四,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改革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方式,出台符合思政课教师客观实际的职称评聘标准,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评价比例,激励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第五,建设信息化平台,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必要的补充。现在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各类网络信息平台,这是目前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区域。
结语
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关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乎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各高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探究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困境,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