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黔北乡村民居建筑形式与功能演变
——以苟坝村为例

2020-01-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黔北木结构民居

(遵义师范学院 贵州·遵义 563000)

1 苟坝村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

2000年以前,苟坝村村民基本以传统农耕为主要收入来源,农耕工具较为原始。由于交通、通信受限,经济水平较为低下,基本上维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夜间少有休闲娱乐活动。单一的收入来源和经济形势,使得外来人员较少,整个村子基本处于未开发的状态,较为闭塞原始。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陆续落地实施,为这个西南地区闭塞的小村庄来了新的机遇。交通、通信等基础建设日渐完善,并深入挖掘当地自然资源、红色旅游资源。苟坝村从传统的农耕经济向以农耕、手工业、旅游业等综合的经济形式转变,观光的游客日益增多。苟坝村村民的生活方式,也渐渐向城镇人口靠拢,一日两餐变为一日三餐,对于经济收入、娱乐活动的要求日益提高。

2017年3月,苟坝会议会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9年10月,苟坝会议会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苟坝村民居建筑形式与功能的演变

2.1 苟坝村民居建筑的形式

2.1.1 建造材料与结构

2000年以前,苟坝村的建筑结构主要以南方穿斗式木结构民居为原型,基本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木花窗裱糊宣纸,玻璃窗较少。根据建造部位不同,分别采用当地盛产的杉木、松木、柏木、枫香木等木材。

现在在苟坝村主要街道附近,很难再看到木结构的传统黔北民居,几乎都是改良后的现代黔北民居,提取了黔北民居的外观要素,但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全部采用木框玻璃窗或仿木框玻璃窗。

2.1.2 立面设计

苟坝村的传统民居建筑修建于用毛石砌筑的石阶之上,外围的红棕色木结构柱作为立面的装饰构成要素,暴露于外侧。墙板分为上下两个色彩不同、材料质感不同的部分,下部为色彩较深的木色墙板,上部为石灰抹面的白色墙板。小青瓦坡屋顶,一般为悬山两面坡。窗户为木花窗,窗花图案为几何形,便于制作。

现木壁柱被外墙漆粉刷的红色或灰色装饰线条所取代,外墙为纯白色或灰色、白色相间,屋顶为钢筋混凝土坡屋面,依然保留小青瓦的深灰色。现代苟坝村的民居建筑,外观几乎都是提取传统黔北民居的符号,立面外观不再反映内部功能及材料。

随着信息的流入,受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有部分村民在重新修建自宅时,喜好现代建筑风格或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完全摒弃了黔北民居的外观形式。

2.2 苟坝村民居建筑的功能

2.2.1 传统的建筑功能

建筑平面布局,基本遵从南方传统民居的形制,有“一型”、“L型”、“U型”及“合院型”,门前为晾晒及农作的空地。建筑平面分设有堂屋、偏厅、卧室、厨房,但与其他地区在使用上有所不同的是,作为起居、会客、供奉先祖的堂屋,在苟坝地区多作为农机具存放的空间,偏厅作为主要起居会客的用途使用。厨房较为宽大,为传统柴火灶留有空间。阁楼一般为谷物存放空间。

2.2.2 现代的建筑功能

苟坝村现在的建筑平面布局仍为“一型”、“L型”、“U型”及“合院型”,但内部功能与传统黔北民居相差较大,更接近于现代住宅格局,取消了堂屋、偏厅,直接由客厅取代,缩小了厨房面积,采用现代灶具。由原来的单层带阁楼建筑变为二到四层的小楼,一楼为商业、接待、厨房、贮藏功能,二楼及以上为卧室、书房等较为私密的功能。

3 当前苟坝村民居现状的欣喜与忧思

经过20年的发展,苟坝村的基础建设、旅游开发、新型农业等各方各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提高,居住质量、卫生环境已今非昔比。村域主街两侧的现代黔北民居风貌统一、美观,能很好的体现黔北乡村的文化风情,结合苟坝会议会址,吸引了很多外来游客旅游观光,经济形式一片大好。

与此同时,对于传统黔北民居的保护也应重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保留、保护一部分较为完整的木结构传统黔北民居,以便后人对黔北民居有例可循,能够感受原汁原味的黔北传统建筑文化。当然,现代黔北民居更适应现代的生活习惯及发展,更加环保、卫生、坚固耐久,新建民居应推崇。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对黔北民居的建筑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例如借用西方古典式外观的现代民居,对周边和谐整体的黔北民居风貌有所破坏,建筑风貌不统一对于苟坝村的整体打造有较为严重的影响。当地村委应做好黔北文化宣传,提高村民保护自身村域文化的意识,统一建筑规划及建筑风貌,打造好黔北红色旅游示范村。

猜你喜欢

黔北木结构民居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奇趣民居
黔北乡间——寻觅时光的味道
黔北煤田官田坝向斜煤层气赋存及潜力分析
藏式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