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及提升路径探讨

2020-01-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海洋资源陆海排污口

(广西财经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3)

1 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质量分析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地区专业化水平低

广西海洋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761亿元增加到2018年1502亿元,年均增速为11.96%。与海洋经济大省相比,广西海洋经济规模偏小,2018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只有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的7.7%。从海洋经济专业化水平看,2018年广西的海洋经济区位熵为0.8,区位商虽然有所提高,但仍远低于福建(3.3)、山东(2.25)和广东(2.14)等省份的区位熵。广西海洋产业区域专业化水平低,产业聚集度低,企业难以获得聚集经济,海洋企业的衍生能力弱。

1.2 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北海以电子信息、石化、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临海制造业聚集区加快形成,钦州以石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临港工业初具规模,防城港以钢铁、有色金属、核电等为主导的临港工业逐渐壮大,产业聚集程度有所提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在海洋产业中仍然是以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44.2%。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服务业、旅居康养产业等产业发展缓慢。

1.3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但产业价值链仍处于低端锁定

海洋科技创新条件逐步改善。近年来,广西先后建立广西北部湾大学、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海洋科技发明专利有较大幅度增加,但海洋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程度低。主要海洋产业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涉海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海洋产业产品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海洋高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低。

2 制约广西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陆海经济统筹发展能力不足

陆海统筹发展意识不够强,海岸带规划滞后,缺乏陆海统筹的总体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规划。陆海统筹机制、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不健全,存在海陆分治、海陆脱节等问题,陆海规划和管理之间有效衔接不足,陆海统筹能力发展滞后。

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陆海产业一体化支撑、沿海海洋产业增长极与内陆腹地的协调互动。广西沿海城市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增长极,海洋经济发展聚集力不足、牵引力不强。受北钦防工业基础薄弱的制约,广西沿海地区工业聚集度不高,2018年,北海、钦州、防城港的工业聚集度分别为1.39、1.35和0.98,工业聚集能力弱,产业链不完善,涉海企业集而不群的问题较为突出,

2.2 海洋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缓慢

海洋新兴产业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非常缓慢。2018年,广西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亿元、0亿元和0.7亿元。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和海水利用业增加值的比重相对较高,但产业总量偏小,缺乏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带动,海洋产业发展缓慢。

2.3 资源综合开发能力不强

广西海洋资源处于全国沿海省区市的中下游水平,海洋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且存在海洋资源开发层次低、效益低等问题(毛艳,2019)。同时,海洋龙头企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企业仍处于稀缺状态,产业竞争力不强,缺乏大型海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对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不足。对海产品多为初级加工产品,产业链条短,对副产品综合利用度不高。在海洋空间资源方面,广西的岸线利用效率偏低,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2016年,上海的岸线利用效率系数为44.48,居于11个沿海地区的首位;而广西的岸线利用效率系数仅为0.77,排在第10位。广西港口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港口综合枢纽功能开发利用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2.4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由于装备制造、化工、钢铁等大量重工业项目向北部湾滨海聚集步伐的加快,新产业新业态的用海强度不断提高,近岸海域围填海占用海岸线问题日益突出,岸海生态环境风险日益增大。2017年海洋环境状况报告显示,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但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要素超标。2017年的入海排污口监测结果显示,全年入海排污口未达标率为50%。22个监测排污口,仅有4个排污口全年各次监测均达标,占监测排污口总数的18%,其它排污口均有被检测到未达标。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中,工业类排污口未达标排放比率为44%,市政类排污口达标排放比率为45%。入海排污口排放的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磷和化学需氧量,未达标排放率分别为26%和24%。与此同时,随着人为用海活动的增加,海草床、红树林等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大,海洋渔业资源已表现出衰退的趋势。

3 提升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质量的路径

3.1 加强海陆统筹,构建海陆产业一体化的产业链

整合海陆资源,加强海陆协同发展,促进海陆产业一体化发展。根据海陆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化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的产业分工域合作,提高海陆产业的互补性,促进陆海产业协同发展系。加快物流、冶金及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旅、旅居康养、信息服务等行业的陆海产业合作,完善陆海产业链分工,加快形成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体,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

3.2 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产业、冶金精深加工、临海食品加工业等,加开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加强品牌建设,做大做强传统产业集群。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环保、海洋信息服务、海洋文化和滨海旅居康养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3 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海洋产业集约、高效、绿色发展

深化海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制度约束和激励,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海洋新资源的开发能力(韩增林等,2020)。一方面,推动海洋资源基础调查,加强海岸带、海岛、近海、远海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编制统筹海岸带、海岛、近海、远海的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完善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高效利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对海洋资源综合开发研发项目、研发团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转化和相关龙头企业的扶持,提升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水平,加大对海洋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绿色技术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广西涉海企业向高技术化、集约化、绿色化转型。

3.4 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兴海计划,完善海洋科技政策支持体系。加强财政、科技、工信、产业园区等部门的政策协同与合作,建设海洋科技创新联盟,提高产学研合作质量(鲁亚运等,2020)。建立多元化的海洋产业资金支持体系(纪建悦,2020),加大对高校海洋专业、科研机构、涉海科技企业的投入,着力提高其研发创新能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能力。支持打造规模小、领域专精的海洋领域科研主体,强化人才吸引政策,增加科研人员投入(毕重人等,2019)。

3.5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海洋综合管控能力

优化海域空间规划,加强多规融合,加强陆海统筹,加强沿海岸带规划和涉海规划,完善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创新海洋生态保护、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加强海洋、环保、渔业等部门在环境监测设施、信息化、联合执法等方面合作,确保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猜你喜欢

海洋资源陆海排污口
直击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十四五”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牛鼻子”
广东省海洋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海洋资源资产清查系统设计与实现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今年开行破1000班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海洋资源核算问题探究
河南省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及布设研究
陆海统筹推进海岸带地质调查
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河南省2014年入河湖排污口数量
海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分布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