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互融打造高素质师资团队的思考
2020-01-10钟在明
钟在明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嘉兴 314036)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师资是育人的关键因素。高素质的师资团队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校企合作是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彰显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教互融师资团队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加强产教互融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能丰富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充分有效地发挥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各用人单位多种职业岗位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1.1 产教互融师资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
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是要组建一支立足社会实践,拥有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功底扎实且有深厚学术造诣的能带领广大教师开展教科研公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校企各方共建师资团队,在输送了新的教学理念的同时,将团队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资源要素不断融合协同发展,提升了师资团队的素质和品质内涵,为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1.2 产教互融师资团队建设能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
产教互融专业教师团队把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相关教师通过教学项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围绕特色项目对各类学生进行素质能力培养,可以全方位地对创新能力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在专业教师团队内,可根据项目教学的需要,有效的调整师资力量,全面提高教学团队项目公关能力和处理教学与实践管理等复杂问题的能力。助推全体团队成员,针对各自在项目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互相碰撞,有利于从新的视角,用新的理念,深化对教学与实践的深刻理解,拓展专业知识,提升操作能力,优化教学策略,培养一支师德高、业务精、结构优、活力强、素质高的专业教师队伍。①
1.3 产教互融师资团队建设有利于以名师引领示范带动年轻教师的培养
年轻教师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前辈的培育和引领。通过产教互融所形成的新型师资团队,能很好地为年轻教师提供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利用教学项目公关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形成团队作战的氛围,强化教学与实践“传帮带”链,从而提高学校教学团队成员整体能力和操作水平,促使大量年轻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2 师资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部分高校进行团队教学探索研究,开始组建教学团队。教育部、财政部鼓励师资团队建设,推进高职教育发展。但因高职教育发展尚在探索阶段,理论积累和经验不充分,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团队建设状况不容乐观。
2.1 部分专业带头人的能力素质与实践教学要求相距甚远
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是专业团队的领军人物,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是高职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领军人物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团体的水平。目前,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缺乏,已有的带头人能力和职业素养无法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新需求,团队管理松散,致使教学团队建设难以实施。产教互融是以校企共赢为基础的,从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双向互动。而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校企双方没有找到两者的利益平衡点。因此,合作就主要停留在以学校为主的层面上,专业带头人企业积极性不够。
2.2 师资团队结构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双师”教学是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目前,高职师资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职教的新需要,总体上“双师”素质的师资比例不高。②大多新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就入校任教的,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环节,虽然有一定理论水平,但技能操作难以过关,因此产生“只会动口不能动手”的现象。而一旦进入实践教学环节,就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
2.3 师资建设政策导向偏位
长期以来,产教互融师资团队建设政策支持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专业教师团队的合作。在高职院校绩效考核中,往往“重个体轻团体”“重科研轻教学”,忽视能力教学水平,无论是考核还是职称评定,很少鼓励师资团队成果。在教师职称评定中,教师的教科研成果、课堂教学业绩水平、产学合作与社会服务能力等不很协调,这种政策导向使教师热衷于搞大项目,在核心刊物上发论文,而忽略了课堂能力教学、社会服务和实际应用研究,致使“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2.4 对“双师”内涵认识不清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双师”素质教师认定条件,先后制定了认定办法,往往只给出了认定条件和取得“双师”资格后所享有的待遇,缺少规定“双师”教师的岗位操作能力和成效要求,片面认为拥有“双证”即是“双师”,导致只注重“双师”资格,轻视“双师”应用能力。这种简单应付的方式,不利于师资团队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
2.5 业务技能培训形式化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师资培训是提高师资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很多培训基地缺乏行业和企业的实质参与,不能确保培训质量。许多教师和技师只为了被评为“双师”,积极投入考证行列,想方设法取得行业技能等级证或教师资格证,于是,出现双证书专业领域跨度较大、有职业资格证书而无实际从事该职业等现象。另外,高职院校缺乏师资培训制度,没能按学校和教师的实际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培训结果的应用也没有很好的推动,造成了培训重形式轻应用的现象,直接影响着“双师”团队的建设。
3 高素质师资团队建设的思考
3.1 建设以地方性特色产业为导向的高职师资团队
依托各专业实训培养基地,围绕工学结合课程和全院性公共课程建设,根据各地市场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调整专业设置,重构专业结构,建设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群,培育省级特色重点专业,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规模,合理专业教师团队结构,满足培育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需要。③
3.2 积极推进产教互融教学团队建设工程
在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主管单位的支持下,发挥职教集团平台的作用,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等制度,不断更新丰富兼职教师人才储备库,鼓励行业企业的专业骨干到高职院校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进行课程整体设计,进行日常教学。积极聘请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培养创业创新能力。邀请杰出校友等各界社会精英作兼职教师,进校园,开设讲座,承担专业课,灌输创新理念和奋斗精神,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3.3 营造有利于专业教师团队成长的环境
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为突破口,紧紧围绕校企合作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社会教学资源整合,深入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制订教师职教能力提升实施办法,进行专项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等能力培训与测试,应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教学与建设的能力。加强教育管理班子建设,积极创新高职师资团队管理办法,加强培训教育力度,选派管理人员到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各类企业进行研修或挂职锻炼,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为产教互融高素质师资团队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4 完善高素质师资团队建设管理的激励制度
教学团队的建设和运行,关键要靠一整套有利于教学团队的制度作保障,需改革完善当前学校内部的各项权力配置模式,实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适当分离,并且逐步实现去行政化,突出学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各种激励和竞争手段,促使教学团队内部建立带头人责任制和末位淘汰制,形成教学改革协商民主制度,提高师资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师资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3.5 建立产教互融的教学团队绩效评价和奖酬体系
要改革现有高职师资团队管理评估和考核制度,不断完善职教评价体系。在能力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中,应突出项目教学团队整体作用的发挥,着重考核师资团队能力教学导向绩效评价,不断完善学生评教管理机制,使各类评价考核更客观、公平、合理。创新改进考核办法,应注重团队绩效考核,突出目标管理导向,重视聘期绩效水平,避免重个体轻团队、重年度轻长远等现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建设,架构教学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平台。实行团队负责制,赋予相应的责权利,促使团队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学生、教学团队相结合的评价考核体系,探索教学团队激励激励考核体系,营造一种支持产教互融的师资团队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注释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② 张静.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现代职业教育,2019(36):288-289.
③ 刘婷婷.校企一体化理念在高职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