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进展分析

2020-01-10刘果果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强心黄芪心衰

石 磊 叶 巍 刘果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医院,广西柳州 545000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为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是患者致死的一个主要病因。该疾病是指静脉回流正常情况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心脏排血量异常,不能维持机体代谢所需,而表现为血流灌注不足与肺循环/体循环淤血。慢性心衰为病情复杂的症候群,病情发展缓慢,但预后效果差,具有较高的致死率[1]。据统计,慢性心衰已经成为当前临床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全世界心衰的发病率约为2%,而我国慢性心衰的患病率高达360万,且这类人群2年死亡率与6年死亡率均较高[2]。基于此,临床需采取对症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与预后效果。临床西医采用强心、利尿以及扩血管的治疗方法,但该方法长期应用后患者容易产生耐受性,而且用药后毒副作用明显,临床应用受限。近些年来,临床中将中医药用于慢性心衰患者中,其在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临床症状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而且应用广泛。本文通过分析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论述。

1 慢性心衰病因机制

慢性心衰是因心脏收缩、舒张功能衰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主要与内分泌免疫、肾脏、肝脏、肺部等全身多器官系统等相关,协调心脏与其他系统机能的影响,是疾病治疗的关键。中医无慢性心衰,也无房颤的病名,临床根据其症状与发病情况,将该疾病归为传统中医学“水肿”“喘证”范畴。多数研究认为该疾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心气虚、心阳虚,标实为水停、血瘀。心气阳虚是慢性心衰病机中重要因素,心气不足贯穿疾病发展始终,阳气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其中心气虚是心衰的发病基础,痰浊、血瘀为该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西医用于慢性心衰治疗中,虽然可有效清除水肿,快速改善气促,但副作用明显,尤其是洋地黄等利尿剂的应用,会严重伤及身体机能,而且患者后期复发率较高。而中医药治疗方案积累了古人的智慧,用药治疗古方种类多,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抑制慢性心衰发病过程中肾素血管紧张素过度激活、改善内皮功能紊乱,而且还可发挥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与心理状态的效果,以达到有效治疗患者身体状况、促患者身心健康恢复的效果。

2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

2.1 常用的中药

常用的慢性心衰治疗中药有人参、黄芪、附子等。人参中人参皂苷,具有益气固脱的功效。周丹[3]研究中提出,人参皂苷具有改善心功能、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的效果,其中人参皂苷中含黄酮类、多肽类、糖类、微生物类、氨基酸蛋白质类、人参多糖类等其他物质活性成分,可有效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导致心肌细胞凋亡,激活AKT通路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相关研究[4]表明,人参皂苷还可抑制ET导致的心肌形成,改善心肌耗氧量以及心功能。黄芪具有行气功效,周转全身,促气血运行旺盛,具有祛瘀不伤正的功效,同时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力。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利尿、强心、抗缺氧、扩张血管的作用。刘平宁[5]研究表明,黄芪性温味甘,具有利水消肿、补气升阳功效,其主要成分为黄芪皂苷类、黄酮类、黄芪类,用药后可增强心肌收缩能力,提高射血分数,同时可通过增强肾血流量与肾小球滤过,而发挥显著的利尿效果,降低心负荷,进一步改善心功能。附子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用药后具有促血管扩张、改善心肌收缩、增加血液流动的作用[6]。王彦[7]研究中,关于附子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提出,附子配人参,不仅可发挥抗心律失常与正性肌力的作用,还可有效预防心肌肥厚,促外周血管扩张,发挥显著的强心效果。李杨等[8]研究中,关于附子的药性研究认为,附子具有温肾阳、助心阳通脉的效果。

2.2 中药汤剂

临床治疗慢性心衰的常用中药汤剂为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

2.2.1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包括甘草、白术、桂枝、茯苓,具有温阳利饮的功效。李国强等[9]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中茯苓含强心苷、甾体,桂枝含挥发油,白术主要成分为挥发油,上述几种组方共同作用,可发挥强心利尿、抗心肌缺血的功效,减轻肺水肿,发挥镇痛、祛痰效果。王少明等[10]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其治疗总有效率与心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曾传林等[11]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用于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治疗组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2.2.2 真武汤 真武汤中主要包括生姜、芍药、白术、茯苓、附子,其温阳利水功效显著。林思炜等[12]研究表明,常规抗心衰基础上,结合真武汤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治疗中,针对其病症类型特点,加入生姜、猪苓、泽兰,用于强化原温阳利水功效,多种药方相互配伍,共同发挥利水湿、温脾肾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与中医症候、生存质量。吴俊芳等[13]研究中,治疗组采用西医结合真武汤治疗,治疗后患者的中医症候与心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西药治疗,而且用药安全性高。肖晓等[14]研究表明,真武汤加减方法联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MMP-9、TIMP-1水平效果确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单用西医常规治疗。

2.3 中成药治疗

近些年来,中成药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慢性心衰患者中,而且其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临床认可。芪苈强心胶囊是当前中国心衰指南推荐的中成药,将其用于慢性心衰疾病治疗中,可降低患者N端前体脑钠肽水平,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的效果。杨惠敏[15]研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心功能改善情况、LVEF与6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证实芪苈强心胶囊药物改善患者心功能效果确切。任红杰等[16]研究表明,对照组单一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结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的NT-proBNP、hs-CRP、VEGF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表明芪苈强心胶囊可有效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自觉症状,调节心衰的NT-proBNP、hs-CRP、VEGF表达。参草通脉颗粒主要由人参、附子两味药物相配伍成方,是临床温通心脉、回阳救逆的有效治疗方法,而且用药后可有效减轻机体毒素。李宏升等[17]研究中,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参草通脉颗粒治疗,参草通脉颗粒具有益气活血的功效,其中人参、黄芪为君药,黄芪具有补气固表的功效,人参可发挥补脾肺的效果,两者一表一里,共同发挥健脾益气、补肺固表的效果,用药治疗后患者的LHFQ评分、6min步行距离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

2.4 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是基于中医理论指导原则,利用先进的制作工艺技术,从天然药物或中药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制作成可注射到人体内的制剂。郭丽等[18]研究中,将心脉隆注射液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治疗中,结果表明,心脉隆组注射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与超声检测心动图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常规方案,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王敏等[19]研究中,治疗组采用常规结合参麦注射液结合左卡尼汀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口服药物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超声心动图指标与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参麦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五味子、麦冬与红参,其红参为君药,具有补气养阴、益气摄血功效,麦冬具有清心热、养心阴的效果,两种药物联用可发挥滋阴补精的功效,五味子可有利于补益心肾功效发挥,综合多种方剂共同作用,参麦注射液可发挥利水消肿、养阴生津、益气固脱的效果。黄芪中含氨基酸、黄铜、黄芪多糖与微量元素等成分。孙金菊[20]研究中,提出给予慢性心衰患者实施黄芪注射液治疗,治疗后患者的LVEDD、LVEF、LVFS与LVESD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常规抗心衰治疗组,而且黄芪注射液组的BNP、LEE氏积分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表明黄芪注射液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衰效果确切显著。分析黄芪注射液具有促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的效果,而且可提高射血分数,同时可增强肾小球的滤过、肾血流量,可发挥利尿功效,降低心前负荷,扩张血管,促心功能改善。

2.5 针灸治疗

杨万勇[21]研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则经独参汤结合针灸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72.73%),这表明中药汤剂结合针灸治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效果确切显著。分析是因针灸具有通经止痛、养心活血的功效,选择合适的穴位发挥利湿消肿、健脾活血的功效,综合中医汤剂,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临床应用价值确切。

2.6 穴位贴敷疗法

赖仁奎等[22]研究中表明,对照组单用思诺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穴位贴敷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日间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而且治疗组的治愈率(25.00%)高于对照组治愈率(10.00%),利用中医“简、便、验、廉”等优势,实施中医穴位贴敷疗法,改善慢性心衰伴睡眠障碍功能。

3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衰的思考

3.1 从整体出发,发挥中医独特优势

随着西医治疗方式的转变与对心衰病理机制认知的不断加深,临床提出,心衰的治疗不仅仅是病情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多是预防延缓心肌重构发展。西医强调维持整体水平下机体器质性变化与结构的平衡,而中医从整体角度出发,寻求整体功能的改善。中医更加注重从整体角度出发,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注意心脏功能与其他脏器之间的关联,治疗中,强调针对病程中症候表现,实施扶正祛邪的多种治疗方案,促身体机能恢复,增强疾病抵御能力,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3]。

3.2 针对病机实施辨证治疗

临床已经明确慢性心衰的具体发病机制,因此针对其发病病机,提出治标治本,针对气虚阳虚之本、淤血为标开展治疗,提出活血利水、益气温阳为主的治疗方案。针对疾病的不同发病时期而实施辨证治疗:发病初期,心衰的基本症候为气虚淤血;心衰中后期的疾病发展标志物为心阳虚;阳虚证出现于心衰发病的各个阶段。早期阴虚主要与原发疾病相关,中后期阴虚是因疾病发展的必然过程,也可能受药物影响。心衰中后期心阳亏虚而累及肾阳。肾阳虚亏,津失敷布,停而为水[24]。因此最终的病理表现为痰饮水停。明确各个阶段的症候特点,需实施分期对症施治。因此中医药治疗时,灵活辨证治疗,明确病机,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

3.3 推广现在诊疗方案,开展研究分析

随着中医学研究深入,中医在慢性心衰辨证治疗中的方案也有了明显进步,关于心衰的病因病机、症候类型与发展规律,临床获得了系统的认知。综合临床经验以及学者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关于慢性心衰形成规范的治疗方案,也进一步证实中医治疗效果。当前临床关于中医治疗慢性心衰的治疗方法,仍在不断完善推广中[25]。为更好的应用到临床中,临床需深入探究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优势,提出更为高质量的疗效评价标准,争取获得国际认可,才能更好将中医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将中医药的优势应用于更多疾病治疗中,让更多患者受益。

猜你喜欢

强心黄芪心衰
“补气之王”黄芪,你吃对了吗?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黄芪是个宝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临床效果
他能为中华神盾“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