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浅刺针法的整理与研究*

2020-01-10诸葛日燕李紫萁梁翠丽黄宣玲韦英才

中医外治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壮医针法针刺

诸葛日燕,李紫萁,梁翠丽,黄宣玲,韦英才,张 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壮医浅刺针法是壮医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医针刺的特色,具有针刺浅、出针快、刺激轻、疗效显著的特点。多以毫针等针具为主。该浅刺针法适用人群广,适用于年老、体弱、小儿、阳证、初证等诸多人群。同时壮医针刺疗法具有用具简单、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特点,而在壮族地区世代流传。壮医浅刺针法不同于其他传统针灸针法,更不同于其他深刺针法,浅刺针法简、便、廉、验,安全的优势显著,从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笔者试图对壮医浅刺针法进行系统整理与完善,并对它在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补充壮医浅刺针法的内容。

1 壮医浅刺针法的内涵

壮医浅刺针法是在壮医基础理论(例如三气同步理论、“三道两路”学说、气血均衡理论、“天圆地方”学说等基础理论)[1]指导下,以毫针为主要针具,在皮肤表皮进行,或是在穴位内组织较浅部位进行,刺激经络腧穴,从而减轻和缓解临床症状,促进身体恢复的针法。

古人也对浅刺针法做了不一样的描述。《内经》中针法众多,其中有五种是属于浅刺针法,即“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除了以上五种之外还有络刺,浅刺体表细小浮络,可以治疗络脉病;赞刺,直入直出,反复浅刺患部出血,可以治痈肿。豹纹刺,以患部为中心左右前后浅刺周围血络,可以散经络瘀血[2]。壮医浅刺针法主要针刺范围在皮部,而皮部具有传导的功能,又可感受外界刺激,所以可以借助针刺来刺激与激发经络、脏腑的功能活动,使气血畅通无阻,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壮医浅刺针法具有针刺浅、出针快、刺激轻、疗效显著和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从而使得使用人群范围广。除此之外,浅刺针法还提倡因时、因人、因病、因穴浅刺。因时指的是要与天地之阴阳寒暑相应,春夏季节,万物生长,阳气生发,人气在上,在皮毛,邪气多留在皮毛腠理之间,所以针刺宜浅;秋冬则反之。因人治宜指的是瘦人皮薄色少,婴儿气弱肉脆,应浅刺;而体胖者体形较大,和秋冬机理相似,需要深一些。因病治宜指脉虚者,正气不足者应浅刺。因穴治宜指的是头胸背部应浅刺[3]。正如《素问.刺要论》中指出:“病有浮沉,刺有深浅,各至其理,无过其道”[4]。

2 壮医浅刺针具

2.1 古代针具

据考古资料及史籍记载,壮族先民很早就有使用砭石、陶针、动物刺、植物尖、青铜针的记载,如考古工作者从柳州、桂林、南宁、都安、来宾等地发掘出土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壮族先民所使用的工具,先后有手斧[5]、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片、骨器、骨针及陶器等[6]。《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医经典,该书《异法方宜论》篇指出:“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广西“微针”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范围内唯一见诸报道、年代最早的“微针”[7]。

1985年10月,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墓群出土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的2枚精致的青铜针[8]。从目前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记载证实,这2枚青铜针应该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针具。1976年7月,在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3枚银针[8],从外形观察,造型与现代针灸用针极为相似,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范围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绞索状针柄的金属制针具。出土的青铜针和银针佐证了《黄帝内经》“九针者亦从南方来”的论述。壮医所使用的针具基本是在九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2.2 现代针具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壮医的针具亦逐步与现代医学接轨,正在走向无痛化、无菌化、一次性使用化。目前,壮医针刺所使用的针具有毫针、三棱针、星状针(皮肤针、梅花针)、圆利针、火针、小针刀以及其他金属针等。

3 浅刺技术

3.1 操作前准备

3.1.1 毫针的选择

毫针的选择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肥瘦、体质、病情、病位及所取穴位,选取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灵枢·官针》篇指出:“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临床上选择针以将针刺入穴位应至的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少为宜。

3.1.2 体位的选择

体位宜选取令患者在治疗中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这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当留针。因此在针刺时必须选择好体位。有条件时应尽量取卧位,以避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尤其是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

3.1.3 消 毒

消毒包括针具消毒、穴位部位消毒和医者手指消毒。

3.2 操作方法

壮医针刺操作手法,主要有补法和泻法两种,通过补泻手法达到补虚泻实、祛邪扶正,调整人体气血复归于平衡。浅刺的适应证为形体瘦弱者,年老、体弱、小儿宜浅刺,阳证、初病宜浅刺,头、面、胸、背及肌肉薄处宜浅刺,手足指趾、掌跖部宜浅刺,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有关,浅刺多用斜刺和横刺。

3.2.1 补 法

进针:嘱患者做腹式深呼吸吐纳运动,进针时一般双手配合,医者用左手拇指指甲重切穴位,并趁患者吐气时将针尖迅速刺入穴位,可采用针管进针法,亦可徒手进针。

留针:进针后,略做提插或轻刮针柄1 min~2 min,然后留针20 min~40 min,待“气至”之后再进行运针吐纳补法手法治疗。

出针:嘱患者做腹式深呼吸吐纳运动,越慢越好。医者趁患者纳气时将针慢慢退出,在3次纳气过程中将针出完。出针后用手指轻轻揉按穴位防止气往外泄。

3.2.2 泻 法

进针:嘱患者做腹式深呼吸吐纳运动,医者用左手拇指指甲重切穴位,并趁患者纳气时将针尖迅速刺入穴位。

留针:进针后,略做提插或轻刮针柄1 min~2 min,然后留针20 min~40 min,待“气至”之后再进行运针吐纳泻法手法治疗。

出针:嘱患者做腹式深呼吸吐纳运动,越慢越好。医者趁患者吐气时将针慢慢退出,在3次吐气过程中将针出完。

4 壮医浅刺治疗范围

浅刺疗法在治疗痧瘴之邪方面有较好的疗效。《痧胀玉衡》提出,刮、放(浅刺)、药,是疗痧(瘴)三大法。岭南多瘴,广西自古就号为瘴乡,人们谈瘴色变。壮族先民能在瘴疫之地生存下来,发展成现今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浅刺疗法起了重要作用[8]。《岭南卫生方》载:“若夫热瘴……其热昼夜不止,稍迟一二日不治则血凝不可救矣。南方谓之中箭,亦谓之中草子,然挑草子法,乃以针刺头额及上下唇,乃以楮叶擦舌,皆令出血,徐以草药,解其内热,应手而愈,安得谓之久而死耶?”而浅刺刺痧是指用针具刺人体的一定穴位、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有一定规律的浅刺点,针尖真皮和皮下组织之间,渗出半滴血后涂上一层特制药油,通过调整阴阳和修复天地人三气,达到去痧保健和防病的一种外治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刺痧是广西环大明山地区壮族家庭妇女的看家本领之一。目前该地区有老人还习惯佩挂针筒。这种针筒壮话称“厅进”,内含几枚针。这些针既可用来缝衣服,又可以用于刺痧救急和保健,针筒由上一辈老人代代传下,有医疗急救箱的功能,还有权柄持家的象征意义[10]。许多外感疾病在背部浅刺疗效明显,不仅如此,即使是头面部、咽喉部的炎性疾病,亦可用浅刺背部治疗,治疗效果亦不逊于中医。除此之外,壮族先民还用浅刺疗法治疗岭南一些特殊的地方病种。《肘后方》曰:“岭南人初有此者,即以茅叶细细刮去。……已深者,针挑取虫子。”这一记载反映了壮医浅刺治疗范围的扩大以及地方特色之强。壮医浅刺疗法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首先表现在针具的选择与改革之中,壮族人民选用的针具从植物针、动物针到金属针、瓷针,再到今天的一次性针,都有“其锋微细”的特点;其次是取穴方法,先看风路,以循线取穴为主;最后是传承方式,由于历史原因,壮医浅刺疗法的传承基本上师徒相授,口耳相传。

5 壮医浅刺针法和中医针灸疗法的比较

壮医与中医同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范畴,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具体又各有不同,两者的理论体系都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在理论认识、诊断方法、治疗用药等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但受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两者又各具特色,自成体系[11],体现在指导理论基础、取穴原则、组方原则等方面不同。中医针灸疗法是以经络、气血、脏腑学说、阴阳五行等理论为指导理论,以“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原理即循经取穴为取穴原则,以局部选穴、近部选穴、辨证选穴为主。壮医浅刺针法是以壮医基础理论即三气同步理论、三道两路理论为指导,论病取穴。壮医浅刺针法的取穴方法,首先看风路,以循线取穴为主,治疗时将人体体表一定部位划分为多条浅刺线路,自上至下,按序进行浅刺,使毒秽之邪有外泄之机[12]。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壮医浅刺针法的流传靠口耳相传、师徒授受,也有一些熟练掌握壮医浅刺针法的老壮医珍藏着一些记载壮医浅刺的手抄本,如德保县的《痧症针方图解》,这对壮医浅刺针法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壮医浅刺针法和中医针灸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亦有各自特色,在临床中不应拘泥于其一,而应该根据具体病证,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贡献。

6 壮医浅刺针法现状述评及展望

壮医浅刺针法历史源远流长,是壮医针刺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壮医浅刺针法的挖掘、整理与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的文献和研究相对缺乏,加上基础薄弱,投入不足,临床上应用规模也较小。在这个以西方医学为主流的现代社会,壮医浅刺针法未能被众人熟知。然而,壮医浅刺针法有其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传统性,在历史上应用相当广泛,尤其是作为壮族山区人民群众防病治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为本民族的生存、延续后代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族医药这个大家庭中占有独特的优势。壮医浅刺针法是在壮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壮医浅刺手法刺激三道两路在人体体表的某些穴位,通过龙路、火路的传导,促使三道两路畅通,功能恢复正常,使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嘘”“勒”(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壮医浅刺针法具有简、便、廉、验、捷(即用具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效果灵验,快捷速愈),针刺浅、出针快、刺激轻、适用人群广、无毒副作用、无环境污染等特点和优势。这也符合当今世界医学领域所推行的绿色、自然、和谐的医疗理念。壮医浅刺对于岭南痧瘴之邪具有独特疗效。

在民族医药兴起和提倡大健康产业背景下,通过对壮医浅刺针法的整理与研究,希望能完善壮医浅刺针法的相关理论,借助东盟平台将其辐射到东南亚各国,提高壮医药的知名度,扩大民族医药的影响力,因此对该疗法做进一步的研究、推广和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壮医针法针刺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清明的雨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牙廷艺教授运用壮医刮痧排毒疗法经验拾萃
壮医术语英译规范性问题及建议蒙洁琼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