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健脾汤治疗阳虚质消化性溃疡80例临床观察
2020-01-10
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1400
本观察运用温中健脾汤联合西药治疗阳虚质消化性溃疡(PU)80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160例阳虚质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20~72岁,平均48.5岁;病程1周~6年,平均1.3月。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18~74岁,平均49.8岁;病程5天~7年,平均1.2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阳虚质标准:①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②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③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④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⑤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⑥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若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先予四联根治Hp治疗2周,雷贝拉唑片20mg+胶体果胶铋胶囊0.2g+克拉霉素缓释片0.5g+阿莫西林片1.0g,1天2次,口服;若青霉素皮试阳性,则阿莫西林片改为痢特灵片0.1g,1天2次口服。根治Hp治疗2周后或Hp阴性者,雷贝拉唑片20mg1天1次+施维舒胶囊50mg1天3次口服,总疗程8周。
2.2 观察组:根治Hp治疗2周后或Hp阴性者,本组常规西医治疗同前,在此基础上按体质辨识类型进行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包括温中健脾汤治疗8周、饮食习惯及生活习惯的合理培养。温中健脾汤组方:黄芪、党参各20g,茯苓30g,炒白芍15g,白术、香附、半夏、甘草、干姜各10g,木香7g,吴茱萸5g。水煎,分2次温服,日1剂。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参照消化性溃疡内镜疗效标准。治愈:溃疡完全消失,无明显水肿,局部轻度充血;好转:溃疡基本消失,但仍有明显炎症,或者溃疡面积缩小50%以上;无效:溃疡面缩小50%以下。
3.2 复发情况观察:对两组患者随访2年,观察PU复发情况。
3.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80例,治愈40例,好转3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25%;观察组80例,治愈52例,好转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5 两组病情复发率比较:2年随访期间,对照组患者溃疡复发22例,复发率27.5%;观察组患者溃疡复发7例,复发率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 体会
消化性溃疡作为我院的优势病种之一,已有4年的观察历程,通过对300例PU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分析得出,PU实证以气郁质、痰湿质多见,虚证以阳虚质、气虚质为多见,PU患者中中医类型出现的频次依次为阳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气虚质,以阳虚质最为多见。因此,本观察以阳虚质PU为立足点,通过体质辨识中医调理来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内镜下黏膜愈合情况及溃疡复发率。所用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健脾,养血生肌;半夏、茯苓健胃止呕,行气止痛,镇静安神;香附、木香、炒白芍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止痛;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能降低胃液中游离盐酸浓度,减轻胃黏膜侵蚀,减少胃蛋白酶的激活,促进胃疡愈合和黏膜细胞再生修复。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PU,不仅改善临床症状,增加溃疡愈合率,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减少溃疡复发,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