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知识-信念-行为健康教育在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2020-01-10易秀枝
易秀枝
(光山县中医院 妇产科,河南 信阳 465450)
初产妇产后可能会出现多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尽早开展盆底肌康复训练,但部分初产妇对盆底肌康复训练并不重视,自我约束力差,不利于康复[1]。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nformation-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IKAP)是一种促使行为转变的健康教育方式,在妇产科中应用较多[2]。本研究旨在探讨IKAP健康教育在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于光山县中医院分娩的67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健康教育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3例)。观察组:年龄21~29岁,平均(26.26±1.51)岁;文化程度为初中4例,中专或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18例。对照组:年龄22~31岁,平均(26.31±2.0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4例,中专或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18例。两组年龄、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年龄20~35岁;(2)单胎、足月、阴道分娩;(3)盆底肌力筛查≤3级。排除标准:(1)严重妊娠合并症;(2)认知功能障碍;(3)无自理能力。
1.3 教育方法两组均接受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训练,干预至产褥期结束。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介绍盆底功能障碍的危害与盆底肌康复治疗的必要性,为产妇制定饮食与训练计划,指导产妇掌握训练方法,并告知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接受IKAP健康教育。(1)信息收集:分析产妇临床资料,评估产妇对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认知情况,将其分为优秀、一般、较差3级,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2)知识传授:认知优秀者,给予宣传手册,常规介绍训练内容,引导产妇接受科学的康复治疗;认知一般者,找出问题所在,加强宣教力度,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盆底肌康复治疗;认知较差者,结合患者当前盆底肌状况,分析日后可能产生的危害,帮助患者认识盆底肌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促使其配合治疗。(3)信念干预:与产妇共同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指导产妇每项训练任务后均打卡记录,护理人员或家属给予相应的监督,提升产妇自觉性,定期评估产妇训练情况,持续给予支持、鼓励,坚定产妇治疗信念。(4)行为干预:给予科学的康复训练指导,调整饮食结构,多食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使用收腹带收缩腹部,每日完成训练与治疗任务。
1.4 观察指标(1)盆底康复知识。采用医院自制盆底康复知识调查表对干预前后产妇的盆底康复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共有10项内容,包括临床表现、运动要点、饮食要点、自我护理知识等,每项10分,共100分。≥9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中,<60分为差。掌握良好率为优、良、中例数之和除以总例数。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16,重测效度为0.818。(2)依从性。采用医院自拟锻炼依从性问卷评估产妇依从性,问卷分别从盆底肌康复治疗积极性、治疗次数、时间以及动作是否规范4个方面评估,总计100分,评分≥85分为优,≥70分且<85分为良,≤69分为差。依从率为优、良例数之和除以总例数,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15,重测效度为0.823。(3)盆底肌力。干预前1 d及干预结束时评估患者盆底肌力,依据Oxford骨盆肌力评分进行判断[3]。0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有明显感觉,但无法上提肛门;3分为肌力正常,可轻微上提肛门;4分为肌力正常,盆底肌有收缩力与阻力;5分为肌力明显,上提肛门、盆底收缩均正常。(4)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尿便失禁等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盆底康复知识水平对照组优8例,良11例,中10例,差9例,盆底康复知识掌握良好率为85.29%(29/34);观察组优16例,良14例,中2例,差1例,盆底康复知识掌握良好率为96.97%(32/33)。观察组盆底康复知识掌握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依从性对照组优8例,良15例,差11例,依从率为67.65%(23/34);观察组优17例,良14例,差2例,依从率为93.94%(31/33)。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盆底肌力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盆底肌力评分分别为(2.25±0.41)、(2.26±0.42)分;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盆底肌力评分分别为(4.05±0.39)、(4.39±0.42)分。干预前,两组盆底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盆底肌力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盆底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4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对照组出现盆腔器官脱垂6例,尿便失禁4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为29.41%(10/34);观察组出现盆腔器官脱垂2例,尿便失禁1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为9.09%(3/33)。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胎儿经阴道分娩时可对产妇盆底神经与肌肉造成机械性压迫,导致盆底结构受到损伤,收缩力下降,一些肌肉纤维不能自行恢复至产前状态,出现阴道后壁脱垂、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多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4-5]。临床研究发现,盆底支撑组织中韧带、筋膜、肛提肌等在妊娠中受到的损伤是可逆的,产后早期评估盆底肌力状况,及时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可帮助盆底支撑组织得以恢复,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6]。
目前对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的方法较多,包括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训练均是临床证实有效的非手术疗法,需要产妇积极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多数初产妇缺乏相关知识,不能树立正确的训练意识,为康复治疗的开展带来一定阻力[7-8]。因此,寻找一种可提升初产妇认知、改变治疗训练行为的健康教育方法尤为重要。IKAP理论将健康教育分为信息、知识、信念、行为4个部分,可通过提升患者认知以促进行为改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盆底康复知识水平掌握率优于对照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盆底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见给予初产妇IKAP健康教育可辅助提升其盆底肌力,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IKAP健康教育中对初产妇盆底肌康复治疗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级,针对性给予知识传授,确保不同认知程度的产妇均可树立正确的盆底肌康复治疗认知[9-10],再实施信念干预,制定康复治疗计划,通过打卡、监督等方式促使产妇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在治疗中给予产妇支持、鼓励,可进一步强化其治疗信念,帮助其完成行为转变,完成训练与治疗任务,更好地改善盆底肌力状况,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IKAP健康教育可提高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相关知识水平,提高康复依从性,改善产后盆底肌力,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