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教授麻杏甘石汤儿科临床应用举隅※
2020-01-10李子明
李子明 陈 慧
(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级硕士研究生,天津 301617)
麻杏甘石汤出自东汉医家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咳;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麻杏甘石汤能够清宣肺热,起初适用于汗下后邪热壅肺作喘之证。其主治的核心病机是邪热壅肺,宣降失司。后世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将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陈慧,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余年,在儿科临床应用中依据患儿所患疾病的病机特点与证型表现,在麻杏甘石汤原方的基础上加减用药治疗肺炎、丘疹、盗汗、尿频等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举典型病例分别进行论述。
1 邪热壅于肺脏—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一般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肺部听诊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胸部影像学有肺炎的改变[1]。支气管肺炎属中医学“肺炎喘嗽”范畴,系感受风邪,形体未充,肺气闭塞而发病。
例1 夏某,男,5岁。2019-03-10初诊。主诉:发热伴咳嗽7 d,咳嗽加重3 d。患儿7 d前发热,体温最高39.1 ℃,不伴皮疹、抽搐,手足不温,曾予口服退热药退热,不能降至正常体温,4~6 h体温复升,伴咳嗽,初为单声咳,不伴犬吠样咳及鸡鸣样回声,否认异物吸入史,予小儿氨酚黄那敏口服液口服及雾化吸入治疗3 d,疗效欠佳。刻诊:神清,精神可,发热,体温38.3 ℃,咳嗽较前加重,呈阵发性连声咳,有痰难咯,咽红,鼻塞,流浊涕,纳欠佳,大便2 d未行,小便可,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WBC)11.5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1.3%,淋巴细胞百分比27.4%,血红蛋白(Hb)115 g/L,血小板计数(PLT)377×109/L,C反应蛋白(CRP)12.23 mg/L;胸部X线摄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可见点片状高密度影,右下肺尤甚;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中医诊断:肺炎喘嗽,辨证属风热闭肺证。治宜辛凉宣肺,化痰止咳。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减。药物组成:炙麻黄5 g,石膏(先煎)10 g,杏仁10 g,炙甘草6 g,炒僵蚕10 g,地龙6 g,北柴胡10 g,栀子6 g,熟大黄10 g,桃仁10 g,桑白皮10 g,苍耳子10 g,辛夷10 g。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共服5剂。并嘱患儿清淡饮食,注意休息。2019-03-14二诊,患儿体温已降至正常,二便调,仍咳嗽有痰,遂上方去栀子、熟大黄,加芦根10 g、桑叶10 g。再服用3剂而愈。
按:本例患儿年幼,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耐三气发泄,外邪由口鼻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肺失宣降,以致肺被邪束,发为肺炎喘嗽。肺主气司呼吸,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为顺,患儿感受风热外邪灼津炼液,令肺的水液输化功能失司,则可见身热、咽红等风热外邪侵袭的征象;痰热交阻于气道,则可令肺气闭塞,故可见咳嗽、鼻塞、有痰难咯等症。结合舌脉,辨为风热闭肺证。治宜辛凉宣肺,化痰止咳。选用麻杏甘石汤加减。方中选用麻黄以宣肺而泄邪热,蜜制以减轻其峻猛之性,同时调整口味;配以生石膏宣肺透邪,同时以石膏之寒性制约麻黄的辛温之性;杏仁降肺气,同时佐助麻黄、石膏以清肺平喘,表邪解则身热退,肺气合则咳嗽平;炒僵蚕、地龙配合以使郁伏于里之热邪透达于外;北柴胡和解表里;栀子清三焦之热;熟大黄、桃仁润燥滑肠,泻大肠实热;桑白皮泻肺平喘,加强止嗽之功;苍耳子、辛夷宣通鼻窍;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二诊患儿二便调,体温正常,为中病即止,故去栀子、大黄,加芦根、桑叶以缓图清热,防止伤及脾阳。后续随访患儿病愈。
2 邪热壅于肌肤—丘疹性荨麻疹
丘疹性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好发于春秋季节,皮损表现为绿豆至花生粒大小形似纺锤的红色风团样损害,部分患儿风团样损害上可见紧张性水疱[2]。丘疹性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范畴,系先天禀赋不耐,外感风邪,湿热内蕴,或昆虫叮咬,毒邪内侵,风、湿、虫、毒蕴结于肌肤而发病[3]。
例2 缪某,女,9岁。2019-02-17初诊。主诉:皮疹2周。患儿2周前突然面部发红,可见红色丘疹,口中异味,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予“氯雷他定分散片”等治疗疗效不显。刻诊:患儿性情急躁,面部及四肢可见红色丘疹,高出皮面,痒甚,部分可见顶端有抓痕及血痂,全身余处未见皮疹及出血点,舌红,苔薄黄,唇红而干,脉滑数,大便干,小便调。查血常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丘疹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辨证属风热证。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痒。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减。药物组成:炙麻黄6 g,石膏(先煎)20 g,杏仁9 g,防风9 g,蝉蜕9 g,桔梗12 g,炙甘草6 g,地肤子6 g。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共服3剂。并嘱患儿清淡饮食,尽量减少外出。2019-02-19二诊,面部丘疹大致消散,色稍红,瘙痒消失,口中异味较前减轻,舌边稍红,苔薄,脉微数。初诊方加牡丹皮10 g、玄参10 g、浙贝母6 g、熟大黄3 g。继服3剂巩固疗效,后续随访患儿四肢丘疹消退。
按:本例患儿发病于初春季节且无出血点,因此致病因素可以排除蚊虫叮咬及紫癜,结合临床表现诊为“瘾疹”。风为春之主气,在春季常易罹患风邪所致疾病。风为阳邪,风热外邪郁于肌表,则可见红色丘疹布于四肢、头面且瘙痒,唇红而干等症状,结合舌脉,辨为风热证。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的红润光泽,有赖于借助肺宣发卫气,将卫气敷布于体表,温养润泽皮毛,司汗孔启闭,护卫肌表,防御外邪,故瘾疹可以从肺论治。患者9岁,正值“纯阳之体”,易出现入里化热的情形,同时患儿的性情急躁,则易使病情加重,病灶呈现红色丘疹是正邪相争激烈的表现,湿热内蕴肌表,邪壅于营卫之间,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痒。选用麻杏甘石汤加减。方中以炙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热,麻黄蜜制,可使药性较为缓和,同时可矫正药味;石膏用量最大,令麻黄宣肺却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桔梗亦有开宣肺气之效;杏仁配合石膏以宣降肺气,令卫气敷布于体表,温养润泽皮毛以抵御外邪;地肤子、蝉蜕疏散风热,利湿,透疹止痒;炙甘草调和诸药,同时配合石膏甘寒生津,润泽皮肤。二诊患儿病情好转,加丹皮、玄参在清热凉血的同时配合石膏、甘草组合滋养顾护阴津,浙贝母配合玄参开郁散结,加熟大黄以加强杏仁之效,同时改善患儿大便干结的症状,令热邪从大便而出。后续随访患儿患儿四肢丘疹消退。
3 邪热壅于腠理——原发性泌汗异常
原发性泌汗异常表现为身体某些部位,如手足心、腋窝、面部对称性多汗,在情绪激动、高温环境、活动后出汗增多[4],严重者大汗淋漓[5]。原发性泌汗异常属中医学“汗证”范畴,系禀赋不足、调护失宜而发病。
例3 王某,男,8岁。2018-09-23初诊。主诉:盗汗1年,加重15 d。患者1年来寐时出汗,醒时汗止,缠绵不断,先后服六味地黄丸、槐杞黄颗粒等药物,效果欠佳。15 d前就诊于外院,服苓桂术甘丸后,盗汗症状明显加重。刻诊:患儿烦热难寐,寐则盗汗,被褥可被打湿,醒则出汗症状消失,伴呼吸较粗,甚则喘息,自诉感觉呼吸气息较热,口渴多饮,纳食正常,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数有力。平素身体强壮,嗜肉食。已接种卡介苗,查甲状腺功能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原发性泌汗异常。中医诊断:汗证盗汗,辨证属邪热蕴肺证。治宜清解肺热。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减。药物组成:炙麻黄6 g,杏仁10 g,生石膏(先煎)20 g,薏苡仁9 g,天花粉9 g,生甘草6 g。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共服3剂。2018-09-26二诊,盗汗较前减少,继以沙参麦冬汤调治,巩固疗效。经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盗汗多责于虚证,但属实热者文献记载较少。本例患儿就诊于我处之前多予以滋阴、温阳药物,阴阳互根互用,因此滋阴药物易使阳得阴助,令人身之阳有所增益,再加以温阳药物,则令病情加重。患儿自觉呼吸气息较热,口渴多饮,小便黄赤,平素身体强壮且嗜好肉食,此并非虚证表现,且之前服药不当,结合舌脉,辨为邪热蕴肺证。本例患儿系误用温阳助热之法,致使药邪产生的邪热壅于肺,肺为水之上源,邪热蒸液外出,致使盗汗症状加重,治宜清解肺热。而麻杏甘石汤本用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之邪热壅肺证,故选用该方为基础方治疗。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可令患儿热、喘等表现有所缓解;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以除肉食所携之湿热;天花粉清热生津以防津液损失太过;全方均有清热之效,以解之前因用药不当而致温热药邪。方中没有应用牡蛎等收敛固涩药物,却使得患儿的症状较前缓解,可见在临床上审因论治的重要性。后续予以沙参麦冬汤加减调治,主要是因为患儿病因已除,需及时顾护肺胃之阴,同时补充由于盗汗所导致的津液损耗,而沙参麦冬汤以甘寒养阴药为主,并无前诊予药所致由阴引阳之弊。
4 邪热壅于膀胱—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表现为频频欲解而无痛热之感,每日数十次,能受意识控制[6]。神经性尿频属中医学“尿频”范畴,系湿热之邪蕴结于下焦或脏腑气虚而发病。其病因较为复杂,但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肾二脏,膀胱一腑,与心、脾亦有一定关联。
例4 刘某,女,10岁。2019-04-18初诊。主诉:小便频数7 d。患儿曾因“大叶性肺炎”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继大叶性肺炎好转后小便频数7 d,曾经就诊于外院,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4 d,疗效不显,查血常规、尿常规、骶尾正位X片、双肾及膀胱B超未见异常。刻诊:小便频数,日十余次,每次尿量较少,无淋沥不尽感,尤其在校期间较为严重,无尿痛,可影响睡眠,时而咳嗽,气粗,咯痰色黄,面红口渴,烦躁不宁,下肢未见明显水肿,既往无肾系疾病病史,父母无肾系疾病病史,患儿形体偏瘦,目胞微肿,舌红,苔薄黄稍腻,脉数。根据患儿日间尿频的病史、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西医诊断:神经性尿频。中医诊断:尿频,证属邪热壅肺,通调失司,膀胱气化不利。治宜清宣肺热,通利膀胱。方用麻杏甘石汤加减。药物组成:炙麻黄6 g,石膏(先煎)10 g,炒苦杏仁6 g,炙甘草6 g,茯神10 g,猪苓10 g,白术10 g,桔梗6 g,牛膝10 g,山茱萸10 g。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共服4剂。2019-04-22二诊,小便次数明显减少,余症锐减。药已中病,继服上方3剂后,小便正常,他症消失。
按:本例患儿肺炎好转后小便频数7 d,无下肢水肿,故排除先天禀赋及肾系、肿瘤等器质性疾病,无尿痛、淋沥不尽感,结合实验室检查,排除淋证,故诊断为尿频。既往大叶性肺炎病史,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尚未得以恢复,因而时有咳嗽,气粗,热邪灼津炼液,使肺的水液输化功能失司,则可见咯痰色黄,面红口渴,烦躁不宁等症,结合舌脉,辨为风热证。小儿年幼,肾气未充,余邪留扰,则容易肾气不固,开阖失司,因人体“清、浊”的升降相互影响,肺气被遏,热邪蕴闭于内,肃降失常,则令肾之清气不升,精化为浊,因而尿量增多,开阖失常,表现于下,则为尿频。治病需关注其病因病机,应采用症于下、取于上的方法,治宜清宣肺热,通利膀胱,故使用麻杏石甘汤加减以求清宣肺热,令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得以恢复,方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方中炙麻黄、石膏、炒苦杏仁、炙甘草清开宣提以宣发肃降肺气,将吸入的清气及体内的水液输送于肾;白术、茯神、猪苓健脾利湿以助肾、膀胱气化而令尿液排出,茯神亦起到宁心安神的效果;《本草求真》谓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圣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俾清气既得上升,则浊气自克下降”,为提壶揭盖之代表药,牛膝可利尿通淋,同时又可顾护肝肾,桔梗配伍牛膝治疗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影响他脏所致气化失司,出现小便不利、肢体水肿等症,可有奇效[7];山茱萸益肾填精,固肾止遗,以补益肾气。通览全方,健脾、补肺、固肾,有益气固摄、缩尿止遗之功。患儿服药后,诸症好转。
结 语小儿之体稚阴稚阳,脏腑娇嫩,而肺为娇脏,倘若饮食不节或调养不当,同时感受疫毒邪气,则易“首先犯肺”,令小儿患有咳嗽乃至肺炎喘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小儿纯阳之体,病邪易从热化,由于其具有特定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性,须及时辛凉宣泄,但不可太过寒凉,遂麻杏甘石汤不失为儿科疾病之常用方。麻杏甘石汤在治疗疾病时针对邪热壅肺的病机特点,兼顾清宣肺中之郁热,且寒热相制为用,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故不仅可以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还可用于其他系统疾病,如例2、3、4患儿,只要与中医辨证相符,即可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目前,对麻杏甘石汤的机制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实验证明麻杏甘石汤可用于治疗肺部炎症,同时能改善肺功能等相关指标[8]。麻杏甘石汤也有免疫调节作用,如对A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应用麻杏石甘汤,可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β含量,且免疫器官质量指数明显增加,发挥调节免疫网络功能的作用[9]。同时应用网络药理学可以发现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存在共同参与的信号通路[10],这也从某种角度上解释了麻杏甘石汤异病同治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