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
2020-01-10贾汝楠刘玉兰
贾汝楠 刘玉兰
(华北理工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河北 唐山 063000)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女性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临床表现为女性在绝经前后出现潮热汗出、失眠健忘、烦躁易怒、精神倦怠、耳鸣心悸、头晕目眩、情绪易怒或低落、腰部及膝盖有痠软不适、月经紊乱、颜面四肢水肿等[1]。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常见于40~60岁女性,症状普遍持续1~3年,个别体质特殊的患者可长达10~20年[2]。现如今社会发展迅速,多数女性工作压力大,强度提升,使得现代女性绝经年龄提前,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加重,发病率明显升高。目前,西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采取激素补充治疗,对于降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3]、减少骨质流失[4]和结肠癌[5]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口服雌激素有增加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异常增生、乳腺癌、卒中的风险[6]。
高慧,承德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后,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中医妇科学术带头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载,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高慧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高教授基于对传统中医学古籍的研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心肾不交,并与肝、脾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医学正传·妇人科》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指出肾气与胞宫关系密切,肾气盛衰与人体生理功能息息相关。只有肾气足够充盈,天癸才能化生有源,人体阴阳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冲任二脉气血充盛畅通,经血才能顺利以时下。而正常的衰老应该是伴随天癸衰竭而经血停止,不会出现潮热汗出、失眠、烦躁不安、情绪易怒或低落、腰膝痠软、面肢水肿等临床症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肾主水,是五脏之本,先天之根,一个人出生时肾气的充盈程度决定五脏盛衰和寿命长短。而人至中年时,肾中精气就会衰减一半,表现为头发易于脱落,牙齿光泽度减弱,面色偏干枯色焦等。女性在五七前后肾气开始由盛转衰,直至七七之年,肾阴长期处于不足状态,相较而言阳气有余,肾水不足,心火相对偏亢,水火不济,导致心肾不交的病理状态,脏腑阴阳失衡出现一系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
高教授认为,肾气是指肾阳、肾阴及肾精的总称。临床绝经前后的女性肾阴不足较为常见。因肾阴亏虚致使冲任失于调摄,常出现经期和经量的异常。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髓海失于充养,会出现记忆力下降、足跟部疼痛、腰膝痠软、耳聋耳鸣等。根据乙癸同源理论,肝木不得肾水涵养,肝阳上亢,出现头晕耳鸣、视物昏花眩晕、失眠多梦、肢体麻木等。若患者平素脾阳亏虚,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油腻,加重阳虚,累及肾阳,致使命门火衰,脾肾阳虚,出现畏寒怕冷、短气懒言、倦怠乏力、大便稀溏等症状。气血不能由阳气推动,气血瘀滞,绝经前后女性常见月经量过多或过少、月经有血块、小腹冷痛等症状。因此,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为心肾不交,肝脾不调。
2 临证经验
目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主要采取口服雌激素药物进行补充治疗[7],但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罹患子宫内膜癌、静脉血栓栓塞、乳腺癌的风险明显升高[8]。高教授指出本病是以心肾不交为根本,累及肝、脾等脏腑为主要病机的虚实夹杂的疾病,因此治疗注重滋肾宁心,兼顾调理肝脾。
2.1 滋肾宁心贯穿始终 高教授认为,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过程中应抓住肾气虚这一关键,其主要病机为心肾不交,滋肾宁心作为根本大法贯穿始终。运用高教授自创的补肾宁心方,药物组成:山茱萸、补骨脂、山药、牡丹皮、茯苓、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酸枣仁、当归、川芎、五味子、远志、郁金、茯神、生地黄、合欢花等。方中补骨脂、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远志、当归滋补肝肾;山茱萸、山药、茯苓健脾;酸枣仁、五味子、远志、茯神宁心安神;牡丹皮、郁金、生地黄、合欢花、川芎清解郁热,活血行气,调畅气机。诸药合用,共奏阴阳兼顾、滋肾宁心的功效。
2.2 疏肝健脾配合应用 《医宗金鉴》谓:“先天天癸,谓肾间之动气,乃禀自父母,资其始也;后天精血,谓水谷之所化,得之形成之后,资其生也。”补益肾气弥补先天不足的同时,应兼顾后天精气的来源及脾胃,才能使肾中精气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而充盈,延缓肾气衰竭的时间,减慢肾气衰弱的速度,使机体可以在缓慢的变化中达到新的生理平衡,不至于在快速的变化中出现不适的症状和体征[9]。高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在滋肾宁心的同时,应顾护脾胃功能,还需注重疏肝的必要性。中医理论认为,母病及子,肾水亏虚累及肝木不得涵养,肾阴亏虚,肝阳上亢,故补肾宁心方中川芎、郁金、牡丹皮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使整方在补益肾精的同时无瘀滞、亢进和滋腻之忧。
2.3 注重心理疏导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病情常迁延日久,可兼见多种病症,尤其多伴有情绪低落或烦躁易怒。因此,增加调畅情志的方法可以对治疗产生良好的效果[10]。高教授在诊治过程中经常和患者交流工作或家庭琐事,了解患者紧张及压力等不良情绪的主要来源,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同时对陪同家属耐心讲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形成原因和出现的症状,叮嘱家属理解患者,消除患者顾虑,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通过心理疏导,患者逐渐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对高教授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在服用中药后,也会得到积极的反馈。
2.4 临证用药变化 高教授临证用药并不墨守成规,对于患者出现的症状,注重在补肾宁心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如患者就诊中时时叹息,甚至情绪失控,悲伤大哭,合用《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夜间寐差,心情烦躁,情绪激动者,合用《伤寒论》栀子豉汤;食欲不振,周身不适,合用《金匮要略》百合知母汤;夜间失眠或睡后易醒不能入睡,加龙骨、牡蛎、酸枣仁、远志;汗出量多,方中五味子、山茱萸加量;胁肋胀痛等气滞症状明显者,加佛手、香橼、香附、白芍等;齿落发脱者,加制何首乌、益智、沙苑子等。
3 典型病例
张某,女,52岁,教师。2018-10-08初诊。主诉:闭经1年,阵发性烘热汗出、失眠4个月。现病史:患者既往月经规律,1年前闭经,无绝经后出血,近4个月阵发性烘热汗出明显,心烦,失眠,甚至彻夜不寐,腰痠,手足心热,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婚育史:已婚,有一子,未避孕。激素六项:雌二醇(E2)18 pg/mL,卵泡刺激素(FSH)84.2 U/L,孕酮(P)0.50 ng/mL,黄体生成激素(LH)46.20 U/L,泌乳激素(PRL)11.99 ng/mL,睾酮(T)0.52 ng/mL。西医诊断: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心肾不交证)。治法:补肾宁心,交通心肾。药物组成:山茱萸12 g,补骨脂10 g,山药15 g,牡丹皮10 g,茯苓10 g,熟地黄15 g,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酸枣仁15 g,当归12 g,川芎10 g,五味子10 g,远志15 g,郁金10 g,茯神12 g,生地黄10 g,合欢花20 g。日1剂,水煎2次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共服14剂。2018-11-22二诊,患者阵发性烘热汗出明细减轻,失眠好转,无腰痠,无手足心热,舌红,苔薄白,脉沉细。前方加首乌藤20 g、地骨皮15 g。继服14剂。1个月后随访,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按:本例患者既往月经规律,1年前停经,现阶段为绝经后状态,此时肾中天癸逐渐减少,直至衰竭。肝肾精血愈发衰少,髓海失于充养,可见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精不足,腰部可见痠软乏力;同时肝肾阴虚,阴血不能制约虚阳上越,出现烘热汗出;肾水亏虚不能上制心火,心神被火邪扰乱,可见失眠多梦;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津液不足,可见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黯红、脉弦细为心阳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之征。补肾宁心方中山茱萸、山药、茯苓健运脾胃;补骨脂、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补益脾肾;牡丹皮、合欢花清郁热除烦,养心安神;酸枣仁、茯神养血安神;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安神益智;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生地黄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诸药共奏补肾宁心、交通心肾之功。服药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考虑舌象变化,前方增加首乌藤、地骨皮清虚热,通络安神,患者症状好转直至消除。
4 小 结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患者常因个体差异出现不同病症。高教授临证时针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方药加减,用药灵活,治法温和,且在服药期间辅以适当的心理辅导,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