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和优化策略

2020-01-10朱怡霖

课外语文 2020年27期
关键词:散文语文课堂师生

朱怡霖

(江苏省陆家中学,江苏 苏州 215300)

一、课堂提问存在问题

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能以提问来主导课堂节奏。但是提问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使课堂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

(一)提问缺少引导,缺少追问

1.缺少引导

引导是提问环节中的铺垫,没有前面很好的铺垫,没有做足铺垫的功夫,那单刀直入的提问就会显得生硬,且学生也找不到如何回答的门道,领略不到问题的要义。教师在课堂上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如果教师只是直白地给予答案,缺少了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的这一过程,那所获得的知识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老师要以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有效率。

2.缺少追问

在语文课堂上,追问是对前面问题的提问很好的补充与延续,拓展与深化,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刻的理解来源于教师持续不断地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反复打磨、精雕细琢。反复地追问就是对问题的再探讨、再研究、再加工,文章最怕做表面功夫,提问也是如此。例如,教师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散文的教学中,经过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诵后,教师提出了一个比较发散的问题:“读完这篇散文你有怎样的感触?”有的同学说道:“让我感受到很美、很有意境。”老师若是直接肯定了学生的回答,那么,他就错过了进行追问的机会,文章因何而美?意境因何而雅?在提出一个发散性问题后,如果对学生后续的回答进行追问,那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的教学就能融会贯通,理解透彻,可真正让学生们体悟到其中的美与雅了。

(二)习惯性课堂的局限

1.缺少开放性问题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们习惯于去创设封闭性的问题,创设单一的答案。新课改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课堂。所以,教授在问题的设计上也要求具有开放性。有一个好的源头,泉水才不会枯竭;同理有一个具有水平的发散性问题,学生的思维和潜能才能得到开发。

如在教学文言文《桃花源记》中,教师提问道:“武陵捕鱼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是怎样的?”“桃花源的景是怎么样的?”“桃花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桃源中人见到渔人是什么样的反应?”“桃花源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系列的封闭性问题,让学生一眼就看到了答案,虽是扣合文本的问题,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交流却很少。像这类的封闭性的问题,以现在中学生的水平,都可以在对这篇文言文翻译后,用一个简单有效的内容考查问题一概问之。如“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或“文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进行对文本基础的梳理之后,让同学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一些开放性的深层次问题上。例如:“桃花源的世界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吗?请说说你的理由。”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联系文本与实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学生能进行双向回答,也能开启逆向思维。

2.缺少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进行。

如赏析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昆明的雨》描绘了昆明的雨季,如诗如画。文中写了昆明雨季中常见的几种美食,增添了市井烟火气,有一种别样的灵动与生动。或生活化或诗意的文字里流露着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思念。散文的赏析其实就是一个字“情”。曾听一名大家如是讲,散文的特点并不是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最主要的特点是“情”,散文中作者通过文字的温度传达给读者的感情。读文亦是读情。有老师着重和同学谈论这个散文的艺术特色,而忽略了散文的本质。师生间围绕次要的、抽象的问题重点谈论,学生回答的时候又没有做足引导的功夫,学生无从回答,领会不到文章的要义,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少之又少。

二、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一)加强师生的合作

1.增强提问的开放性

在语文课堂提问,教师经常会提一些学生能轻易得知答案的封闭性问题。长此以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与想象。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事有千面,人有千虑,单一的答案并不能武断地决定一切。更何况是语文教学,我们更要增强问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课文《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社会最底层的边缘人物,人们对他冷漠、残酷,他只是人们茶余饭后拿来取笑消遣的人。最后他是死是活没人知道,也无人关心,只是知道他还欠掌柜的酒钱而已。这就可以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孔乙己这类的人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的悲剧?这是个人的悲哀,还是时代的悲哀?”这样的问题就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探究问题背后的本质,考虑事、人的多面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刻板生硬的问题开放化,从一点发散到多面。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从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问题的有效性。问题的答案并不拘泥于模版,让提问更加开放,让回答更为多元化。语文课堂我们不能只听到一种声音,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2.增强学生课堂的主人翁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支配着全局,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似乎将这个引导变为了主宰。

面对学生的问题,老师不能及时解答,可以向学生虚心请教,或者与学生交流探讨。千万不能一刀切,武断地否决学生的问题或思考。这样的课堂老师占绝对的领导权,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角色,鼓励学生多发言,对提问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样的课堂才能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师生才能共同促进。

3.激发学生提问的动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出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充分理解每个学生内心的真正想法,和了解不同学生知识掌握水平,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差异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提供他们能力范围之外一点的知识,让他们需要伸伸手才能够得到的知识,这样能够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知识不能太遥不可及,这样会让他们彻底丧失兴趣。

4.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在上课之前,老师一定要清楚这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何,什么才是课堂上所需要深入去与学生探讨的问题。老师提的问题不能太过于抽象空洞、形式化,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紧贴文本课堂,紧贴学生实际。散文诗歌教人读情、小说教人读人等,大方向要把握正确。在学生回答前,一定要给予其充分的引导,回答后要给予及时的追问,否则整堂课只能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师生之间就无法进行有效交流。

(二)让提问更为科学合理

1.明确提问的目的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根据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实情来明确提问的目的。箭有所指,才能击中靶心,切实提高课堂效率。首先,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要切实贴合他们的实际水平,目的是对整节课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让教学环节顺利进行。其次,教师要随时关注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是否达成相应的课堂目标。最后,陶冶学生情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导向。有价值的问题,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感悟人生的哲理,生命的真谛。以文章为船,提问做帆,让学生遨游在灿烂的文学殿堂。

2.规范提问的语言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简洁清晰,尤其是在提问时更要规范,不能有语病,避免使学生产生歧义。提问用语要言简意赅,点明中心,不要有太多的生活化用语。

3.在恰当的时机提问

教师只有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提问才能使同学了解到问题的关键之处。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察言观色,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把握时机,在合适时机的提问,才能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社戏》中,教师根据学情,在合适的时机发出恰当的提问。“最令鲁迅怀念的是什么呢?为何令他怀念?”在关键的时机提问,能够促进课堂的进展,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读。

三、结语

初中语文课堂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不足,以此为契机从多方面不断地来改进和完善,使语文课堂行之有效,活色生香。让每个学生都学而有所思,学而有所乐。

猜你喜欢

散文语文课堂师生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麻辣师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