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布鲁姆分类学自我诊断
2020-09-29陈宇
陈 宇
(无锡连元英禾双语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
最近开展的一次研修课,我上课的课题是《囚绿记》。现在我想运用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来分析我的这堂课,来判断自己的这节课的得失。
一、教学目标
在诵读的基础上,揣摩语言,把握“绿”的特点,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本文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分析:首先,我设定教学目标1是根据文体特点来设定的。本文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把握所状之物的特点是首要目标,加上是一篇散文,所以理解作者的感情也尤为重要。其次,作者记叙的事情是发生在一年前,他不惜笔墨把一年前的事情写出来,肯定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那棵“常春藤”,加上当时有特殊的社会背景,探讨作品的写作目的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设置了我的教学目标2。
目标1使用的动词是“诵读”“揣摩”“把握”“理解”。其中“诵读”“揣摩”应该是教学活动,只有“把握”和“理解”才属于目标。“把握‘绿’的特点”应该属于分析事实知识,应该列于分类表的A4的位置(见表1)。“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应该是属于理解事实性知识,应该列于分类表的A2位置(见表 1)。
目标2使用的动词“联系”“明确”,“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只是目标的“明确”的背景。“明确本文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其中“明确”其实是个分析的过程。“生命的爱”“自由的向往”“抗敌精神的歌颂”属于作者的价值观,应该是属于概念性知识。所以这一目标应该列于分类表的B4的位置(见表1)。
表1
二、教学活动
活动1,按照认知规律首先应该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叙述了怎样的一件事情?请用一句话概括。“概要”是属于理解层面的,文章内容是属于事实性知识,这一活动应该列于分类表的A2的位置(见表2)。
表2
活动2,我设计了两个探究问题:作者为什么囚绿?作者为什么释绿?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希望学生把握“绿”的特点,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 这两个问题是针对目标1提出来的,我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时着重分析“绿”的特点(A4)和理解作者的感情(A2)。
活动3,我设计的第三个探究问题是: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在当时有什么时代意义。这个问题是针对目标3提出的,分析作者的价值观应该列于B4。
活动4,小练笔。
情景: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陆蠡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回答是:“绝对不能!”想象这时的陆蠡最想对他的绿友说什么?(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应该是属于运用程序性知识,应该列于B3的位置。
三、教学评估
我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对“绿”的特点的把握,我主要是通过巡视课堂讨论过程和观察学生口头答题情况来判断,我把它设定为评估1(见表3)。“绿”的特点主要是:有生命力和不屈服于黑暗,课文中有直接的语言评价,学生易于把握,通过我观察的情况,学生基本能够把握。作者对“绿”的感情是由“爱”到“敬”。 需要理解一些语句“把我的心等焦了”“我珍重的放开……”,通过课堂提问,我观察到学生也能基本掌握,我把这个设定为评估2(见表3)。对于目标三是否达成我除了观察学生课堂讨论情况外,我还设计了一个练笔题,我把它设定为评估3(见表3)。学生的答案中基本都是在表达希望能够像“绿友”一样的坚贞不屈。我判断学生对目标三也基本能够掌握。
表3
四、总体评价我的教学
我主要从教学目标、评估和一致性来评价我的这节课。教学目标。从分类表来看我的教学目标层级不够多。只有A2、A4和B4三个层级,程序性知识和反省性知识根本没有涉及。而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程序性知识又被运用。我设计教学目标应该从各个层级考虑。所以我诊断我的课堂梯度不够和教学目标的设计层级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在我的教学目标中还把教学活动混淆在其中,如“诵读 ”“揣摩”,这些也是我在运用分类表分析时才发现的。平时写教学目标时根本没有注意这些问题。
评估。我的评估有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正式评估是学生上交的练笔作业,我可以根据学生的练笔情况来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达成目标。但是非正式评估不能全面评价课堂中所有学生的情况,我只能以偏概全地来判断学生是否达成目标。在评价教学时正式评估的效果肯定是优于非正式评估的,因为正式评估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全面地判断课堂效果。
一致性。在表3的A2、A4和B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活动和评估与目标1和目标2相一致。而在C3中不一致是很明显的。总体评价,本堂课“一致性”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如果我在设计目标时,除了考虑对文本知识掌握之外,多考虑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可以避免不一致情况的出现。
五、总结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觉得我在设计教学时有很多问题还应该更加关注。
首先,关注目标的层级。设计目标时不能把视野局限于文本本身,不能够抛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根据三维目标应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明显我的目标中缺少了“过程与方法”。
表述目标要干脆。表述教学目标时不能把诸如教学活动的词语运用其中。不能把教学活动分离出来,会让自己无法确定学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会只注重活动,而不是通过活动学习。例如如果目标中有“朗读”,在教学时就只注重读,而不会考虑我想通过“朗读”让学生学会什么。关注教学的一致性。设置了目标之后,就应该想设计怎样的活动来使这样的目标达成,接着考虑如何评估教学效果。这三个环节是不能脱离的,否则无法达到一致性,那么课堂就会无效。进行有效评估,由于时间的限制,我的课堂上的正式评估很少。大部分的评估都是非正式的。而正式评估才是效果最好的。所以我觉得以后我应该多设计一些正式的评估形式来评价教学效果。这样才能杜绝滥竽充数的现象,也能让我真正地全面地了解我的教学效果,适时地合理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
总之,通过这样的分析,我能够科学地评价我的教学,诊断我的得失,让我发现我平时忽略的一些问题。教学是一门科学,是不能仅凭经验来做各种决策的,科学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诊断我的教学,使我的教学少走弯路,让我的学生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