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要素,精准训练,提高语用能力
——结合《花钟》教学谈

2020-09-29陈旭琼

课外语文 2020年27期
关键词:花钟关键校本

陈旭琼

(福建省厦门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花钟》是部编版教材三下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单元页的左上角的主题要素指向“大自然”,右下角的语文要素非常明确:“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训练要素指向“概括能力”。

一、主题凸显,目标明确

根据单元目标,根据教材内容,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概括”“学表达”,而这节公开课,重点指向“学概括”。这节课的主题非常明确——学概括。课堂伊始,就直奔主题,引导学生从单元页切入,再看课后思考题,想想,我们的目标是什么?通过这两个环节,和学生一起梳理明确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紧接着,通过对比1:三上的两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对比2:三上第六单元三下第四单元,引出“小提示”如图:

随后,进入了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引导学生,细读这两段,试着概括大意,边试边引导分析调整。然后,补充校本作业段落进行再练习,最后拓展到课外语段演练。这样,从文本—校本—课外,围绕“学概括”这个目标,集中训练重点突出,语用凸显,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引导训练,自主辨析

概括大意,不是那么容易的。如何在关键句的提示下,准确地概括出段落的主要意思呢?教师的引导启发尤为重要,如在第一段教学中这样引导:

第一段中,孩子们先固有思维找到第一句“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老师追问有无其他意见,有学生质疑:可是这段并不是讲它怎么斗艳迷人的啊?很棒的发现!再引:“你怎么发现的,请把思维过程告诉我们。”该学生发现后面的内容与第一句没太大关系,反而是第二句大致概括了段意。此时老师顺势引导:找到关键句后,要根据文段的实际内容对关键句进行验证。习得此法后,师生一起,运用到第二段,若按常规,通常就会找第一句,但孩子们学会了进一步验证,很快就发现并调整,应该是第二句。但又有学生发现,第二句少了本段结尾讲的开花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昆虫活动有关”。教师再顺势引导:关键句有两句?怎么调整整合信息?就这样,一步步,从读懂每句话开始,找准关键句,再检查对照后面的内容,验证调整修改,最后,简化语言,留住主要语素主要内容,精准表达出来。

课文的这两段搞明白后,立刻,补充“校本作业”的一篇,进行再训练:

学生很容易受前面的思维顺势影响,适时补充小提示:关键句通常在开头,但也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再结合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引导孩子注意,概括大意要注意的几点。如图:

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的思维有深度会辨析,严谨认真,概括大意更准确了。孩子们有成就感。趁热打铁,又抛出《沙漠中,如何寻找水源》“实战演练”。这篇短文有四段,关键句位置不同,很好地体现了训练目的。

……

就这样,学生们,从课文引入初步感悟方法,到结合校本作业巩固练习,到最后的课外短文实战演练,一堂课下来,接触了十几个语段,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关键句位置,不同的方法,思维顿开,豁然开朗。学生善于审问思辨了,能较自如地运用验证、调整、整合、简化等方法,自我审问自我辨析,处理整合信息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老师的引导步步跟进层层深入,有条不紊有序有效。

三、体现语用,提升素养

纵观整节课,教学目标清晰可见,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老师抓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训练-体会-总结-得法-运用-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得到很好的体现。另一个重点“学表达”,体现在文中的第一段,课文中描写花开了的语言特别生动。后续的教学时,这一段让学生通过听、读、辨,充分地去理解文本,感受表达的丰富多彩。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从梦中醒来,欣然怒放,在暮色中苏醒,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然后,读写结合,练习运用,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本应如此。旨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发有效深度阅读,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思辨等方式,进行文本阅读,掌握语文技能,提升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花钟关键校本
花钟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高考考好是关键
花钟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