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初探
——以《〈伶官传〉序》为例
2020-01-10温从瑜
温从瑜
(江苏省常熟中学,江苏 苏州 2155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语文教学过程不但是师生动态运用资源的过程,也是不断生成新资源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不但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情境,而且要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利用好教学过程中新生成的资源,如教材文本、各种话题、问题质疑、学生成果、拓展材料等。拓展材料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生成资源之一。新课标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拓展材料来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全体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下面以《〈伶官传〉序》一文的阅读教学为例,就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进行拓展延伸学习的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依托课内文本,充分利用教材“剩余价值”
文本有课内教材文本和课外阅读文本两大类,在选择拓展延伸文本时,既要符合教学目标,也要适合学生实情。笔者认为,课内文本是阅读教学拓展延伸的首选,因为它有助于“一课一得”总体目标的实现。阅读教学的“一课一得”,即一堂课上学生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必须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核心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语文教材文本内涵都非常丰富,会给人以多样化的启示。在“一课一得”教学原则下,一篇文本就会有许多“剩余价值”,即留下课内还没有顾及消化吸收的许多精髓。特别是初中教材文本,由于学生当时的人文积淀欠缺,致使理解感悟不深,这些文本就可作为高中阅读教学中拓展延伸的材料。在选择文本时,教师必须要将具有“相似点”的两篇文章放到一起,其中一篇作为主体教学文本,一篇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当然这并不排斥课外文本的选择,只不过优先选择课内文本而已。
在学习《〈伶官传〉序》一课时,确定怎样的核心教学目标是笔者重点思考的问题。该文论述思路清晰,作为一所四星级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读懂这样的文章还是比较容易的。清代沈德潜誉此文为“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缘何沈德潜有这么高的评价?笔者发现,《〈伶官传〉序》虽是一篇史论,但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不仅内容上抑扬对比,形式上也灵活多变。南宋李涂在《文章精义》中有评价:“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欧如澜,澜者,起伏而多致也,这三个字恰当地评价了欧阳修散文的重要风格,即像波澜起伏般富有层次和变化。《〈伶官传〉序》不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吗?因此,宜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理解和鉴赏‘欧文如澜’的艺术特点”。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利用初中教材中仅有的一篇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作为拓展延伸材料。该文章虽在初中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但初中教师受学情的限制,往往会留下很多教学中的“剩余价值”。笔者充分挖掘利用其“剩余价值”展开拓展延伸阅读,引导学生从“欧如澜”这个角度鉴赏该文,在相似性的比较中达成核心教学目标,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提高拓展延伸阅读的效果,除了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外,智慧地选择课内文本也很重要,这时可把目光首先聚焦于学生熟悉的初中同类教材,挖掘并利用其“剩余价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瞄准教学目标,力求完成知识“迁移拓展”
如何瞄准教学目标,完成知识的“迁移拓展”是笔者反复思考的又一问题。首先是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文本,从积累的教学经验中挖掘出拓展延伸的“生发点”;其次是利用已学课文,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从而激起浓郁的学习兴趣;再次是引导学生从“旧知”走向“新知”,初步完成知识的“迁移拓展”;最后是布置合适的作业,巩固“一课一得”。
学习《〈伶官传〉序》时,笔者在导入环节引入“欧如澜”这一评价,让学生思考其内涵,点明欧文“富有层次和变化”这个艺术特点后,提出问题情境:本文是如何体现“层次”和“变化”的?接着重点通过“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欧阳修对于庄宗“盛”的赞叹和“衰”的叹惋。学生一开始读得并不好,笔者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的变化。如在诵读“得天下”部分时,要读出赞扬之情,必须要重读能表现庄宗形象的一系列动词。此外,到末句感叹句时,语调一定要激昂,通过重读“壮哉”爆发出情感。而在诵读“失天下”时,要读得低沉缓慢,有个学生朗读时还用颤音把“何其衰也”的“也”读出了一股心酸的味道,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又如,为表现庄宗失天下之速,欧阳修连用了几个四字短语,给人一种排山倒海之感,在朗读时,虽同是陈述句,就不能再有“得天下”时那种平缓的语气,而是要加快速度。在这样的阅读指导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大家不仅读出了情感的共鸣,也体会到了欧阳修行文的变化。接下来是思考分析环节:从哪里可看出欧文富有层次和变化的特点?在学生畅谈感悟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①层次:内容上,盛衰对比,借古讽今,层层深入;情感上,由赞到叹到思,波澜起伏,暗合褒贬。②变化: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灵活多变;语气上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疑问句,感情饱满;表达方式上,叙议结合,摇曳生姿。在拓展延伸环节,通过投影《醉翁亭记》第一段,让学生按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本段是如何体现“欧文如澜”特点的。有了之前的学习经验,不少学生都能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出发,说出自己的体会。如有个学生谈道:本段中使用了多个“也”字,并与“者”组成“者……也”句式,富有节奏感。还有学生说到“移步换景”,从山写到树,继而写到泉水,最后才写到亭子。层层渲染,引人入胜。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打开了,对文本的鉴赏能力相比于初中有了很大提升。
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过程,既是师生互动,充分利用文本“剩余价值”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完成固有知识迁移与未知知识拓展的过程。
三、合理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达成“举一反三”
同阅读的拓展延伸一样,作业的安排也要与设置的核心教学目标相一致,以引导学生达成“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尽量将课内文本作为作业素材,让学生继续深挖和细读。据此,笔者布置了如下作业:品读《醉翁亭记》,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评论该文是如何体现“欧如澜”(层次、变化)的散文特点。由于在课上已有赏析的示范性发言,学生完成该作业难度不大,关键是要促使大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从作业反馈来看,很多学生都能集思广益,提出自己新的看法。如有的学生关注到全文虚词“也”和“而”的使用之于音韵变化的作用:“全文用21个‘也’,其中‘……者,……也’12组,24个‘而’。这些高度重复的词,营造了一个回环往复的文学艺术世界。”又如,有的学生谈到欧阳修“乐”的不同层次:“除去第一节层层推进的写作技巧外,全文还很有层次地刻画出了‘乐’的几种内涵。从山水之乐到游人之乐再到山林禽鸟之乐,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乐,所谓‘天人合一’是也。但游人之乐、禽鸟山林之乐和太守之乐又是不同的。太守的欢乐不仅是与民同乐,更是一种忘却等级和礼法的快乐。这又是更深一层次的‘乐’。文章最后一句的自得溢于言表,贬谪的痛苦被欧阳修乐观的心绪化解了。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在赤壁下泛舟的苏子。”
从上述的文本解读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解读在初中“与民同乐”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不仅读出了欧文的层次与变化,更加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更可喜的是有学生将欧阳修的散文与高二时学过的诗词相联系,认为欧阳修诗文的风格也有一致性:“高二学《蝶恋花》,犹记得老师给我们看的一句评价:‘此首写闺情,层深而浑成。’最后一句因花而有泪,此一层;因泪而问花,此一层;花竟不语,又一层;不但不语,又乱飞过秋千,又一层意也。短短十四个字,竟然包含了这么丰富的意蕴。观永叔之诗,不与文相通吗?”这样的解读视角,可以说是教师都没有想到过的。
在拓展延伸学习中,学生多层次、多视角赏析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点亮他们思想的火花,他们就能让你看到无限的灿烂。教师在拓展延伸引导中,同样受到启发与提高,真正体现了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新课改理念。
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在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中同样起有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根据“一课一得”原则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并灵活运用已学课文特别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剩余价值”,完善初高中篇目之间的联系,那么,不但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文本的利用率,也能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