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幼儿入园适应探究
2020-01-10黄鑫宇
黄鑫宇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一、幼儿入园角色适应问题的发生
人的成长需经历一个社会化过程,而幼儿入园就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是幼儿成长历程中迈出的一大步。入园不仅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大多数家长和教师来说也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幼儿刚入园时会出现各种焦虑症状,通常有悲伤、愤怒、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以及哭闹、喊叫、厮打、躺地打滚、抓挠老师等不良社会行为。如果无法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仅影响幼儿社会化进程,而且会对幼儿的心理与生理造成伤害,因此,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
目前的研究,已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鲍尔比的依恋理论、阿弗雷·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怀特的社会作用理论,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发展生态学等多重视角,分别对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做出了强有力的解释。本文以米德(R.H. Mead)的社会角色理论为依据,重新审视幼儿入园适应这一现象,将幼儿社会化进程中角色转变的适应问题作为切入点,对幼儿入园适应现象做出解释。通过社会角色理论的视角理解幼儿在入园适应过程中的需求,为解决入园适应问题提供借鉴。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社会学家米德(R.H. Mead)“角色扮演”理论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从社会角色理论来看,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一社会化过程也经历了角色扮演的变化,从家庭中被家长围绕的“小太阳”转变为幼儿园中普通幼儿中的一员,这对幼儿来说是第一次角色转换。国外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费希尔,通过长期的研究和调查得出“角色转换表示人同环境之间进行关系重新的构建。在这个重新构建的过程中,人肯定会受到源自各个方面的不同的压力”[1]。周围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的变化带给幼儿的是陌生,是恐惧,是不适,是各种各样心理和生理的冲突。正是这种角色转变中产生的角色冲突难以解决才引发了幼儿入园角色适应问题。
二、幼儿入园角色冲突的原因
在由家庭关爱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幼儿园自主生活者角色的过程中,幼儿不仅经历着与父母分离的焦虑,面对陌生环境的恐惧,还面临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压力,而幼儿自身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特点也决定了角色转换过程中角色适应的困难性。因此,可从外界环境变化和幼儿自身能力发展两方面看待幼儿之所以产生角色冲突的具体原因。
(一)外界环境冲突
1.生活环境的变化
幼儿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就意味着幼儿生活的主要场地由家庭转变为幼儿园。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个环境,是幼儿安全感的重要依附场所。而在幼儿园里,幼儿面对的物质环境是完全陌生的,这里没有依恋的父母,没有自己喜爱的玩具,随之而来的是陌生的老师,以及年龄相似的陌生同伴。陌生的人物迅速增加,对于幼儿来说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且难以接受。
幼儿园与家庭除了物质生活环境之间的差异,还有幼儿管理制度方面的差异。首先,家庭呈现出“多对一”的幼儿管理模式,幼儿园则呈现出“一对多”的管理模式。随着幼儿家庭地位的逐渐上升,家庭对孩子的关爱程度也不断上升,对于主干家庭的孩子来说,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能够较为清楚地知晓孩子的需求,其进餐、盥洗、如厕等基本生活事宜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赖父母。而对于幼儿园的教师来说,面对的是一群来自不同家庭性格不同、特征不同的陌生幼儿,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没有办法满足每一个幼儿的需求,幼儿必须慢慢学会自理。其次,家庭的管理对幼儿来说是自由的,孩子较少受到约束,而幼儿园的管理则呈现计划性、规则性。例如,幼儿园设置了具体的入园、早操、进餐、午睡等活动的时间计划,在幼儿进行各类活动的过程中也有具体规则,这对习惯了行为不受约束的幼儿来说,自然会觉得不适应。
2.人际环境的变化
首先,幼儿经历着与原依恋对象的分离,原有人际环境突然改变。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一般分离焦虑程度最低,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生活,焦虑-反抗型和焦虑-回避型依恋的幼儿在入园过程中则令人担心,处理不当则会阻碍幼儿社会化进程,造成持久性影响[2]。其次,幼儿依恋的对象也由家长转移到了教师身上,而教师却和原依恋对象有着巨大差异。作为多个幼儿的照顾者,教师无法承受每个幼儿的任性行为,因此,幼儿要逐步建立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师生关系。最后,高楼住宅的崛起也阻隔了幼儿自然成群的玩乐形式,当幼儿有机会与外界接触时,父母又以警惕性的语言提醒幼儿提防陌生人[3]。因此,“当幼儿突然从原来家庭中‘一对一’或‘几对一’的人际互动关系转变为更多样化的大群体的生活,陌生生活模式中的不熟悉和不习惯体验的叠加,会使幼儿产生难以适应的感受”[4]。而幼儿必须逐步适应与同伴的相处,逐步建立一种公平分享的新型人际关系,才能满足社会对幼儿的角色期待。
(二)自身能力发展冲突
自身能力的发展能够使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表现更出色,从而在角色转换过程中获得自信。受到“成功”的鼓励可以使幼儿以积极的情绪适应幼儿园生活。可是,由于家长细致入微的照顾和疼爱,尽力地满足幼儿的各种需求,忽视了这样带给幼儿的惰性,使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差、依赖性强,并逐步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5]。家长就是这样剥夺了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导致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幼儿园中的独自进餐、穿衣、如厕、午睡等活动。幼儿在一次次行为的失败中否定自我,难以达到对角色的社会期望,消极情绪随之而来。
三、加快幼儿入园角色适应的建议
幼儿刚入园时的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关注且持续时间过长,将会极大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无法对入园角色适应进行主动认知与实践,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
(一)家庭的准备
家庭作为幼儿习惯的安全生活场所,应承担起幼儿下一角色适应的责任。人们的社会行为通常是和角色冲突有关的,而一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角色行为则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角色自我概念或不善于处理角色冲突造成的[6]。家庭应提前为幼儿提供下一角色的角色认知、角色适应能力以及角色冲突的心理调适等,便于幼儿对角色的理解和接纳。
首先,要按照幼儿园的制度逐步调整幼儿的作息制度。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家长就应该有所行动。例如,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养成幼儿晚上按时休息,早上按时起床的习惯,并养成午休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减少幼儿因作息制度突然改变而感到的不适。
其次,要改变单一的家庭人际交往,拓展幼儿交往和活动的范围。家庭人际交往的特征,直接影响孩子入园时用以适应的图式在数量上的差距,决定了处于入园适应期的孩子多少内容通过同化来适应,多少内容通过调节(顺应)来适应,造成了不同家庭的孩子在适应时间与适应质量上的差距[7]。开放的家庭人际交往就意味着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陌生的人群与环境,更有可能获得面对新环境的经验,在入园适应过程中通过同化方式进行适应的内容比例越大,幼儿入园适应就越快。美国学者萨蒙兹的研究结论也证明了这个观点[8]136。因此,家长应带幼儿去人群较集中的场所玩耍,让幼儿更多地接触各种人群,适应各种环境,为入园适应环境提供更多经验。
再次,要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家长应重视儿童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改变为孩子亲力亲为、越俎代庖的习惯,从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第一,家长要珍惜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幼儿尝试进行自理的过程中,保护幼儿喜欢做事的积极性。在保证活动过程安全性的同时,父母要放手并积极地鼓励幼儿的行为。第二,家长要主动为幼儿提供学习的机会。从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幼儿逐步学会自主穿衣、洗漱、进餐等。当幼儿进入幼儿园前就能够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建立独立的人格时,幼儿入园适应就会变成轻松的事情。
最后,引导幼儿做好心理准备。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不听话时,有些家长往往会告诉幼儿“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幼儿园去”。这种方式看似是对幼儿的训诫,实际上增强了幼儿对幼儿园的恐惧。家长应该站在积极的角度为幼儿介绍幼儿园,从而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向往之情。
(二)幼儿园的准备
幼儿园作为下一角色的转换场所,应做好缓解幼儿角色冲突的工作。一方面应减轻幼儿面对陌生环境的压力,通过放松有趣的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建设使幼儿用积极的心态适应幼儿园的角色;另一方面应制定合理的入园适应制度,通过人性化的适应制度给幼儿角色适应的时间和过程。
首先,在班级里布置温馨的家庭式环境。用孩子的生活照以及自带玩具、书籍布置班级环境,让教室具有家庭的温馨感[9],从而有效降低幼儿面对陌生生活环境的不安感。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幼儿在此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征,布置充满多样的色彩和玩具的同时要保证设施的安全性,避免幼儿因碰撞尖锐物体受伤。通过吸引幼儿的环境布置和各种各样的玩具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加强同伴之间的游戏互动,加快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其次,组织有趣的游戏活动。3岁左右的幼儿喜爱游戏,有着突出的群聚心理。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有趣的集体游戏活动,在分散幼儿入园焦虑的同时,让幼儿在游戏中熟悉同伴,感受乐趣。通过欢乐的游戏方式,让幼儿慢慢喜欢上幼儿园的同伴、老师、玩具、游戏,从而喜欢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尤其应注意那些不愿参与活动的幼儿,要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并在游戏过程中更加关注他们。如果忽视了这些幼儿,他们会因难以融入这个集体而更加焦虑。
再次,幼儿教师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幼儿从父母的保护伞中初次走出来,面临的是陌生的环境和人群。自身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决定了幼儿的脆弱,能够守护儿童健康成长的就是教师。一方面,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热爱儿童,才能更好地对待儿童;另一方面,幼儿年龄尚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且内心无比脆弱,需要教师的时刻关心与爱护,而此时教师一句训诫的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幼儿教师要拥有极强的耐心,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不厌其烦地为幼儿解决生理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减少幼儿角色转换的压力。另外,幼儿教师还要拥有崇高的责任心,把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当作分内之事,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对每个孩子负责到底。
最后,制定人性化的入园适应制度。幼儿园可以采用梯度入园制度,“梯度入园制度”是指在幼儿入园之初,每天只入园2~3个小时,此后逐步增加在园的时间和活动,直到全天入园。其目的是分步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给幼儿角色适应的过渡期,逐步适应离开家庭、熟悉幼儿园的过程。相关研究也证实了梯度入园制度的合理性[10]。以往的研究中也曾提出很多缓解幼儿入园压力的制度,但幼儿园应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选择适合幼儿的方法,建立一套人性化的入园适应模式,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角色。
(三)家园共育的合作形式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角色转换的两个场所,都承担着促进幼儿角色适应的责任,在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应建立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应对角色冲突,促进角色适应,实现角色转换。
首先,开展入园前的家访与家长会活动。幼儿园教师可提前进行家访,一方面可以向家长宣传幼儿入园适应过程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幼儿入园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幼儿与教师的前期互动,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其次,开展入园前的幼儿园参观活动。幼儿园在幼儿开学前组织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幼儿园参观活动。在家长的参与下,幼儿能以积极安全的情绪去认识新环境,更快地发现幼儿园的乐趣,激发幼儿入园的积极性。在入园适应过程中,幼儿园可以多次开展幼儿园亲子类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入园适应活动中,使家长与教师直面幼儿入园适应问题。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共同享受幼儿园活动的欢乐时光,既减轻了幼儿园教师一对多的压力,又能充分考虑每个孩子的感受。
幼儿园与家庭要充分利用家园共育这一合作方式,以多种形式让家庭与幼儿园建立良好沟通的桥梁,只有家庭和幼儿园建立了良性关系,幼儿才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结语
总之,从社会角色理论出发,幼儿入园这一社会化进程中,伴随着角色生活环境由家庭进入幼儿园,角色人际环境由单一走向多样,角色内部经历着来自外界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不足所带来的角色冲突,幼儿的社会角色由家庭关爱的接受者转变为幼儿园生活的独立者。但由于幼儿初次经历社会角色的转变,且生理心理发展不成熟,幼儿承受的压力会被放大,入园适应问题就成为家庭与幼儿园的难题。为了使幼儿能够顺利度过入园适应阶段,实现角色转变的适应,家庭和幼儿园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一方面,家庭应提前为幼儿提供下一角色的角色认知、角色适应以及应对角色冲突的心理调适等,便于幼儿对角色的理解和接纳。另一方面,幼儿园通过放松有趣的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建设和人性化的适应制度,缓解幼儿的角色适应压力。更重要的举措是实施家园共育,通过各种方式构建幼儿园与家庭沟通的良好桥梁,共同促进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解决与今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