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透视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学化幼儿教师现象

张 铭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福建 福州 350117)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长期以来教育学界主要关注、探讨、研究的主题,同时也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第八条明确指出:“加强对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我国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及“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等治理任务。从相关政策文件陆续颁布的内容走向中不难看出,教育行政部门正在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强力整顿与取缔。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不能学前教育“小学化”,但事实却是各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愈演愈烈。对此,只有深入了解不同主体如何看待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抓住其根源,才能寻找到有力、精准、高效纠正该现象的合理路径。

一、不同主体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态度

关注显性学习目标(文化知识学习),追求任务的明确指向,长期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惯性思维与行为取向。在此教育思维的影响下,幼儿园在教育内容的选取上存在“小学化”与“学科化”倾向。具体表现为大量特色课程涌现,占据了幼儿园日常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此类课程违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与保教结合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身为幼儿成长最直接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的幼儿家长与教师是如何看待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呢?下文将逐一呈现。

(一)幼儿家长的态度

不同的家长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持不同的态度。首先,部分家长支持学前教育“小学化”。这类家长认为,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提早学习相关知识可为将来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小学分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其次,有的家长认为童年就应是愉悦的,他们秉持着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持反对态度。这类家长认为,幼儿园教育应教授幼儿学习品质与学习态度,而不是具体的文化知识。再次,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态度不明确,在赞同与反对之间犹豫不决。一方面,他们希望给幼儿一个个性、幸福、自由的童年;另一方面,迫于当前小学入学压力,他们希望幼儿能提早学习文化知识,以应对升小考试。

(二)幼儿教师的态度

第一,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持肯定态度。这类幼儿教师认为,教授算数、拼音与汉字等是可以被接受的。在教授过程中,只要做到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控住好量、把握好度即可。第二,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持否定态度。这类幼儿教师则认为,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不教,幼儿的学习应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关注幼儿能解答多少算术题,能背出多少个拼音,能写出多少个汉字。第三,部分教师对此现象处于被迫为之的状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潮流下,提前学习汉字、拼音、计算知识有利于幼儿参加升小的考试,从而提高本园升入优质小学的升学率,进一步赢得家长的好评与推崇。基于此,幼儿教师不得不随波逐流,以实际行动践行学前教育“小学化”。

二、基于多学科视野探究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缘由

毋庸置疑,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做法违背了幼儿学习方式与特点,有悖于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这种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现象,需要从多学科综合视野高度进行深入审视与评判,找寻其存在的根本源头。

(一)社会学视野: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其规范发展

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属于学前教育的一种失范现象。最早从现代道德角度探讨失范现象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他认为失范首先是一个社会基本事实,它“代表了社会秩序紊乱和道德规范失衡的反向动向”,其次,它又是“可以治愈的反常现象”。社会学家默顿以社会结构的视角对失范现象展开阐述,他认为失范现象的根源是文化目标与制度手段两者间的张力结构[2]71。失范现象意味着一种秩序紊乱与规范缺失的反社会效果,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被理解为人实现目标的手段不合理化。

从社会学理论来看,学前教育“小学化”失范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够,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存在供给不足的现象。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过少,阻碍学前教育的发展,再加上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性导致学前教育资源分配的差异显著,由此学前教育质量出现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第二,社会所赋予的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与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显著。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幼儿的要求不断提升。不少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等主体为了追逐利益,不断迎合家长的教育扩张需求,不断向幼儿渗透“小学化”知识。

(二)心理学视野: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过度影响家长的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攀比心理是当个体发现自身某些能力与其对照的个体产生偏差时所产生的、寻求优越感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将此心理称之为“心理补偿”现象。反观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表象,家长力图在幼儿身上寻求优越感进行攀比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经济高速运转下,社会竞争日益严峻。在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氛围裹挟下、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熏陶下、在急功近利的教育期望熏染下的家长群体,把马拉松式幼儿发展错误解读为百米冲刺。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迫使学前教育出现“小学化”现象[3]。另一方面,家长与幼儿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当前,绝大部分幼儿园都能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方式选择科学的、有序的、独特的、符合幼儿特点的、满足幼儿需要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然而,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家长群体对幼儿园科学的教育方式持质疑与否定的态度。部分幼儿园为了谋取利益,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家长教育倾向达成一致。归根结底,正是因为家长与教师的“共谋”,致使当前学前教育深深沦陷在“小学化”的泥沼里。

(三)现象学视野:学前教育“小学化”存在适宜的土壤

现象学所探讨的主题是“日常生活实在”。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认为,当前不可言说的世界是由多种相互交织的生活造就而成的。胡塞尔认为,分析现象学的根本方法为反思分析。

从现象学视角审视学前教育实践中“小学化”现象,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学前教育生活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存在必然蕴涵客观原因。数年来,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批判从未停止,而此现象之所以仍长期存在于学前教育之中,说明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存在具备适宜的“土壤”,且能使其萌芽、成长[4]。首先,当下的幼小衔接时间出现延长现象,为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其次,目前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学前教育高速发展的需求,许多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员被选入学前教育教师的队伍。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小学化”这种病态、扭曲、失序现象最直观、最有力、最密切的见证人,幼儿教师群体未接受过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训练,易成为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推手。再次,教育行政部门评判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指标不合理。在操作层面上,考核幼儿园教学质量的群体通常是非教育专业的行政人员,这类群体通常将知识作为评判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有效性指标[5],严重忽视了学前教育的教学目的,即教会幼儿如何学(方法)。此种评价指标也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多渠道综合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路径

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导致幼儿承受着与其身心发展与年龄极不相符的重担,阻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为杜绝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需要发挥多渠道的综合作用。

(一)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增加优质示范园建设

当前,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学前教育毋庸置疑是教育系统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薄弱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城乡发展呈现不平衡的局面、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其中,教育资源缺乏致使优质示范园供不应求,幼儿园建设通常无法满足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为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首先要严格依照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确保贯彻落实学前教育资源的普惠性与公益性。具体来说,应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引导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其次,注重幼儿园的科学规划,优化幼儿园布局。为了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要进一步为幼儿与家长双方提供合理适宜、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资源。再次,精心打造优质示范园,在确保优质示范园数量的基础上,提高示范园质量。同时,积极主动发挥优质示范园的带头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及全区幼儿园的发展。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并确保经费分配公平,为学前教育资源的提供保障。

(二)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引领家长科学主体意识的归复

在当前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家长的功利心理使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不断升温。幼儿教育机构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提前设置小学教育内容,硬性向幼儿灌输小学文化知识,增加了幼儿的心理压力。对此,政府部门应大力发挥其引导与组织作用,组织社区、幼儿园等对家长进行正确、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的灌输,联结多方力量,向家长群体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该方式也能打消家长对幼儿园教学方式的质疑,实现家园和睦。

(三)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与指导作用,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的过度社会化与市场化造成当前幼儿园与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这也是学前教育“小学化”根深蒂固的原因之一。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如下措施。其一,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幼儿园教学的监管与指导,构建科学、合理、有序的幼儿园办学体系监管评价体制。同时,正视幼小衔接阶段,确保幼小衔接在时间上的精准性。其二,培养合格、专业的幼儿园教师是根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重要保障。幼儿园要完善与监管幼儿教师准入标准,确保每一位幼儿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合格化、专业化。合格化表现在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具有身体健康证、具备普通话合格证等;专业化表现为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与职业道德素养,能深入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学习方式等。其三,教育行政部门应保障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积极为幼儿教师宣传,改善社会对幼儿教师认同度低的现状[6]。

猜你喜欢

小学化幼儿教师现象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