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视频分析的中美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比较

2020-01-10范会敏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频率课堂教学课堂

马 红 范会敏

(黑河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中国 黑河 164300)

一、问题的提出

“在课堂观察中,有效的观察者会更加关注学生,观察他们的工作,分析他们的参与水平,学习者课堂参与水平不仅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见证,也是学生是否拥有平等机会的反映。”[1]同样有学者认为,研究学习者课堂参与的目的是解决或减少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的疏离感,降低辍学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研究发现:“美国中小学有很多学生辍学或假装坐在教室里,他们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2]也有学者认为学习者在课堂上的参与是为了控制和减少日益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焦虑和问题行为,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于学生参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将学生参与分为3个层次:学校参与、学术参与和学科参与。在本研究中,采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学生参与的第3个层次,即课堂中学生的学科参与,以视频分析的方法比较中美两国学生在课堂参与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存在哪些差异,以及美国学生的课堂参与是否有值得借鉴之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中美两国四年级课堂教学视频中学生的参与行为进行参与人数与参与形式的对比。参与方式及人数为个人(1个学生)、小组(2~6个学生)和整体(全班)3个维度。参与形式依据弗兰德斯的互动理论[3]6分为语言参与和行为参与两个维度。语言参与维度包括5个指标:回答、提问、讨论、解释和评价;行为维度包括4个指标:阅读、练习、思考和操作。研究选取了2017年美国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教学内容“Number Talk”的视频,本视频总教学时间为1 037秒;同时,选取中国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四边形和的内角”的视频,总教学时间为2 498秒。

三、研究结果

通过对上述两段视频的观察和统计发现:中美两国小学数学课都采用了归纳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学理念是相同的。中国学生的座位安排非常规范有序,属于典型的“秧田式”;而美国学生的座位没有那么多限制,学生没有固定的课堂座位,是围坐在教师及白板周围。中国小学生在课堂中更为规范,而美国小学生则更为随意。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而美国教师只使用了白板和记号笔两种工具。

(一)参与人数数据统计

中美学生参与行为的具体统计数据如下:从参与人数维度来看,美国小学生参与课堂的总时间为741秒,教室里有21个学生。其中,个人参与的频率为17次,时长为703秒,个人参与的平均时间为41.35秒;小组参与的频率只有1次,时间长度为33秒;全班参与频率为1次,时长为5秒。从参与人数的维度看,中国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的总参与时长为859秒,这个班级有56名学生。其中,个人参与的频率为39次,时长为622秒,个人参与的平均时间为15.95秒;小组参与频率为2次,时间长度为32秒;全班参与的频率为41次。

(二)参与形式数据统计

从参与形式的维度来看,美国小学生回答的频率只有1次,时间长度为5秒;讨论频率为1次,时间长度为33秒;解释频率为16次,时间长度为642秒,平均时间为40.13秒;行为参与方面美国小学生只进行了思考,频率为1次,时间为61秒。而中国小学生回答的频率为56次,时间长度为302秒,平均时长为5.39秒;讨论频率为1次,时长为40秒;解释的频率为18次,时间长度为340秒,平均时间为18.89秒;行为参与方面中国小学生只进行了操作,频率为7次,时间长度为177秒,平均为25.29秒。中美两国学生课堂教参与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讨论与分析

(一)差异一:美国学生参与课堂的比例远高于中国学生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美国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长为741秒,占教学视频总时长1 037秒的71.46%;而中国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长为859秒,占教学视频总时长2 498秒的34.39%。可见,美国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占据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在美国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而中国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长仅占教学总时长的三分之一,而教师教学的时间占教学总时长的近三分之二,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课堂中的绝对主体。总的来看,美国学生课堂参与的比例要显著长于中国学生,可见,美国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更为明显。

(二)差异二:中国学生的全班参与明显高于美国学生

由上述统计可知,虽然2节课的教学视频时长不相同,中国的教学时长是美国的2倍,但在美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只有1次全班的整体参与,而中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却有41次全班的整体参与。在这41次全班参与中,以平均5秒每次的简单应答为主。可见,中国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愿意让学生做出整体性的回应或应答。在整体参与中,教师往往难以分辨出到底是哪个学生做出的回应与应答,可能是大家共同做出的,也可能有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整体参与中,教师难以把控学生的参与行为和参与程度。全班性的整体参与差异如此之大,可能与两国的文化差异有密切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一致性,这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让学生整体回应。然而,美国文化更注重多样性和个性,所以教师极少让全班同学一起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三)差异三:美国学生个人参与的平均时间比中国学生长

从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学生个人课堂参与平均时长为15.95秒,美国学生个人课堂参与平均时长为41.35秒。由此可见,美国学生参与课堂的平均时长是中国学生个人参与的两倍还多。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个人参与最长为117秒,最短也为11秒;而中国学生的个人参与时长最长为41秒,最短只有1秒。虽然参与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参与的质量,但可以说明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主体性。

(四)差异四:美国学生的参与解释更深入,而中国学生的参与回答更简单

在美国教学视频中,美国学生参与过程中深入解释居多,中国学生参与过程中简单回答居多。美国学生参与过程中简单应答只有1次;深入性解释有16次,时长为642秒,每次平均40.13秒。中国学生深入解释的次数为18次,每次平均只持续18.89秒,而简单回答有56次之多,平均每次只持续5.39秒。显然美国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要优于中国学生。深度的学生参与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掌握工作技能和批判性思维等,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提出,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促进所有学生对学习的深度认知参与。而中国学生的课堂参与还多以简单性应答或回应为主,教师缺乏对于学生深入解释和参与的引导。

(五)差异五: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有更多的个人参与机会

美国学生个人参与的机会更多,而中国学生相对较少。美国的教学视频中,班级有21个学生,个人参与次数为17次,个人参与率为80.95%;而中国的视频中,班级学生有56人,而个人参与次数为39次,学生个人参与率为69.64%。美国学生只有4人次没有个人参与,而中国学生中则有17人次没有课堂参与。从教育公平角度来看,美国学生在课堂上更容易获得参与机会;而中国课堂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学生个人参与的机会相对会减少。美国的课堂教学在个体的深入参与上优势更为明显,而中国的课堂教学在整体性的全班应答参与上更为突出。在我国强调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的课程改革中,从学生参与行为这一角度来看,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频率课堂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振动与频率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无线电频率的特点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
导航频率源的同步与控制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