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背景下金融类跨专业综合改造的协同性研究
2020-01-10郑秋红毕建欣
李 浩 郑秋红 王 爽 毕建欣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浙江·宁波 315100)
0 引言
金融行业在“十三五”时期面临发展方式转型的挑战,转型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即向严监管转型、向管理信息化转变、向“客户为中心”转型。而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科技要素在加强风险管控、精细化管理、服务创新等转型中别具现实意义,是实现向信息化金融转型的重要推动力。然而,传统的金融类专业对于这种日新月异的变革明显是应变不及的,依靠单个专业的提升改造也是力不从心的,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等因素又让多专业互助难以实现。同时,教育部的新文科建设也对商科人才培养提出了价值观引领、新技术结合、跨专业培养的要求。为了适应浙江万里学院作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示范学校建设的要求,“大金融”专业群的特色打造成为我校金融类专业升级并形成新型优势的重要途径。而如何使专业发展更加适应于金融产业创新性转型,以及如何融合发挥各个专业本身的特长,实现专业的短板互补和协同倍增效应,就成了摆在眼前亟待突破的问题。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国内外教育领域的诸多学者,都对高校专业建设的协同机制开展了研究。胡赤弟、黄志兵研究了学科—专业—产业链在高校协同创新中的载体作用。雷家彬通过对专业并行模式、专业融合模式、第二专业模式、大学科教育模式、跨学院教育模式等跨专业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朱科蓉、王彤则指出跨学科多专业协同开展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培养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发挥各自专业应用能力来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朱亚莉、冯佳昕介绍了上海金融学院的金融特色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本文主要研究金融类跨专业改造的协同问题,以重新架构专业知识流为主线,构建横向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切口,以举办跨专业创新特色班为先行试点举措,来探索金融类各专业之间在综合改造过程中的良性互动机制。
1 专业综合改造跨专业协同的症结
传统本科专业的综合改造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这种改造的跨专业实施就更加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单元,而人才培养则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为了适应应用型大学的要求,产业发展趋势应该成为专业改造的主要导向。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在产业升级创新过程中,专业改造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相对于产业而言,专业涉及到的范围显得较窄,往往能够对应到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就已经不错了。这时如果产业链中某个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并对其他上下游环节产生严重传导性影响,或者科技革新对整个产业链提出创新性升级的要求时,一个专业的应变往往会严重滞后,即使实现应变也会因为其他相关专业发展的掣肘,大大降低专业改造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如果对应到同一产业链的多个专业之间能实现人才培养的协同,并且专业之间的内在互动机理得以充分发挥,对于实现产业转型和专业发展的同步将极为有利。
(2)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于应用性及其突出的金融类各个专业,我们已经构建和完善了各自从基础到专业、再到综合的系统性、模块化、递进式纵向实践教学体系。但近些年来,包括混合经营、大数据应用、信息化互联网化等在内金融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对我们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单一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已不能完全适应。因此,要基于专业协同的思路,构建跨学科、多专业、集成化、融合式的横向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我校商学院在学校指导和支持下,不断探索适应于产业形态日新月异变化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学科交融、产业背景复杂极其明显的金融类专业,复合型、专业化的创新特色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但一些金融产业新形态所需的紧缺性人才培养,例如“量化投资”“互联网金融”等,依托某个单一的传统专业都是不行的,必须依托多学科交叉、多专业配合才能实现。
2 跨专业综合改造的主要举措
为实现金融类专业的协同发展,我们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2.1 打造与产业升级创新相耦合的专业改造目标
近些年来,信息化元素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专业的创新。因此,我们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主线,把传统的金融学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综合改造贯穿起来,并实现专业间的互促互补。其中,金融学专业强调培养具有信息化思维的金融业务人才,例如将银行的信息化管理、金融产品的互联网服务、大数据金融、金融互联网资讯管理等作为重要内容引入课程体系;金融工程则培养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管理人才,强调大数据在金融产品收益预期、风险控制、多产品对冲组合中的应用能力。
2.2 知识流梳理与教学实施的差异化并行
实现多专业的内在互动,对原有的知识流进行重新梳理是必须的。首先将原来分布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太相干的知识节点;其次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减少专业知识的重复性,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量;最后就是重新架构知识流拓扑结构,以实现不同课程不同专业之间知识点之间的有效链接,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同时,在教学实施的改革中,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俯视各个专业,以统筹发展的思维方式,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资源分配等方面,使得各个专业既相对独立形成自我闭环,又通过各种协同机制互相衔接、互促互补,实现差异化并行。
2.3 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融入跨专业元素
(1)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链的掌握和对产业链的了解,在金融类各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跨专业实践模块,包括产业发展、金融营销、金融产品、企业文化等内容,以真实的案例、项目作为牵头,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真实的体验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各个环节。既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开展实践教学,又以任务为导向,团结协作。
(2)实施跨学科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但传统毕业设计一般只注重于本专业知识的应用,这往往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关注、掌握和应用只局限于问题的局部,也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这也与金融产业的交叉化、融合化发展格格不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提出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的改革思路。通过设计一些综合性、实用性、复杂性更高的跨学科专业金融专题,通过跨专业团队合作在少部分学生中进行试点。例如“私募基金的组建”,其中包含了市场调查、数据研究、财务分析、公司报备、基金产品设计、风险控制、产品营销等多个环节,这就需要金融学、金融工程、财务管理等专业学生的团队协同来完成,对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完备和提升十分有效,成熟的项目甚至能够成为金融创新创业的源泉。
(3)开展跨专业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原有的课程实验一般只注重本门课程的知识应用,而且内容一般也都比较固定,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开展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的立项工作,系里组建专门的师资评审团队并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讲究高度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并完全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完成和自主管理,而且要求一个项目由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
(4)跨专业学生团队参与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激发潜能和创造力的最好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学科竞赛都是各专业单个学生或自行组队参与,这其实对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思维拓展、动手协作非常的不利于。我们将在大系平台上设立统一的学科竞赛管理组织、组建“证券投资”“金融创新”等学科竞赛社团,在学科竞赛的知识培训、团队组建、成果应用等方面实现系级统筹,打破专业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培养不同专业背景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鼓励不同专业学生深度合作。
2.4 创新机制举办多专业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特色班
特色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很大程度上的实现创新,紧密跟踪市场人才需求的特征,构建全新的适应性课程体系,并配套以专门的教学实施过程,甚至突破一些束缚发展的传统教学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特色班的产业背景制订特定的、更加精准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施与原专业教学管理、学分冲抵、知识结构互补的教学管理手段;提高创新性学习、产业行业企业项目实践、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的比例等等。特色班将把行业企业发展的要求与前景,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位置,这将极大提升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掣肘,这一点在传统专业建设中是很难做到的,而特色班“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却能使得校企合作中长期存在、根深蒂固的枷锁得以突破。
3 结论
总而言之,新文科建设对于传统金融类专业发展的跨专业协同,既指明了未来的方向,也提供了实现的途径。架构一个系层面上的核心教学管理平台,才能把多个专业同步调动起来。另外,调整各专业原有比较固定和成熟的实践实训教学流程,处理和协调跨专业创新特色班教学与传统专业模块教学之间可能的矛盾,优化整合具有多学科背景交叉的师资队伍,都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创新手段,实现跨专业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