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禧生平考
2020-01-10林思鸿
林思鸿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 福州 350007)
郑开禧,字迪卿,又字云麓,福建龙溪(今漳州龙海市)人。 “嘉庆甲戌(1814)进士,授内阁中书,转吏部员外郎,历掌稽动、考功二司印,迁文选司郎中”[1]。道光十一年(1831)十一月,出任广东粮储道。因其政绩斐然,擢山东都转盐运使,却不幸卒于官道。 林则徐为其撰写墓志铭,残存拓片现藏于漳州市图书馆。郑开禧与郭尚先、姚莹、张际亮等人多有往来唱和,著有《知守斋诗集》十一卷(初集六卷、二集四卷和别集一卷)、《云麓诗稿》 十卷及《知足斋集禊序楹帖》[2-4]。 张际亮赞其诗曰∶“吾闽山水瑰奇之气,或将于先生诗尽发之。 ”[2]郑开禧为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作序[5],曾慷慨为两位友人出版诗集——严仙藜的《野航诗抄》和林梦斗的《雪岩诗抄》。 他还是晚清福建一大藏书家。
目前,关于郑开禧的研究论述仅见青禾的《有一位这样的漳州人》一文[6]。至于郑开禧的家世渊源、仕宦经历多语焉不详,其生卒年亦莫衷一是。 因此,有必要对郑开禧家世渊源和仕宦经历作一番梳理,对其生卒年进行考证。
一、郑开禧家世渊源
论郑开禧的家世渊源离不开《马洲郑氏族谱》[7]。据《马洲郑氏族谱》记载,郑氏先祖历经数次迁徙,后定居于龙溪马洲(今龙海市颜厝镇马洲村)。 郑光曙在族谱原序中说∶“吾郑氏始祖随唐将军入闽,至漳,居在念二都黄柑葱云,后分派双桥,旧谱志之,双桥之有郑氏自此始……”郑开禧作序云∶“吾族始居邑之湘桥,在明洪武年间,族谱失于丁巳洪水……”漳州市龙文区蓝田镇有湘桥村,族谱中“湘桥”应为蓝田镇湘桥村。 《马洲郑氏族谱·卷八·行述·先考畲田府君行略》文中记载∶“先世居湘桥,后徙马洲,是为马洲郑氏。”因无固定住所,郑氏先祖在石码(今属龙海市)、马洲两地辗转迁徙,《马洲郑氏族谱·卷十一·艺文·敦睦堂记》 记载∶“吾族自蜚羽公始居马洲,然尚未有定宇,故曾祖左闻公兄弟复徙石码。至乾隆三年,祖父杨斋公兄弟始定居马洲……”“敦睦堂”为郑氏族人所居之宅。[7]
郑开禧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成长, 郑氏家族勤勉、孝悌、忠厚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郑开禧。
郑开禧祖父“仰斋公, 壇讳一 ,字淑杏,别字企登,号仰斋”。 仰斋公好学、正直、孝顺,《马洲郑氏族谱·卷七·家传·仰斋公传》记载∶“幼即知乡学,族兄沧涯先生见而其之,比长益刻苦”“伯兄信侯公殁,迫于家计,不得已,稍逐什一。信侯公尝于石码坐肆,有遗业。公按其籍,然出多入少,称贷且伙。公以所有估直偿债主而自空手以归”“公早岁丧父, 事母亲以孝闻。伯兄既殁,嫂抚孤守节,公敬之”“不幸长君、次君(仰斋公之兄)相继即世,于是抑郁无聊,遂得噎膈疾以卒,卒时年五十五岁。 ”[7]
郑开禧之族祖父沧涯公, 陇西县县令, 勤政爱民。 光绪年间的《漳州府志》记载∶“郑天池,字扶九,又字沧涯,龙溪人。 康熙癸酉举人,谒选得甘肃陇西县。 陇西,故边邑,地瘠民贫,又当羌戎甫定,疮痍未复。天池问疾苦、厘宿弊、禁火耗、省刀讼,与民休息。两载,民气稍苏,则进其为士者而教之孝悌,谆谆如家人相告语调。权安定、西和两邑,又权阶州牧篆,治行甘省最。上官将以卓异荐,会西塞用兵,陇为冲道,军书旁午,以劳瘁成疾。告归,宦橐萧然。 老亲尚存,授徒以供。 ”[1]
郑开禧之父“蕴席, 讳 元 镈,号畲田,小名萃珍,贡生”[7]。 郑元镈 孝顺父母,乐善好施。郑开禧好友郭尚先在《郭大理遗稿·卷四·畬田郑君家传》曾叙及郑开禧之父事母以孝闻、为病中兄长喂药、视失去父亲的侄子如己出、施恩于困境中的柯永等事[8],可见郑元镈 之为人。 郑元镈 尤重教子读书,“出重币, 延名师,课诸子侄力学”[8]。 郑元 镈年幼丧父,持家甚早,游光绎在《马洲郑氏族谱·卷十一·艺文·冯君畲田郑先生哀诔》中说∶“而封君尤励志,出贾于鹭门。 凡出纳张弛,往来交际,一以厚先人。 不数年间,其业遂大。 ”[7]光绪年间的《漳州府志·卷三十三》也有所记载。《马洲郑氏族谱·卷八·行述·先考畲田府君行略》记载郑元 镈娶妻颜氏,生二子及四女,子为郑开勋、郑开禧;娶副室谢氏,生一子一女,子为郑开阳;郑开勋为贡生,郑开禧为甲戌科进士、吏部候补员外郎;郑开阳为国子生。 郑开禧娶江氏为妻,侧室何氏,有子二人——汝第、汝篪,女三人——京喜、鹊喜和旋喜[7]。 马洲郑氏第十一世至第十三世宗图见图1。
图1 马洲郑氏第十一世至第十三世宗图
郑开禧之季父“蔚庭,讳元铜,字养浩,一字似行”。道光二年(1822)闰三月三日,郑元铜因病逝世,享年63 岁。郑元铜孝顺父母、乐于助人,为德行兼备之人。 郑元铜60 岁生日时,广州知府李威(龙溪人)为其作《郑蔚庭先生六十寿序》“君之事母太淑人也,授事以后,每夜二鼓犹侍膝前,视寝始敛步而退”。郭尚先也在《马洲郑氏族谱·卷十一·艺文·郑蔚庭先生哀诔》中说∶“喜蓄药饵,以施人参苓桂术之属,率以重价购自远方以供人以求”“兄五人事之如父,或值其怒,垂手侍立,色愈怡矣。”可见郑元铜的慈善与孝道。 郑开禧12 岁丧父,蔚庭视其如己出。[7]
“郑开禧,蕴席公次子, 篴别字 汀,号云麓,小名吉水。”[7]于《马洲郑氏族谱》中排十二世。《马洲郑氏族谱·卷十一·艺文·封君畲田郑先生哀诔》记载∶“开禧年未及冠,不远数百里至鳌峰书院求学,师从游光绎。其笃学,年甲戌科进士,授内阁中书、任吏部稽勋司员外郎兼考功司。”[7]郑开禧工诗文,《知守斋诗集》流传于世,诗集序为友人张际亮、郭尚先、潘挹奎、姚莹、王玮庆、王钦霖、林从炯、吴兰修所题。 郑开禧是位藏书家,其私家园林“可园”中建有藏书楼,且藏书数量颇丰, 萲邱炜 《五百石洞天挥麈·卷十》记载∶“开禧家擅亭馆之胜,藏书十数万卷,惜经漳乱,焚毁无遗。 ”[9]《福建图书馆事业志》《中国历代藏书家辞典》对此也有记载。对联方面,郑开禧也有作品,《楹联丛话》记载∶“吾乡郑云麓(开禧)观察有《知足斋集禊序楹帖》,刻于粤东,董秦南为之序。 ”[10]《中华对联大典》收有郑开禧对联19 幅。 郑开禧还是“吾园书画会”成员之一,“吾园书画会”为上海藏书家兼书法家李筠嘉于1803 年创办,因活动场所位于上海旧城西南隅的“吾园别墅”而得名,成员133 人于园内先后留下画作、诗词[11]。 郑开禧游吾园后,曾留下诗作《上海雪中游李氏吾园》“偶尔乘槎海上游, 名园几处足勾留。 客中若为添佳话,看雪偏登红雨楼”[2]。
二、郑开禧生卒年考证
(一)文献对郑开禧生卒年的记载
关于郑开禧的生卒年众说纷纭, 目前的文献材料记载有三种说法,但都不确定郑开禧的生卒年。
1.生于1786 年,卒年不详。 《万首清人绝句》中有“郑开禧(1786—?),字迪卿,号云麓。龙溪人”的记载[12]。 只知其生年,不知其卒年。
2.生于1787 年,卒年不详。《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记载∶“开禧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卒年不详。 字迪卿,号云麓,龙溪人。 ”[13]《中华竹枝词全编》记载∶“郑开禧(公元1787—? ),字迪卿,号云麓,福建龙溪人。 ”[14]也是只知其生年,不知其卒年。
3. 生卒年语焉不详。 《历代藏书家辞典》记载∶“郑开禧,清龙溪人。 字云麓,道光间进士。 ”[15]《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续编)》《福建图书馆事业志》《中华对联大典》 对郑开禧生卒年的介绍只字不提。
(二)郑开禧生年考证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入手,以诗文、族谱为依据,可以考证出郑开禧的生年。
1.从《知守斋诗初集》考证郑开禧生于1787 年
《知守斋诗初集》的序为郭尚先、王玮庆、潘挹奎、张际亮、林从炯等所作。 张际亮在序文中说∶“而先生益好学不倦,自视常若不足。 年方四十,诗之功已如此……道光丙戌秋八月既望,建宁愚弟拜撰。”[2]张际亮(1799—1843),字亨甫,号华胥大夫、松廖山人,福建建宁人,与魏源、龚自珍、汤鹏并称“道光四子”, 著有《松廖山人集》《娄光堂稿》《思伯子堂诗集》[16]。 从张际亮的序文中可得到两个信息∶年方四十和道光丙戌秋八月。年方四十的对象是郑开禧,道光丙戌年是1826 年,即1826 年郑开禧40 岁。 一般而言,古人的岁数为虚岁,可推算郑开禧出生年应为1787 年。
2.从《马洲郑氏族谱》考证郑开禧生于1787 年
《马洲郑氏族谱·卷八·行述·先母颜孺人行述》和《马洲郑氏族谱·卷八·行述·庶母谢恭人行述》分别记载了郑开禧之母颜孺人和庶母谢恭人的生平概略,《马洲郑氏族谱·卷八·行述·先母颜孺人行述》记载∶“吾母二十岁归吾父……丁未生开禧。”郑开禧于甲戌年(1814)中进士,可推算丁未年为1787 年。《马洲郑氏族谱·卷八·行述·庶母谢恭人行述》记载∶“嘉庆丁巳,先太恭人卒不起……开禧始十一岁。”[7]嘉庆丁巳年是1797 年,此时郑开禧11 岁,可推算郑开禧1787 年出生。
(三)郑开禧卒年考证
郑开禧和张际亮二人交往甚密。 《东溟文后集·卷十一·张亨甫传》 记载∶“都中交深者——歙徐宝善、龙溪郑开禧、宜黄黄爵滋……”[17]郑开禧出任广东粮储道前,张际亮为其送行,并写下《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其中“滔滔岁月见何期,茫茫乾坤独回首”抒发诗人对好友即将离去的不舍与内心的万般感慨[18]。而在《知守斋诗集》中,郑开禧多次提到张际亮,如《张亨甫明经见投长歌即次其韵奉答》《亨甫将随另兄回闽召集陶然亭话别用壁闲韵送行》《送亨甫归邵武》等[18],可见二人关系之亲密。 《思伯子堂诗集》是张际亮的一部诗集。 郑开禧殁后,好友张际亮悲痛不已,将对好友的思念化作纸上的文字。古人作诗有备注写作时间的习惯。从诗集中的备注时间,可以考证郑开禧的卒年。
1. 《思伯子堂诗集》之《思旧诗》开篇前四句为“都转风流世所稀,遗书满屋蠹鱼肥。 寒灯一证同人集,几个黄垆泪满衣”[18]。 诗后附有“郑云麓都转”,表明这四句诗是写给郑开禧的。同时,“都转”为清代官名别称,即都转盐运使,郑开禧官至“山东都转盐运使”,符合其身份。 诗中“遗书”暗示郑开禧已殁。 可见, 这四句诗是张际亮为逝去的好友郑开禧而作。《思伯子堂诗集》卷二十四第一首诗《自杭州至苏州舟中口号》写于丙申年(1836)。《思伯子堂诗集》每卷排列顺序以时间先后为序,即《思伯子堂诗集》卷二十四的诗歌大部分作于丙申年(除非有标记其他年份的作品外),也就是说可以推断《思旧诗》写于丙申年(1836),由此可知郑开禧1836 年时已去世。
《衢州舟中作》后记中记载∶“去年春,何礼门明府卒于保定;夏五月,李兰卿都转卒于扬州;冬十二月, 郑云麓都转卒于赣州……两都转与比部皆壮年殂谢,而明府官累甚重,尤可哀也! ”[18]张际亮生于1799 年,卒于1843 年。 此诗备注写于丁酉年,可推算此时丁酉年为1837 年。 诗中“去年春”为1836 年春天,可推断郑开禧于1836 年十二月去世。 从后记中还知道郑开禧去世地点为赣州, 郑开禧壮年早逝的原因之一为“明府官累甚重”,政务繁忙,工作强度大。
《梦中哭郑云麓都转》前序写道∶“今年在南昌,始闻去冬都转卒于赣州,日念之而悲欲为诗。梦中得前六句因足成之。 ”[18]卷二十六第一首诗《江阴》,备注写作时间为丁酉年, 同样可推算丁酉年为1837年。 此诗作于丁酉年,故诗中郑开禧去世时间的“去冬”应为1836 年冬。
2.《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收录了从康熙到宣统年间4 万多名官员的履历档案。 关于郑开禧之履历记载为“道光十六年六月,内用山东运使”[19]。 而光绪年间的《漳州府志》记载∶“擢山东都转盐运使,之官道卒。 ”[1]一般情况下,若无特殊情况,官员应于朝廷任命后赴任。 郑开禧于道光十六年(1836)六月任山东都转盐运使,他应于本年奔赴山东任职,故郑开禧于1836 年去世。
三、郑开禧仕宦经历
郑开禧从七品官员的内阁中书, 最后官至三品的山东都转盐运使。通过府志、族谱和清代官员档案等文献资料,可进一步了解郑开禧的仕宦历程。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对郑开禧之履历记载如下。
郑开禧,福建人,年四十三岁,由进士以内阁中书用,遵守豫东例捐□。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内引见,可用。
员外郎分发吏部学习期满。
道光七年闰五月,内补授本部员外郎。
十年十月,内补授本部郎中。
十一年二月,内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府用;本年十一月,内用广东督粮道。
道光十六年六月,内用山东运使。[19]
这份记载中,郑开禧的仕宦履历一目了然,包括任职时间和官职。 郑开禧中进士后,历任内阁中书、吏部员外郎、广东粮储道,官至山东都转盐运使。 郑开禧于嘉庆甲戌年(1814) 中进士, 至道光十六年(1836)卒于上任途中,其仕宦经历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京城时期、广东时期。
(一)京城时期
《漳州府志·人物六·朝国列传·下》对郑开禧早期的官员履历有简单的记载,《马洲郑氏族谱》 也有记载但更详细。《马洲郑氏族谱·卷二·事迹·郑开禧》记载∶“迪卿,蕴席公次子……十三年戊辰,恩科中式第七名, 举人十九, 年甲戌科中式第二百零三名进士,殿试第三甲,第十六名,授内阁中书,现任吏部稽勋司掌印员外郎,兼考功司。”[7]《仁宗睿皇帝实录》记载∶“(嘉庆十九年)五月甲午,引见新科进士……郑开禧、程题雁、荆宇宁、吕玉宁、边鸣珂俱着以内阁中书用。 ”[20]这份文献资料与《漳州府志》的记载相吻合。
郑开禧在京城期间,除公务外,他常与友人饮酒作诗、游览名胜、品赏书画等,并将这些诗歌收进《知守斋诗集》。 在此期间,他两次入都,两次假旋。 因常年于京城为官,与家中妻儿聚少离多。 先前,他曾想携眷属入京, 但因幼子还小, 且龙溪至京城路途遥远,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将此事延后。 《将复入都留别诸亲友》诗句“往来俱冒血,冷宦故应然”后附有“余两次入都,两次假旋,俱以岁暮,今复尔”。本次入都,他携带家眷前往京城, 郑开禧实现了与家人团聚之愿望,“哀乐渐中生,岂似随秦计”之后附有“时拟携眷以行”[21]。
(二)广东时期
郑开禧在京城为官十多年,终获得升迁。道光十一年(1831),郑开禧出任广东储粮道,好友张际亮为其送行,并留下《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
郑开禧于广东期间,政绩突出。 光绪年间的《漳州府志·人物六·朝国列传·下》有如下记载。
适猺民寇粤,大军征讨,军输旁午,临以整暇。事平,又值南海、三水、清远三县,水灾桑园,诸基围俱汍,漂没居民,流离饥殍,请赈不及。 开禧首先捐金,设法收恤全活以数万计,遂力任堤防,永御水患。 粤人德之建祠以祀。 大吏嘉其称职,奏署本省运司。 不数月,积弊尽除,商贾利之,擢山东都转盐运使,之官道卒。 任粤日,漳洋贩四十余人,巡海卒以为盗执之官。 开禧白其冤,尽释之。[1]
据府志记载,郑开禧因平息动乱、治理水灾、整顿市场和解救漳州商贩等事迹, 成为百姓心中的父母官。 尤其是在治理水灾时,郑开禧以身作则,带头捐献,其德行令百姓为之建祠以铭记。
有功亦有过。 据《宣宗成皇帝实录》(第258 卷)记载, 郑开禧因广州知府派捐铺租之事办理不善而受到处罚,“十月甲午谕内阁……前任巡抚朱桂桢、布政使吉恒、升任盐运使伍长华、督粮道郑开禧,于金兰原派捐铺租,未能先事觉察,均着交部察议”[20]。《<清实录>与清档案中的广东少数民族史料汇编》记载∶“道光十五年五月二十五日, 两广总督革职留任卢坤、 广东巡抚祁墴及督粮道郑开禧等官员筹议儋、崖二州防黎善后之事。 ”[22]
现存郑开禧政绩之资料较少,但可确定的是,其政绩得到清廷认可。道光十六年(1836),郑开禧擢为山东都转盐运使,不幸卒于赴任途中。 郑开禧卒后,林则徐为其撰写墓志铭。 漳州市图书馆藏有郑开禧墓志铭残存拓片,内容如下。
赐进士出身诰授中议大夫山东都转盐运使云麓郑府君暨原配夫人江淑人墓志铭
诰授荣禄大夫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赐紫禁城骑马现广东钦差大臣同里愚弟林则徐顿首拜撰[6]
郑开禧、林则徐二人多有往来唱和。 《知守斋诗二集·卷四》收录郑开禧为林则徐所作送别诗《送林少穆方伯之任湖北》,少穆是林则徐的字,林则徐于1830 年出任湖北布政使,与郑开禧写这首诗的时间庚寅年相吻合。且林则徐与郑开禧同在京城为官,林则徐于1850 年去世,晚于郑开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