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选择与时代价值∶从唯物史观分析五四运动的爆发

2019-12-30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历史时代

宋 梅

(青岛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61)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 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1]。五四运动的发生也是如此,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变化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五四运动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单靠少数先进分子的主观意愿和决心就能够发动起来的”[2]。它是历史大趋势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爱国救亡怒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 是人们根据形势作出的抉择。 正如恩格斯所言∶“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 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3]。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4]。当下,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对于引导新时代青年树立有理想、有担当、敢奋斗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顺应历史更替的必然,具有不可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5]。五四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活动,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根据社会存在的条件和趋势所作出的一种必然选择,是历史必然性与主体选择的综合体现。

(一)五四运动是国内社会主要矛盾错综变化的必然结果

1840 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1900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 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经过一系列的改良和变革运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

第一,政治上,中国资产阶级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此时,人们对新建立的民主共和国充满向往和期待,“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文明的前景”[6]。 无数的中国人民深信, 阻碍中国前进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一切有利于中国的政治改革将会推行,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将会指日可待。 当人们对民主共和国充满希望和憧憬之时, 胜利的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 “轰轰烈烈的一场大革命,只是赶走了皇帝,挂起了一块中华民国的招牌”[2]。的确,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实质上,还是在袁世凯的黑暗统治下,除换个名称外,几乎没有任何变动。中国社会性质和经济基础,更没有受到丝毫的撼动。

第二,经济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中国资本主义民族经济出现短暂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利用既得的社会地位,从事私人投资实业的活动。 例如张謇、黄兴、宋教仁等人在纺织、银行、矿业等领域的投资。在此期间,中国工人阶级不断壮大,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饱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本身就具有其他阶级所不具有的革命坚决性, 从而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第三,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得到人们的进一步认识。五四运动前夕,正是新文化运动的涌动期,人们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掀起了追求解放、追求真理的热潮,并在报纸上介绍社会主义思潮,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同时期发表多篇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与此同时,十月革命在俄国爆发,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实践,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希望,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 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前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协约国”的中国,取得战争的胜利。 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却遭受不公平的对待, 依然遭受着帝国主义的瓜分和剥削。“这回欧战完了,我们可曾做梦,说什么人道、和平得到了胜利,以后的世界或者不是强盗世界了,或者有点人的世界的彩色了,谁知道这些名辞,都是强盗政府的假招牌”[7]。 巴黎和会作出的让中国听任日本帝国主义宰割的决定, 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恃强凌弱的凶恶面目。对帝国主义幻想的破灭,不仅使人们更加感受到民族危机的深重, 还使他们认清了资产阶级民主的真面目。

或许有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就不会爆发。但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只是一个外部因素,而中国内部的政治腐败,人们思想逐渐觉醒以及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重要的内部基础, 是不可被人们轻易改变的历史必然性。

二、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人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8]。从主体方面看,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在面临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下进行的反抗和斗争。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仁人志士进行救亡图存的尝试,并进行了改良和革命两条道路的尝试。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地主阶级的顽固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都尝试着改革的道路。 以李鸿章为首的地主阶级, 为实现富国强兵, 发起洋务运动,以求师夷长技以制夷,虽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一定影响,但最终也是走向失败。以慈禧为首的地主阶级顽固派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推行预备立宪和清末新政,最终却是流于形式。 1898 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推行君主立宪制,这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也难逃失败的结果。 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各阶级进行了多次改良运动尝试,最终都是走向失败。 历史已经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可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他们自身的局限性也决定了他们不能救中国。因此,历史的重任只能落到无产阶级的身上。

无产阶级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既是时代的选择,又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选择。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作出正确的历史选择,符合唯物史观的主体选择性。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作为封建主义标志开始解体,机器生产、手工业生产不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社会形态的变革。 正是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所谓的“黄金十年”。 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下, 必然带来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从而为五四运动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阶级基础。 与此同时,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为五四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准备。

(二)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是受到目的的驱使和制约, 人们总是有意识地作出自己的目的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人们作出了无产阶级争取革命领导权的道路选择。“现在中国的革命有两个可能的前途∶一是资产阶级取得领导权,而使中国的革命毁于民族改良主义之手, 其结果开始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旧受帝国主义的支配”。 对于这一种前途, 人们认识到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资本主义的压迫中,所以,这条道路断然是不可行的。 “二是无产阶级取得领导权,而使中国的革命彻底的实行民族、民权的职任,其结果可以开始社会主义的建设”[9], 并逐渐推翻世界上一切的压迫和剥削的政权。 因此,面对两种前途,中国无产阶级只能走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道路, 这就是人们进行历史选择的目的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在合目的的基础上,还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历史过程受内在的一般规律的支配。 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建立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方面,面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各阶级都曾进行过各种尝试,但最终都失败了, 所以历史的重任只能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 另一方面,中国经历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失败,历史选择无产阶级革命。因此,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过程。

(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在社会历史中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选择,最后还是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20 世纪初期, 人民既没有占有物质生产资料的土地,又没有经济、政治上的自由。“中国农民要的是政权,是土地”[9]。争取政权和土地就是人们的根本利益和根本意愿。 也正是在人们根本利益和根本意愿的驱使下,人们群众逐渐联合起来,发起群众运动,救民族于危亡中。 “一场暴风式的群众运动的冲刷,常常可以使大群大群的人们短时间内在思想上发生剧烈而巨大的变动”[2]。 在这场群众风暴中,工人、学生和农民联合起来, 为拯救民族危亡和政权利益而共同抗争,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正是在这条全新的道路上,中国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而这归根结底还是人民的意志和人们的选择的重要体现。

三、坚守五四精神,做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造就, 是人们在比较历史选择的结果。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 还要明晰在运动爆发背后那些时代青年敢担当、有作为的伟大精神,这才是谨记历史的时代意义所在。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作为新时代青年,要顺应社会潮流,担当时代责任,用自己的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因此,在对青年教育中,要注重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和热爱伟大祖国结合起来, 担起时代责任并勇于砥砺奋进, 自觉锤炼品德修为并练就出过硬本领,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二)树立有担当、敢奋斗、有理想的时代精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任务,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毛泽东曾在青年大会中这样讲到,“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 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10]。 而这种奋斗精神不但推动历史和革命的发展, 而且对当下社会的前进带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树立有担当、敢奋斗,有理想的时代精神,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工作中增长才干,立足实践,以青春之名,铸时代荣光,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100 年前,无数的时代青年、进步分子、工人群众为维护中国尊严摇旗呐喊, 因为他们坚信中国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这种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所塑造形成的爱国热忱和文化自信推动了爱国行动。 在今天亦是一样, 我们的时代青年不仅要有担当、敢作为,还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不断前进的同时,更要让我们的文化特色走出去。 同样,广大青年教育者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不仅要主动接受最新教育方法和思想的熏陶, 还应当结合当前社会的时代特点以及学生特征, 选择符合时代、学生特点等方面的教育方针和方法,增强教学内容、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适应时代、担当大任的青年,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利的人才保障。

四、结语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现在, 无产阶级始终发挥着不可缺失的作用。正如习近平强调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此,要认识到群众主体的重要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对于时代青年,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予以这样的嘱托,“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4]。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真正承担起我们身上的责任和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历史时代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新历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