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希拉木伦召汉藏结合式正殿建筑艺术

2020-01-09莫日根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9年11期
关键词:正殿力图寺院

莫日根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田 华 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讲师

希拉木伦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希拉木伦草原上的希拉木伦河畔,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河畔傍寺,故希拉木伦地区又被俗称为“召河”,希拉木伦召亦被称为“召河庙”。清代希拉木伦为商旅从呼和浩特通往外蒙古的必经之地,是大青山后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因此,沿线商旅不断,经贸繁荣,使得希拉木伦召香火旺盛,负有盛名。该寺为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知名寺庙席力图召的一座属庙,历史上与席力图召一同归属土默特地区。但随着现代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席力图召现在归属呼和浩特市,希拉木伦召则划分至包头市。寺院今有部分遗存,中心院落保存有一座汉藏结合式正殿,建筑精美,但因其属庙身份,关于建筑艺术的研究少见于纸上。

1 希拉木伦召的兴建及布局

希拉木伦召的主庙为席力图召。在席力图召发展历史进程中,由于历任席力图呼图克图多次担任掌印札萨克达喇嘛一职,掌管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及其属庙,地区宗教地位极高。各任呼图克图在任期间多次对席力图召进行改建、扩建,使得寺院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还不断增设属庙,扩大寺院势力范围。据载,清代席力图召共有属庙7 座,其中希拉木伦召地位最为特殊。

1.1 历史沿革

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迫使漠北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车臣汗三部数十万人迁入漠南蒙古地区,归顺清朝政府。康熙三十年(1691 年),康熙帝召集喀尔喀三部首领和哲布尊丹巴活佛及漠南蒙古四十九旗王公,以赐宴的形式在多伦诺尔举行了会盟,并按照内蒙古设旗的办法,对喀尔喀各部编设了盟旗,从而最终确立了对外蒙古的统治和管辖。为此,清政府在多伦诺尔敕建汇宗寺,以示纪念。康熙三十五年(1696 年),清军西征噶尔丹,为防边患,清政府命土默特右翼旗都统阿弼达(托博克之孙)派一个苏木(佐)的旗兵在大青山北麓希拉木伦河一带设卡伦(哨所)驻防。

乾隆十六年(1751 年),清政府诏准喀尔喀蒙古斯钦王旗额附舍楞亲王之子仁钦道尔吉为席力图召六世呼图克图,法名阿嘎旺罗布桑达瓦。其从喀尔喀蒙古来漠南时,携带了大量财物、牲畜及侍从。为了安置这些俗徒和牲畜,清政府将希拉木伦河流域广阔草场划拨给六世席力图呼图克图,作为驻牧生息之地。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六世席力图呼图克图被提升为掌印札萨克达喇嘛,成为掌握土默特地区宗教最高权力者。为叩谢皇恩,祝佑圣躬康豫,六世席力图呼图克图动用自己私产,在大青山北自己的牧场希拉木伦河畔兴建了一座寺庙,即希拉木伦召。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寺庙竣工,乾隆帝赐名“普会寺”及满、蒙、汉、藏4 种文字寺额,蒙古语名为“豪特拉内勒古勒克齐苏莫”。遵照归化城将军衙署的指示,其所在的土默特旗给希拉木伦召划明了地界,其东邻四子部落旗,北靠喀尔喀右翼旗,西北与茂明安旗接壤,西与乌拉特三公旗毗邻,南延伸至大青山北麓,总面积达3200km2。寺庙由席力图召管理并委派达喇嘛管理该庙,后成为历代席力图召呼图克图修身养道的避暑胜地,因其寺院建造等级较高,与主庙关系密切,世人亦将其与主庙呼应,称其为“后席力图召”或“北席力图召”。

1.2 寺院布局

希拉木伦召坐北朝南,其原有寺院规模已不详。据记载,解放前希拉木伦召存有正殿、天王殿、5 间玛尼仓、5 间经会仓、膳房、审讯厅、拉布隆、舍利殿(内供六世舍利)等建筑及11 座庙仓。“文革”期间寺庙毁坏严重,殿堂多被拆毁,现存正殿、天王殿、佛爷府、护法殿和玛尼殿等建筑。寺院由东至西分为正殿、活佛府、舍利殿3 座相邻院落,功能独立同时院落间相互串联,每座院落建筑依据中轴线设置,其中位于正殿院落中轴线上的汉藏结合式正殿建造精美,体量较大,“文革”中先被改作戏院,后又作为粮仓,因此得以幸存,其建筑形态为内蒙古自治区现存汉藏结合式殿堂建筑中不多见,尚属孤例。

2 正殿外部设计及装饰

希拉木伦召据说仿照西藏札什伦布寺建造,但从寺院布局、殿堂建筑形式诸多方面比较,二者间存有很大差异,其更多应取藏语“札什伦布”(吉祥妙高山)之意。寺院中现存的汉藏结合式正殿更多表现出对主庙席力图召正殿(大经堂+佛殿)的效仿,尤其是大经堂部分。席力图召大经堂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是四世席力图呼图克图扩建寺院工程中的重要项目,这次扩建使席力图召具有了如同藏地寺院九九八十一间大经堂的经堂规模及式样,建筑表现出更多藏地措钦大殿的营造风格。希拉木伦召虽为属庙身份,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属庙地位。寺庙兴建者自身雄厚的财力加之清政府的政治支持,使得希拉木伦召在初建时就向主庙席力图召看齐,在正殿建筑中表现出大量模仿主庙大经堂的痕迹,并且在经堂部分增大了汉式建筑特征的表现,在设计意图上无不在传达自身的宗教地位及政治态度。希拉木伦地区最初归属于土默特归化城将军衙署管辖,希拉木伦召出现后,该地区权力和机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希拉木伦召接管希拉木伦地区的行政管理权,担负起维持地方治安的责任,成内区域性政教合一性质的寺庙。

2.1 形制特征

希拉木伦召正殿位于天王殿之后,正殿为一经堂与一佛殿串联,合为整体,与土默特地区早期寺庙汉藏结合式正殿的经堂与佛殿关系一致,但在经堂后的佛殿部分表现出藏式平顶建筑特征,与土默特地区同类型建筑中汉式佛殿风格截然不同。正殿坐北朝南,坐落在长约38.00m、宽22.00m、高约0.75m的台基上。经堂前有较为宽大的月台,台基四面皆设石阶(见图1 和图2)。建筑平面中经堂与佛殿面阔尺寸一致,整体呈纵长方形(见图3),打破了之前在蒙古土默特地区流行的“凸”字形“经堂+佛殿”布局,其室外礼拜廊道也由只环绕佛殿部分进而扩展至环绕正殿整座建筑,这种平面形制的改变使建筑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围绕整个建筑的30 根廊柱,其上覆汉式青瓦屋顶,并在东、西、北三面用砖砌成花墙,形成区域性清晰的外礼拜道。外凸式二层门廊,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层设平座,其形式与席力图召大经堂门廊有别,更趋近于乌素图召法禧寺正殿门廊形式。正殿外部檐柱造型独特(见图4),柱身皆为汉式红漆圆柱,但在柱头部分采用了藏式柱头形式,体现出汉藏结合的特点,柱头及托木装饰华丽。门廊四柱粗于礼拜道柱,且有石质联珠莲瓣柱础,其余廊柱皆为石质素柱础。经堂入口处理上完全仿效主庙大经堂,只在个别之处有所差异。明间及紧邻次间同样设3 座双扇朱漆藏式板门,每座门两侧应原设一对抱鼓石,今已不全。门框上方未有门簪装饰出现,而在主庙大经堂每座板门上方皆装饰有宝相花门簪,由此亦可见二者等级差别。现藏式板门通体绘有繁缛花饰,与附近的百灵庙正殿大门装饰接近,但据召中喇嘛而言,这些纹饰皆为后世修缮效仿藏地寺庙殿堂大门装饰所绘,早期只是单纯的红漆板门,上面饰有兽首门环及铜质如意头云子而已。

2.2 墙体装饰

图1 20 世纪希拉木伦召正殿旧影

图2 希拉木伦召正殿目前影像

图3 希拉木伦召正殿一层平面

图4 希拉木伦召正殿门廊柱头

图5 希拉木伦召正殿南向墙体装饰单元

正殿墙体采用夯土砌筑,青砖贴面,装饰原则依然是南向最重,东、西向次之,北向最弱。南向门廊两侧,边玛檐墙下各装饰有一方形装饰单元,四周岔角饰有花草、草龙砖雕纹样,中心桃形区域内装饰有梵文十相自在纹、日月等纹饰砖雕(见图5)。经堂与佛殿东、西山墙面为一整体平面,山墙二层、三层窗皆为狭长窄窗,窗檐为两层方椽叠涩出挑,顶覆青瓦,并通过青瓦檐带将所有窗檐进行串联,形成水平方向装饰带线,丰富墙面的同时视觉上扩张了建筑的横向体量。在经堂与佛殿边玛檐墙的处理手法上,经堂南向与佛殿边玛墙皆采用传统藏族地区传统做法,长方形单元内填充赭红色的边玛草,中心饰素面铜镜加以点缀。经堂东、西山墙的边玛墙则采用“以砖代草”手法,在砖面上涂赭红色象征边玛草材料,每侧水平分为7 块矩形单元,每个单元内装饰有灰塑汉俗吉祥纹样,其中表现多为植物纹,与主庙席力图召正殿边玛墙相比,活波有余,等级稍逊。

2.3 屋顶关系

由于正殿与主庙席力图召正殿建筑形态在经堂与佛殿连接关系及采用建筑形式方面存有差异,因此反映出了不同的屋顶效果。希拉木伦召正殿经堂屋顶部分与席力图召大经堂屋顶形式非常接近,而佛殿由于采用了藏式碉楼建筑形式,屋顶为平顶式,因此不同于席力图召大经堂后佛殿的歇山顶。经堂与佛殿紧密连接,二者间无有充足的空间间隔,不同形式的屋顶相交,导致三层屋顶的歇山顶与佛殿藏式平顶碰撞穿插,形成了区别于席力图召正殿屋顶的另类效果。

3 正殿内部空间及装饰

希拉木伦召正殿内部空间前为经堂,后置佛殿。经堂平面近方形,佛殿为横长方形,与主庙席力图召的经堂、佛殿平面相比,可看出从康熙至乾隆时期,土默特地区汉藏结合式殿堂在平面布局上的一些变化特征,正殿平面由经堂、佛殿皆为方形逐渐演变为经堂为方,佛殿为横长方形。

3.1 经堂

正殿经堂地面铺有不规则木地板,每板宽约0.2m,长者约1.6m,短者0.6m。内部空间仍采用“都刚法式”做法,呈“回”字形布局。殿内金柱纵横四排,形成4×4柱网关系,约25 间,同时以南向第二排横柱开始,向北推移至第4 排横柱,从中形成4×3 柱网关系的垂拔空间,并且将居中的两柱减去,减柱手法在土默特地区的汉藏结合式经堂中使用颇广。经堂柱为红漆圆柱,无纹饰,最初应裹以蟠龙柱毯。另在第4 排柱与佛殿间增设一排细柱,应为承托梁枋之上屋顶的质量所设,据召内喇嘛言,此柱一直存在,非后世人添加,这种细柱的添加在大召正殿内也曾出现,不同之处在于大召的细柱添加是与粗柱紧贴在一起,不为人注意。经堂靠后正中摆放活佛座椅,两侧为达喇嘛、喇嘛座位。通往二层楼梯设于一层入口东向,二层有围绕垂拔空间的栏杆,简单粗壮,环绕走廊一匝,与席力图召大经堂二层栏杆相近。二层为藏经阁,用于存放经卷、法器,局部升起的三层殿堂内供奉诸佛。

经堂一层顶部以方木间隔排列,未见平棋吊顶,二层顶部吊平棋顶,单元内绘菩萨、护法诸像。中心设小型斗八藻井,藻井中心绘制五色曼陀罗,体现蒙古“五色四藩”思想。经堂二层墙面四面开窗,非常见之单一南向开窗。二层开窗位置在入清后变化明显,从早期的只南向开窗,逐渐变为三面开窗、四面开窗,窗户数量的增加及开窗面积的增大,导致经堂中采光效果好于早期。一层室内墙面下部贴砖,与外墙下肩平齐,上部镶挂高僧大德、菩萨护法、祖师之图像,此墙体做法与席力图召大经堂非常相近,墙面原有壁画,后皆被铲除。经堂一层东、西两壁设有明窗,其形式并非藏式窗形,窗形虽然细长,皆汉式窗棂,无有藏式窗檐,据说窗棂以前裱糊厚纸,窗内有木制窗板,采光时开启,不用时关闭。佛殿内由于经堂与佛殿交接处并未按土默特地区之前已形成定式的佛殿南侧开高窗做法设计,因此在佛殿东、西两壁每侧上方开2 处长方形小窗,以满足室内采光需求。

3.2 佛殿

佛殿进深尺寸较小,顶部皆为平棋顶,未有藻井,平棋单元内绘菩萨诸像。地面铺0.3m×0.3m 青砖,错缝铺设。殿内北壁供五尊佛,塑像置于约0.6m 砖砌高台上。中间为三世佛,东侧为文殊菩萨,西侧为龙树菩萨,但皆为现代重塑,1966—1976 年佛殿曾被改为戏台,塑像皆毁,据说原有塑像体量高大,头部近乎触及顶棚,这种狭长空间内设置高大佛像,从心理上更增强了宗教的威严气息。佛殿北壁遗存有壁画,据说是清代旧物,但因塑像遮挡,不可见全貌。召中喇嘛言绘有十八罗汉,但据相似殿堂壁画尊像设置经验,罗汉形象多绘于东、西两壁,如席力图召古佛殿佛殿东、西二壁绘十八罗汉,或大召正殿佛殿东、西二壁绘十六罗汉,南壁东、西两侧绘哈香尊者、达摩多罗尊者,因此推断北壁所绘内容不应为十八罗汉。伟力在其撰文中曾指出大召正殿佛殿北壁绘有五佛图,但因塑像遮挡,多不得见,其内容因此无法判定。近观希拉木伦召正殿佛殿北壁壁画片段,隐约窥见似有洞中修行者,画面疑为后人粗劣修补,当年塑像被毁,身后壁画暴露于世,以召内壁画残存情况分析,其遗存状况不容乐观。

佛殿与经堂一墙之隔,当年此处改为戏台,因此在佛殿隔扇门两侧墙体上凿出较大洞口,作为戏台的上场门、下场门之用,今洞口仍留,用物遮挡。佛殿东、西二壁前置经架,西置《甘珠尔经》、东置《丹珠尔经》。殿内圆柱皆红底彩绘龙纹,沥粉贴金,每柱自上而下绘2 条盘龙,柱底绘海水江崖。殿内正中2 根圆柱,其上塑有盘龙,与大召正殿、席力图召古佛殿的盘龙柱相似,但其材料不同于前二者。前二者据说为黄泥、纸精、料浆混合捏塑而成,而希拉木伦召佛殿龙柱为木雕而成,动乱中被毁,现龙柱为后世铜皮拼合焊制而成。这种盘龙柱的出现体现出该寺政教合一的特征及身份等级,目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现存寺庙殿堂中未再见此现象。主庙席力图召大经堂后佛殿毁于火灾,依据席力图召从明末至清初的寺院权势,推断佛殿中最初亦应该有盘龙柱出现。

经堂、佛殿内梁架彩画为清代土默特地区寺院中常见旋子彩画形式,枋心或绘蓝底金色双龙,或绘黑底绿色蒙古卷草纹,或绘红底金色梵文,藻头中心绘出花心(旋眼),旋花基本单位为“一整二破”,与现存包头召正殿内彩画非常接近。

4 结语

希拉木伦召虽为属庙身份,但由于其为六世席力图呼图克图亲建而成,与主庙席力图召的关系非常紧密,从其正殿建筑效仿主庙大经堂式样及建筑装饰反映出的高等级特征,可以看出其地位的特殊性。其正殿的建造体量虽小于主庙正殿,但建筑装饰方面精巧细致、复杂繁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装饰审美意趣。作为区域政教合一的一座寺院,其寺院权力在清代土默特地区远超诸寺。但在岁月的长河中,这座寺院也逐渐衰败,人们逐渐忘却了其辉煌的历史。历史上希拉木伦召曾多次修缮。2009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再次投资修缮寺庙,使其真正成为希拉木伦草原上的一处胜景。

猜你喜欢

正殿力图寺院
乔·拜登力图在外交政策讲话中向世界表明美国回来了
Fantasy and reality
写在受降日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日本新天皇即位将“恩赦”55万犯人
中职建筑力学中弯矩剪力图的简单画法
宽恕
弯曲内力图教学方法探讨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