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思考

2020-01-09贾晓强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贾晓强,赵 萌,闻 竞,2

(1.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新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新的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形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而且带动着思维方式的转变,对经济社会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但在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出现了迷茫和混乱,甚至有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从客观上讲,互联网时代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网络社会的开放性、虚拟性、娱乐性,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普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方式和宣传渠道,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新的机遇。作为一种主观意识,互联网思维正在以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互联网特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困境

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民人数的增加,正在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网络社会中呈现的交互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征,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网络舆论的开放性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权威性

互联网技术为民众个体提供了张扬个性、挑战权威的开放空间,各种思想在网络平台中的自由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增强了西方文化扩张的隐蔽性。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信息科技革命的领跑者,在互联网技术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国际竞争中,时常利用自身在网络媒体应用方面的技术优势,采取各种隐秘的手段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的思想文化,以“人权”“民主”“自由”等旗帜推行“网络文化帝国主义”[1],掌控和操纵新媒体的话语权。网络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为西方的和平演变提供了新的渠道和空间,增加了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风险,为西方价值观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其可以悄无声息地用“普世价值”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西方文明”改造传统的语言文化体系和表达方式。在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西方势力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网络阵地中的薄弱环节,煽动社会矛盾、种族主义和宗教仇恨,丑化或否定马克思主义,宣扬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思想,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诸多问题。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加速了意识形态的去中心化。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讲,互联网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多的生产要素参与到社会生产中,形成了诸多“隐蔽的社会劳动关系”,其中,用户无酬劳动与平台资本家无偿占有数据资源之间产生了“数字劳动剥削”[2],构建起了形式多样的不平等的经济结构形态。互联网经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逐渐形成了功利意识、竞争意识、利己意识等价值理念,对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奉献意识、服务意识产生冲击。从思想传播的权威性上来讲,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往往以政治权力为主导,构造了自上而下的灌输说教式的传播形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网络社会降低了信息传播和言论表达的门槛,为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捷渠道,促使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为人民群众选择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机会,打破了马克思主义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如何掌握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心工作。

(二)网络解读的庸俗化侵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网络社会扩充了信息的容量,却也降低了信息的质量,网络社会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解读,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教条化倾向。由于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的惯性,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说教式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不仅没有被根除,反而呈现出加重的趋势。这种教条化的倾向,不仅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而且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引起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抵触情绪。为了迎合网民碎片化阅读的模式,教条式的网络解读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进行简单化处理,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使得在网络宣传教育中出现“同质化现象”[3],造成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化理解,难以起到思想引领和学习教育的作用。

2.娱乐化倾向。一些媒体平台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利用网民的猎奇心理,使用庸俗化的言语来吸引网民的注意力,严重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得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解和基本认知存在偏差。在网络娱乐化的推动下,甚至出现了抹黑英雄的歪风和浊流,一些“英雄事迹”被网络肆意炒作,人民英雄遭到各种抹黑和诋毁言论,例如:有人声称雷锋是虚拟的人物,有人质疑“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常识。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革命历史的背叛,对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的否定,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的公然蔑视。

3.功利化倾向。网络社会突破了现实社会的规范限制和道德约束,忽视了社会责任和公共价值,导致个人主义恣意妄为。在免费体验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推动下,市场经济的物质交换原则日益成为了普通民众的价值选择,并将获取利益的多少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种庸俗浅薄的功利化价值观念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并不忌讳谈论功利,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是更高的利益追求,关键在于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制约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削弱了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控制力,而普通网民由于知识水平、个人价值、利益诉求等方面的限制难以对网络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度,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从信息媒介上讲,政府部门所掌握的报纸、书籍、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等传统信息宣传形式,可以集中所有的信息媒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媒介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环境更加开放,而且可以不以实体的形式展现出来,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权威并不必然继续保持网络权威,党和政府很难控制住所有的信息传播媒介,更难以时刻监控网络平台上每个用户的每一条言论。

从信息内容上讲,在传统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可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舆论信息的筛选,自动屏蔽反马克思主义言论,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顺利进行。而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匿名性增加了网络监管的难度。当前的网络审查制度更多地倾向于事后管控,发表言论几乎不受限制,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传播,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公信力。

从传播速度上讲,政府在传统信息传播中占据绝对性的统治地位,可以通过对社会舆论的多层控制,调整信息传播的速度,规范信息传播的渠道,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而网络自媒体的出现,不仅拓宽了信息传播的窗口,而且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递。网络言论的扩散性使党政部门难以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把握,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舆论环境上讲,传统的舆论信息更多地倾向于宣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对民众的行为方式做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约束,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在网络环境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性规范,商业利润的驱使、公民的非理性使得不良信息讯速传播,挤占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空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成效受到严重挑战。

二、互联网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互联网思维是网络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互联网治理的重要思维方式。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依据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诉求,需要基于“互联网的特性”[4],汲取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内容,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极致思维: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达方式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能离开网络化的传播环境,更无法回避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形式。在互联网领域中,极致思维注重产品的精细化,通过每一个细节提升服务的质量来增强用户体验,使产品和服务超过用户预期,来实现“效用最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需要形成极致的表达方式,让科学理论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使人民群众能够更轻松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注重表达内容的精细化。互联网时代,文本解读的碎片化扩充了信息传播的广度,文本解读的系统化挖掘了信息的深度。这需要改变传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宣传手段,增加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双向沟通,提升宣传教育的实际效能。新媒体的有效整合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马克思主义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困境,实现了信息传播碎片化和系统化的融合。新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精细化表达,不仅适应了网络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而且有助于改变“惑而不知、知而不信的状况”[5]。

注意表达主体的针对性。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层级性,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统治地位,传播者与接受者形成了双向互动的信息主体,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之上实现信息交流。互联网的发展,将有着同一价值理念、生活方式或文化特征的原子化个体,通过网络表达和民意诉求,聚合成同一利益共同体,而且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却存在千丝万缕的差异。融媒体的发展,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有效整合,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文化交流等不同领域实现跨界融合,而且可以针对多元化的网络主体,采用更加亲民化的传播方式和个性化的表达发式,不断提升信息传播的实际效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用户思维:关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利益主体

用户思维坚持“以用户为导向”的原则,关心用户诉求,重视用户参与,通过增加产品与用户之间的粘性,形成忠诚的用户群体。坚持用户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加贴近民众生活,焕发新的活力。

一方面,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性。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防范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作风,针对广大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政治素质以及思维观念之间的差异,采取针对性和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要学习商业化运营的模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和网络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时间、空间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使广大群众随时随地可以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来。要主动适应网络社会的舆论表达的多元化现状,在网络信息的交互、讨论、反馈中,在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争论中,让人民群众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选择。

另一方面,要实现人民群众理论学习与现实需要的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就是现实问题的解决程度。”[6]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代表人民利益的科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而互联网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窗口。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及时甄别有效的数据信息,在海量的网络舆论中发掘民众所迫切关注的公共问题,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民众诉求,接近民众生活,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模式,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案例材料。最为关键的是用以解决问题的成效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理论的有益之处,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平台思维: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

平台思维是一种开放、共享、共赢的思维,注重运用网络平台“连接一切”的独特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生态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需要整合现有的宣传教育资源,搭建起受众广泛、交叉互动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平台,拓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回应能力。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与进步,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寻找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对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准确掌握当前网络舆论的发展动态,准确预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及时弥补在宣传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网民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议题进行统计,准确把握网民的关注点,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潜在受众,结合时代主题,开展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增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效性。

重视新媒体应用,构建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渠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成为了网民阅读新闻、传递信息、发表观点的重要渠道。针对新媒体的特点,需要进行差异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微博的动态沟通和开放性等特征,加强信息的散射状传播,开展普及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的私密性等特征,实现信息的点对点式互动,进行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而形成“双微互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媒介。同时,坚持“传媒便捷化”[7],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媒体平台的传统优势,持续开展理论讲座、政策咨询和宣传展览等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体系。

(四)迭代思维: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

迭代思维在互联网思维中主要是指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产品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这就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适合新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改进马克思主义教育队伍,形成科学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体系。当前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队伍主要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组成,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跑者,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培训,运用新媒体做好微培训,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队伍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专业化水平。同时,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队伍要利用自身专长,注重分工合作,构筑不同领域的网络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要关注网络舆论的动态,针对网络中的反马克思主义言论和思想,主动进行批评和反驳;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注重在人民群众中举行马克思主义的日常宣传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读物,构建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理论大众性越高,理论大众化的进程也就越顺利”[8]。要着眼于解答群众在思想认识上的困惑,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编著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通俗读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贴近实际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让群众读得明白、理解得透彻。要在符合政治宣传规范之下,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概念、观点、事件等进行适度包装,充分利用网络语言与人民群众擅用的词汇,注重不同场合的语言文风,灵活进行话语转换,使马克思主义通俗但不庸俗、深刻但不费解。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中,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可视化,在视觉和听觉上吸引群众,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可读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

三、余论:互联网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与展望

互联网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有来自网络社会信息扩散和思想传播所带来的外在压力,也有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时代相结合、展现自身生命力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了方向。在互联网时代,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切实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面对网络空间中各种社会思潮的争论、交锋和挑战,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不断输出高质量的内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民群众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现实问题,以及预测未来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网络社会中充斥着各种“迎合”民众心理的思想观点,历史虚无主义可能会迎合某种猎奇心理,鼓吹西方自由主义可能符合某种叛逆心理的特质,但“迎合”不等于“符合”。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和民生问题,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参与其中,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正如马克思的墓碑上所言:“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仅可以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可以帮助人民群众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难题,正确应对各方面的挑战。“人想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就要在实践中把握世界。”[9]在利用互联网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密切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现实需要。在人们称赞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所代表的互联网经济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互联网泡沫所带来的诸多威胁。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虽然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并不存在互联网空间,但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工具,促进了各种思想的汇聚交融;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推动着理论的创新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绽放出巨大的生机活力。要具有批判精神,敢于自我否认,借鉴和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