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让习作教学回到原点

2020-01-09冉茂娟

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儿日记支架

文∣冉茂娟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素材选取”是写作的起点,要获得大量形象、生动、具体的素材,必须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次提到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部编版教科书也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在习作教学中,很多教师把精力放在了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传授模式化的写作技法上,追求“短平快”的导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系统培养。学生头脑中存有的感性表象匮乏,因此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生编硬造出大量空洞笼统、千人一面的习作。这种背离写作规律的教学,导致了习作教学的“少慢差费”。因此,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习作教学的原点,也是有效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前提。

一、课外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要培养观察能力,首先应关注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行为学习理论认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和积累,才能最终建立起一种自动化和定型的条件反射系统。部编版教科书虽然非常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建构了观察能力训练体系,但毕竟不是专门培养观察能力的教本,相邻训练点间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在课外按指定的主题进行观察,写好“观察日记”,能很好地将观察训练的间隔时间利用和连接起来,使观察训练持续不断,最终帮助学生养成勤观察、会观察的良好习惯。

1.任务明确主题适宜,为写观察日记增趣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在布置日记写作任务时,往往会说:“写什么都可以,只要是你觉得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这看似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民主,殊不知更多的选择可能会带来信息的超载,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因此,每一天或每一个阶段,教师都应给学生明确的观察任务,确定观察的主题。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关于学生家庭生活的,如妈妈的唠叨、爸爸的拿手好菜;可以是关于班级的,如同桌文具盒上的图案、老师的装束等;可以是关于学校的,如运动会、迎新晚会、春游、秋游;也可以是社会热点,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新冠肺炎等。细而微且充满生活气息的观察主题能很好地刺激学生观察的欲望,促使学生“观察”这一行为重复的概率增加,为长期的观察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2.问题引路行为塑造,为写观察日记导向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如若老师只是把主题抛给学生而不加以引导,学生虽能做到每天观察,但观察得不够深入、不得要领、不见成效。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通过提问的方式将学生的观察向细微处引领。如“观察家人吃饭的样子”这一观察任务,教师可提出“餐桌上,他(她)吃了些什么?吃东西时的动作、神态、表情、语言是怎样的?周围的人有什么反应?桌子上、餐盘里有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形成观察的阶梯,有效地帮助学生拓宽观察角度,获得更多细节特征。

3.降低要求正向评价,为写观察日记助力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正向强化的激励作用已得到广大教育者的认同。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很多,也很高:书写要工整漂亮,语句要通顺流畅,结构要合理完整,内容要生动具体,情感要丰富充沛等。有些学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得到的依然是否定和批评,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将“写观察日记”和“不愉快”的经历联系起来,产生反感甚至恐惧的情绪。教师应把“以真为上”作为观察日记的主要评判标准,只要学生真正观察,能保持对真实细节的体察与捕捉,就能得到肯定和表扬,不论字数,不看结构。这样的标准是学生都能达成的,在得到老师的认可以后,他们的内心必将是愉悦而兴奋的。这种良好的心理体验为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养成观察习惯注入了前行的力量,促进了观察习惯的养成。

二、课内上好观察指导课——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埃德加·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但不能止于直接经验,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方法。”因此,要培养观察能力,还应在“写观察日记”积累起来的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将观察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不仅乐于观察,还善于观察。

1.设计“有意思”的学科活动

方法是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不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堂上一味地、抽象地讲方法。正确的做法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蕴含丰富而显性的观察素材的学科活动,让学生在各种观摩、操作和切身体验中,调动感官,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体验,在激活、勾连以往的知识经验的同时,提升、超越已有的经验,产生新的经验,为后续支架的搭建、方法的理性提取做好感性储备。

例如,在部编版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习作八“我的心儿怦怦跳”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一个“吹气球”的游戏活动:上课伊始,老师拿出气球和打气筒,然后一边手持气球充气,一边随机在学生身旁停留。随着老师不停走动,气球越来越大,随时都有爆破的危险。这一活动紧张刺激,非常好地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心儿怦怦跳”的真实情境。在愉悦的、无压力的状态下,全体学生的身体、心理都有了真实而强烈的反应,为学生体悟“心儿怦怦跳”的习作命题提供了真实鲜活的场景。同时,还可通过图片、视频的情境再现,让学生很容易地观察到同学们和自己在害怕、紧张时身体外在的表现。把观察置于真实的、具体的活动情境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取隐含于活动之中的知识和工具,是一种个性化、深层次的学习,这样,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发展。

2.搭建“有意义”的观察支架

所谓支架,就是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的一种概念框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适当地给予帮助和支持,直到学生完全独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支架“架”在什么地方?还是以部编版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习作八为例。先来看习作要求:“写一件令你心儿怦怦跳的事情,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写完后先修改,再誊写清楚。”对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而言,“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大多能做到,但要把“当时的感受”写出来就不容易了。细致观察和捕捉自己“当时的感受”是这个难点的上位问题,所以支架应架在“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和体悟自己内心的感受”上。由此可见,在写作教学中,应将支架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盲点处。

(2)搭建怎样的支架?有效的学习支架应是可操作性的、可迁移的、可再生的,能够提供思维的路径、拓宽观察的角度。搭建拾级而上的阶梯,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在“我的心儿怦怦跳”习作课的教学中,教师就搭建了“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和体悟自己内心的感受”的观察支架:①观察自己和他人身体本能的反应;②捕捉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和想做的事。在支架的帮助下,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气球越来越大,越来越亮,离我越来越近,我紧紧地闭上眼睛,气儿都出不顺了,手心不知什么时候变得湿漉漉的,腿也变得重起来。我在心里默念:‘老师快住手!老师别往我这儿走啊!你不是最喜欢××的吗?去她那儿啊……’”像这样在观察支架的引领下真实而鲜活的表达比比皆是。

(3)如何运用支架?“运用”是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条件。有效的观察支架搭建好以后还需要设计相关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加以运用,以达到内化、固化支架的目的。任务情境可以是上课伊始时学科活动的深化,以回顾或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支架再次观察,以获取更多细节;也可以重新开展一个活动,或创设另外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陌生的领域中运用支架。如“我的心儿怦怦跳”一课就可以在学生初步掌握支架后,对他们提出以下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除了害怕、紧张,在什么情况下你们还会心儿怦怦跳呢?运用刚才老师教的观察方法,去捕捉你们激动、兴奋、愤怒时身体的变化和心里的想法,再跟大家交流。”迁移情境,连接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利用支架再次进行写作实践,实现观察能力的提升与飞跃。

3.多次写作形成落差——让学生涌动观察的热情

习作指导课一定要包含学生的习作实践,教师可首先聚焦本次习作的关键点,如“我的心儿怦怦跳”习作课上,将训练的关键点确定为“写出当时的感受”。然后以关键点为基点设计多次写作实践,一般步骤为:①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学生原生态写作,外化学生的原有水平;②借助情境提供观察支架,学生利用支架进行写作;③延伸或变换情境,学生再次利用支架进行写作。小而精的写作实践,训练目标明确,学生易完成,且前后习作成果形成的明显差距,会让学生感受到观察方法的有效,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方法、用方法进行观察的热情,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总之,观察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大量的、有趣的、有序的、有法的观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应将课内习得观察方法与课外观察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观察意识、观察习惯、观察能力进行长期的、系统的训练,打开学生的“天眼”,让学生能够通过深入的观察掌握事物的特点,捕捉生动真实的形象,看出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培养出“荷尖驻足”的敏感,拥有从平凡生活中获取习作素材的能力,让写好习作有如探囊取物。

猜你喜欢

心儿日记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我的心儿怦怦跳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心儿怦怦跳
我的心儿怦怦跳
右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植入后显示后降支近段肌桥1例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