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刺激到强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个案工作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2020-01-09杨文苑

科教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个案学习者

杨文苑

(嘉应学院 广东·梅州 514015)

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迅速,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服务产业链的需求扩大,高校在创建一批具有高素质技能,并认清社会服务新业态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结合社会发展新需求,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假设和基本技巧应用在个案工作课堂教学中,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务,循序渐进,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需求敏感和对制度政策有敏锐洞察力的人才。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主要存在的四大流派之一,主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刺激的加入能够对学习者的行为起到关键联结作用,该观点综合了20世纪初华生、桑代克、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以及在20世纪70年,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1]该理论的提出对于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方法、学生学习行为强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理论的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华生认为只要能够摸清刺激与行为的规律,就可以使一个人的行为在学习中得到增加、消除和更改,这就是他提出的刺激—反应理论,在一定条件的控制下,通过刺激能够预测反应,通过反应推断刺激,达到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2]

桑代克提出了几个理论要点:一是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试误”过程,一个人要想做出正确的反应和行为,必然会经过多次的试验和行动,最终找到一套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二是是否能够通过刺激获得满意的效果(效果律),是否有充足的准备状态(准备律)和足够的练习次数(练习律)三者构成了学习的三大定律。[3]

斯金纳在工具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里提出不同的强化方式会对个体行为带来不同的效果,强化物的安排(包括强化物类型和强化物施加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4]

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又称为模仿学习的概念,认为它是社会学习的基础,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榜样的重要性,学习者对自己观察到的榜样行为会进行模仿和编码,形成标准用来评估和修正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将自我规范的行为提取出来处理问题,进一步加强了他的行为,构成自我强化的心理效应。[5]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是一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专业,在课堂学习中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价值观、道德伦理的学习,也要注重社会服务技能的培养,包括与各类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技巧,发现社会问题的洞察力,倡导社会政策的敏感性。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社会工作实务课堂时,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刺激—反应机会,营造全员参与和相互学习的环境。笔者以个案社会工作课程为例,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传统的“讲与听”的课堂教学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变成剧场供学生表演、观察、分享和学习,注重理论掌握和实务技能培养。

2.1 构建良好“准备律”,布置合适的“家庭作业”

准备律是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个体的学习效果会根据他的准备状态的不同而不同。[6]因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必须要在课前预习,做好课前准备。其中,家庭作业的布置是一个让学生强制性学习的方式,此外,增加学习准备的刺激,如在课前十分钟用来提问,检测学生的准备情况,并施于代币记录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个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内容之前,将全班同学分成7个小组,5~6人一组,告知该章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收集有关基本原则的案例,最好是发生在身边的实际情况,关注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并记录学习期望和疑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理解错误,被动分享和案例重复的情况,教师指出改进之处,并对学生的案例进行专业分析,结合经验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案。该阶段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习动机。

2.2 采用多种示范法,使用果敢训练

班杜拉认为示范法是以某人或某团体的行为作为一种刺激(示范),使观察者发展出近似的想法、态度和行为。[1]据了解,参与模仿法让当事人观摩示范人群某种行为,还让他在指导下逐步参与此种活动,有效率高达80%~92%。因此,尝试构建活跃轻松,充满思想碰撞的氛围尤为重要。参与示范法的使用包括两个步骤,在个案工作课程“个案工作者”这一章的学习中,首先让两名学生上台充当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角色(起到榜样的作用),例如:社会工作者在对话中说道“我不知道当事人是否信任我?”此类语句的时候,让另一名学生分享作为受助者的感受,引导班上学生思考社会工作者此时面临的困难,教师对“社会工作者”的回答和反应提出对策和建议。其次是在组建的小组中,观察第一部分的示范,在小组内进行其他困境(固着于扮演专业角色、刻意扮演朋友角色、不清楚自己的角色、不知选用什么技术等)的演示和分享,达到行为巩固的作用。教师此时充当协助者和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充分将课堂交给学生。

2.3 关注学生个体特殊性,强化学习行为

斯金纳认为,学习行为是受行为结果的影响,形成一种联合关系,也就是在行为后会有一种强化性后果。大学课堂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但如果没有强化的机会,则很难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选择“听讲”的方式摄取知识。对于强化物的安排,选择次级强化物对大学生进行刺激,关注学生被尊重、被赞美、被需要和自我价值满足的需求。在“个案工作的技巧”内容学习中,涉及到较多个案工作会谈技巧,包括支持性技巧、引领性技巧和影响性技巧,内容太多容易造成记忆混乱和学习枯燥。在课堂上,要对积极上台表演的学生给予及时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并记录好每一次主动发言的学生,将课堂表现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指定“课程助教” 负责加分,起到立即的正强化作用。教师可以在学期中期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此外,为使班级“内向”学生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方式,尽量使用基础性、诊断性的提问,增加与他们的眼神接触,树立其自信心。

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对个案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分析,结合理论讲解和参与互动,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对专业技巧的获得,[7]笔者在两年本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反馈。据笔者的教学质量反馈看出,超过8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能够更为形象深入地认识和掌握知识,“原来社工的课堂可以如此有趣,对比单纯满堂灌的教学,参与互动的教学让我学习到了更多的咨询技巧。”该效果的获得并非偶然,一方面笔者在每次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对每一节课中的不足进行梳理,将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更进一步的分析;另一方面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价值观与教育教学理念相一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内容上大部分带有教育色彩,强调教导当事人学会自我管理的技能,并期待他们能够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教育并非让学生在某个时间点学习到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技巧和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因此,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实务方面采用参与互动示范的方式,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养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运用其他的学习环境中。

2019年10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教育支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提高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适应新业态、新模式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主动适应社会服务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8]社会工作专业又一次“被点名”。新时期的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必须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深化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创建活跃合作的课堂氛围。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个案学习者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民事法律行为类型化的创新与完善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