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的现实瓶颈与“革命”路径

2020-01-09赵同彬尹延春

科教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革命改革课堂教学

杨 坤 赵同彬 谭 涛 房 凯 尹延春 邱 月

(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 山东·青岛 266590)

1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时代在不断的变化,新生科技逐渐渗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课堂教学方式也逐渐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远程函授教学、在线视频授课、邮件博客问答、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越来越多,但是作为最原始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仍旧是教学的主体,依旧在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1.1 课堂教学过程中心灵交互的情感交流不可替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面对面的知识讲解,其中,绘声绘色的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的感染力,这一教学之间的互动环节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直接的一个默契交流。同时,学生和老师直接在知识的交流中可以产生思想的碰撞,老师发现学生错误时可以及时进行纠正,避免形成错误习惯干扰新知识的学习接收,学生碰到问题时可以与老师进行及时的正面沟通,在疑惑被解的同时,也可能会由于老师的博学多识而对某一门课或某一特定领域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的这种监控调节作用是保证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也会产生学习上的交流,对疑难问题的探讨,这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提高学习效能,也是学生之间竞争的一种学习氛围。青年人思维活跃,比学赶超,不甘服输,收放有度、生动热烈的课堂气氛会很大程度上刺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及互动性,这也是互联网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1.2 课堂教学对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潜移默化效应不可替代

为学生解答疑惑,教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是作为一名老师的工作职责,所以,教学活动中,老师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道育人,要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递给学生,以其自身的品格魅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精神信仰。而课堂教学中点点滴滴地逐渐渗透,会对学生在无形中进行正能量的主流引导。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老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以及某种价值观都是一种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在老师的熏陶下会逐渐的将这些习惯性的观念积聚到自己的思想中,通过知识的积累,以及观念的形成,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自己特有的个性,以及在意识形态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品质。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获得了对新的事物的认知,最后通过自己的特殊经历和体验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这也是学生心理趋于成熟、三观逐渐树立的具体表现。

1.3 课堂教学的社会性不可替代

社会性是人进行集体活动的本质属性,是人们之间通过交流所产生的一种属性,因为每个人虽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生活在社会化人群中,就无法规避的会产生与别人交往的心理需求,这个过程不仅需要语言,更需要用感情来维系个体之间的交际关系。换言之,个人不能孤立于社会群体之外而生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工具也出现了新的功能,为了方便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像手机、学习机等一系列的电子产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人们以往的面对面交流已经逐渐的被互联网代替,之前简单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起来,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产生的人人际关系逐渐代替了现实中的关系网,人们的交往方式少了直接的互动,间接的交往目前成为了主流,所以,整个教学活动失去了传统教师学生之间的直接面对交流,学生群体意识、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渐趋淡薄,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面对面对话并且传递感情的过程。课堂教学氛围应该使教师、学生之间彼此更加了解,并进而提升相互之间的感情、信任以及沟通。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经意间组织的问答、讨论等形式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有融入群体的感觉,进而心情舒畅的学习生活。这种“社会性”是人机对话所不能替代的。

2 课堂教学的现实瓶颈

传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但时至今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逐渐暴露出其自身面临的瓶颈,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节奏。近些年,教育部也逐渐开始重视人才发展战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在2014年被颁布,其中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要发扬创新性,要不断的落实课程改革目标。随后,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目的还是要进一步实现课程改革,不断的去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在诉求,因此,研究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非常必要。

2.1 课堂教学中教育意义的流失

袁振国,教育界知名专家,也对传统教学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作为一个载体,连接着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导着整个课堂的节奏和方向,而学生作为一个接受知识的倾听者,对教师是服从的,同时,也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性的学习。在以往的意识认知中,老师、学生和家长作为一个紧密的联系体,这三者无形中都形成了一种观念: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不能顶撞老师,学生对老师只有服从,教师应该去约束学生,学生要听话,听话才能成为好学生,能管理好学生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的标配。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天生带着“对立统一”的本性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集合体,但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和“学”分离,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学”和“思”分离,强调学习教材知识结论,忽略自由思考及能力创新;“理论”和“实践”分离,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意义,对学生“对立统一”本能有意无意的遏制,客观上导致学生丢掉了“以整体思考世界”的本领,而对立双方本该共存的“火花碰撞” 以及由此产生的灵气也消失弥散,使教学过程变得索然无味,师生双方最终都变成了体力劳动者而非脑力劳动者,课堂的教育意义破坏流失。

2.2 课堂教学中社会化价值的流失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首要任务的教学,不重视对学生思想上的启迪,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包含把学生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人格素养和角色技能的培养。

社会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价值观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的,课堂环境也是社会化了的环境,如果传统课堂未涉及社会实践类的活动,从而难以有高层次的体现“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内涵。教学过程强调书本知识目标导向而导致社会目标导向的流失,强调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学习与记忆而导致由社会经验增加对事物批判和拒绝能力的流失,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权威与不可置疑而导致责任意识和创造力的流失。这些因素将会影响学生个体在与社会融合过程中性格与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也必然引起学生社会化价值观的流失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延续和传递。

3 课堂教学革命的必要性

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不少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对中小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都提出了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指示,国家已明确提出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推进现代教育化,那么,进行课堂革命意义何在呢?

3.1 “课堂革命”是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学者佐藤学在自己的书中对课堂教学做了评价,他认为课堂改革是一种世界趋势,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课堂改革都在安静的发生着。课堂不再是授课的场所,而是互相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地方,课堂教学模式逐渐由“目标、达成、评价”转变为“项目、探究、表达”,从班级授课方式转向合作学习方式,学校既是学生开展学习、共同生活的场域,还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陪伴学生一起学习成长的地方。这种“宁静的革命”已经在全世界诸多国家波澜壮阔地开始了,其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当。由此可见,“课堂革命”是一种教育大环境下的改革趋势,一旦见识到了在科学技术下衍生出的新的教育模式的功能,那么,传统课堂教学不“革命”,就是死路一条。

3.2 “课堂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事业以及伟大梦想的需要

教育强则国家强,一个伟大的民族,除了经济与政治上的强大,还需要文化上引领潮流,才能在大国崛起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与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相伴而生的。然而,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对其人格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已暴露出传统教育的短板,这就有悖于实现人才强国的愿景,因此,“课堂革命”符合时代的诉求,教学需要不断的进行变革,改变沿袭千年的传统教育方式,构建新型的教学关系和生师关系,才有可能培育出世界一流人才,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4 课堂教学的“革命”路径

教育活动行为发生始终是离不开基础的课堂教学的。课堂革命就是要从教育目的、教学手段、课堂组织等方面着手,打破传统课堂之拘囿,重筑课堂第一阵地,重塑课堂核心价值。

4.1 在“观念上”重构对课堂的认识和理解

进行课堂教学革命,首先需要教师从根本上“改观”,从心理上“纳新”。教师要意识到课堂只是学生学习部分知识的载体,绝不能把学生划定在被四周围墙和黑板桌椅束缚起来的物理空间。而应认识到课堂其实是一个教育学概念,教育不等同于教学,教育决定了课堂应该是学生从知识摄取到精神信仰全面发展的生命舞台。这就意味着,课堂应该是无限场域的、让学生从学习共同体而延伸到生活及精神共同体的、体现出学生的色彩、声音、形象和存在的生态空间。其次,教师要改变对传统教学中“师”与“生”角色的理解。要认识到课堂教学除了授受知识外,还包括学生与老师的思想交流,这是形成学生价值观念的环节,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去探索未知,所以,课堂教学是智慧启迪智慧、追逐生活意义的过程,教师不是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出售者,而是要借助课堂,以牛虻的方式不停“叮咬”学生,唤醒他们发现世界、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简言之,课堂教学最终确立的是“素养核心、学生本位”。

4.2 在“模式上”保证改革的系统性和立体性

课堂革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那么,就必须从培养目标、教学的全过程出发,也包括考核制度、行政机构的督导和检查等方面都具有系统的变革要求。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政策是保障,技术是支撑,必须做好整体构建与重点突破。课堂革命还是一项立体工程。从学校、学院到教师、学生,要处理好从上往下的布局以及从下往上的实践之间的关系。学校是课堂革命的“引领者”,要为课堂革命提供制度支撑和领导支持;学校还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为课堂革命献计献策、保驾护航;教师是课堂改革最关键的“导演”,其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格局构建,教师要一方面要坚守师德师风,另一方面要以最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转变角色、构建师生共同体、激发探讨和创新,让课堂真正回归“学生本位”。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非常不易,新的教学模式很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因此,课堂革命也必然是一项曲折长期的、非一蹴而就的工程。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决心和信念来接受新的观念和挑战,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所有改革最终的落脚点只有一个——学生全面并有个性的成长。课堂教学必须遵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育人理念,让整个课堂成为温度与激情并存的人才培养阵地。

4.3 在“实施上”注重经验借鉴和动态改进

社会踏入21世纪以来,很多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课堂改革。2002年,日本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自由学习的概念,力求为学生创造适宜的掌握知识的新环境。2015年,美国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对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也给出了自己的认知,其研究也推动了我国的“课堂革命”。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借鉴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引入先进的理念技术、减少我们要走的弯路,但合理的改革还必须要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取舍,我们在经验借鉴的同时要做到取长补短,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课堂模式。

此外,课堂革命的实施必须注重动态调整并进行持续改进。在课堂改革过程中,对其各个环节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其有效性要进行及时的验证和评价。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要找到问题,尽快纠偏,保证整个改革的方向不偏离正轨。这就要求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按时进行反馈调查、合理计算评价结果、灵活调整改革方案、有针对性的落实问题,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施形成一个可持续性的动态循环系统,根据自身实际探寻更加合适的道路。

总而言之,课堂改革作为一种革命运动,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实践中做好长期的准备,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学校“育人”使命任重道远。在国际教育的大环境下,这一重压给课堂改革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同时也烙上了时代特征,变革是一场革命,要想革命进行的彻底,就需要有十足的勇气和魄力,所以,时代要求一流的教师应该具有这种魄力和勇气。

猜你喜欢

革命改革课堂教学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改革之路
中国的出行革命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