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彩礼消费现象研究
——以黄平县H 村为例
2020-01-09龙寸英
龙寸英
(宁夏大学法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社会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在部分贵州苗族村寨,婚姻中的高额彩礼文化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然,这一现象并不是贵州苗族村寨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广大农村。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对彩礼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族彩礼文化的区域性对比,或是从彩礼普遍提高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而对苗族婚姻中的彩礼文化研究甚少。基于此,笔者对贵州省黄平县一个苗族自然村H村进行了田野调查,探寻几十年来苗族彩礼文化的变迁,以及现今高额彩礼背后的原因。
H 村是一个苗族村落,位于黄平县城东南部,距离镇上7 公里左右。该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村里老人的介绍,该村自先祖移居到此已有12 代人,他们通过父子连名的方式传承家谱,记忆历史。他们的祖先由于战争被迫迁徙,顺清水江往上走,定居在清水江畔,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及生活资源日益贫乏,部分人不得不外出开辟新的生活家园。于是H村的祖先和兄弟翻山越岭来到此地,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是亻革家人,后来迁走了,现在村对面的山还在用亻革家人姓名来称呼。该村全部是苗族,近60户,人口约300人。村落交通便利,附近有湘黔铁路经过,通往凯里市的火车(绿皮车)每天来回一趟,县道从村口对面经过。当地的生计方式主要是外出打工,务农是他们的副业,村里的水田还在耕种,大片旱地被搁置抛荒。每年的农忙季节,外出打工村民回家请人耕种,农忙结束后又返回工作地。平时H村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村中,只有到了冬季时节村里才有热闹的气息,很多婚姻仪式都会选择在冬季举办,原因有二:一是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在没有电冰箱冷冻食品的时代,冬季易于存放婚宴食品;二是冬季是农(工)闲时节,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要回家过年,人多热闹,适合举办婚宴。
一、彩礼相关综述
在彩礼的文化变迁方面,李银河对北京婚礼的文化变迁研究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和年代不同,结婚费用呈现上升趋势。[1]张继伟在对广西彩礼的研究中认为,各地彩礼状况不太相同,从整体上来看彩礼数额是呈现上涨形势,但是与其他地方相比较,该地区并没有出现天价的彩礼,对彩礼的要求越来越呈现出合理化趋向。[2]
从彩礼的功能上来看,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在正功能方面,孙善侠等人认为:“女方家庭在嫁女时就会面临劳动力的损失和遭受与家人分离的精神痛苦。基于此,社会必须生成另一传统对其进行补偿,才能维持社会的平衡。”[3]从物质方面来说,彩礼是对女方家丧失劳动力的一种补偿,同时也是一种财产保证,可以证明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情况。而在精神方面,彩礼是对女方家庭损失女儿的精神上的补偿。田丰、陈振汴[4]和陈星宇[5]等人认为,高额彩礼的负功能致使很多家庭陷入贫困境地,不合理的彩礼还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高额彩礼使得男方家庭经济被掏空,甚至还背上外债,而下一代结婚时该问题又重复出现,形成恶性循环。高额彩礼使得年轻人婚后的生活陷入困境,直接影响到了赡养关系。这样的社会现象会加重农村经济负担,不利于家庭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从婚姻补偿角度来看,部分学者认为彩礼是因为女孩出嫁后,导致女方家庭劳动力损失,而且从养育角度上来看,女方家庭在女方的抚养、教育上付出了很多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相对来说婚姻使男方家庭增加了劳动力。同时从生育角度来说,女方嫁入后还给男方家庭承担起繁衍和养育后代责任。费孝通先生认为,彩礼是男方对女方家庭损失女孩这一劳动力的经济补偿。同时,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彩礼最终的流向是进入夫妻小家庭中,这是把父辈资产转向子代那里,作为小家庭资产的储备。
从代内剥削角度来分析彩礼文化,陶自祥等人把高额彩礼的婚姻现象置于微观家庭中进行观察分析,认为高额彩礼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代内剥削,为了家庭的香火延续,父母对儿子的关注度往往要高于女儿,有些家长让女儿早早出嫁,并把嫁女儿获得的高额彩礼作为娶儿媳妇的“彩礼钱”。把这种经济压力转移到女儿身上,其中受伤害最大的就是女儿,她在家庭代内关系中经常处于边缘地位。同样,有的学者是从文化角度来分析彩礼,认为彩礼和嫁妆除了具有经济意义之外,还主要有婚姻文化意义,即它是作为一种婚姻行为规范从而成为该地婚姻文化模式的组成部分[6]。
二、H村的彩礼消费
合理消费是指消费结构合理,是在一定的消费水平上,有利于更好地生产生活的消费行为。H 村彩礼消费不只是与举办婚姻仪式的当事人有关,更是与家庭甚至是家族的经济状况相关,这是一个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大事,当一个年轻人经济特困难但又到了结婚年纪,家人会商量着先出钱出物帮年轻人举办婚宴,待他经济宽裕时再把费用还给帮忙的族人。婚姻彩礼应该合理消费,尽力而为,否则不但影响自己的家庭,甚至会影响到家族。不良的彩礼风气会导致年轻人因婚致贫,不利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社会中,虽然物质缺乏,但多数婚姻消费相对合理,人们更注重节俭生活。而现代社会有很多人讲究场面,婚宴活动中过于浪费。过去的婚宴酒席上,讲究的是吃饱喝足,一桌只有七八个菜左右。送给新人的礼品量力而行,新娘对婆家送的礼物也没有硬性要求,只要婆家对自己满意就行,没有太多物质上要求。女方父母对彩礼数额的要求也不高,很多父母甚至还担心彩礼收多了,会让嫁过去的姑娘生活变得拮据,因此,彩礼钱普遍不高,女方父母只是按礼数走个程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彩礼钱作为经济实力的象征,收得越来越高。H 村的结婚彩礼同样水涨船高,并出现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现象。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发生改变,出现了超前消费的现象,特别是在婚姻仪式中,大多数男方经济收入与其家庭经济支出并不匹配。高额彩礼引起的结果就是男方通过借贷方式来弥补资金空缺。借贷方式多是向亲朋好友借,或是银行贷款。彩礼钱的攀比消费,部分人是为了炫耀个人能力及家庭富裕,在子女的婚礼仪式上讲排场、要面子,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在部分人带动下,条件一般的人家为了情面不得不跟风,从而形成攀比之风。
我60 年代结婚,是集体生产劳动,年代困难。(我)嫁过来时都没要(彩礼),婆家送我回门时就拿了只鸭子和半只猪肉,有一半猪肉是婆家招待客人用的。衣物上婆婆就送了我几块(钱)街上买来布,是为了以后我刺绣和缝制衣服用,其他东西就没有。
到我姑娘和给儿子娶媳妇时就会好一点,那是90 年代初,婚礼花费要高一点,相对于我们结婚时,结婚用了200 多斤猪肉,鸭子、鸡等,花120 块钱。给新娘的礼品增多,会送衣服、布等。
去年(2018 年)我孙子结婚那费用就更高了,他俩是高中同学,女孩父母是不太乐意他们走一起,后面因为怀孕了没有办法,女孩父母就同意了,但是要了12 万的彩礼。还不送什么东西。看我们办婚宴需要花费不少,后面退了32000 回来,留了88000。她家又要了500 斤猪肉,还有400 多斤糯米。然后,我们又送了一对金手镯60 多克,花了20000 多,还有一对金耳环,一条金项链,一个6000多戒指,6 斤的银项圈,给她买金银首饰衣物花了60000 多。再加上家里办酒席花的烟、酒、菜,花费近,20 万。没办法,结婚一切费用由男方承担。浪费得很,饭菜30 多个(一桌)。我们这附近村还好,再去重安那边,很多彩礼15万,我们算少了。①访谈对象:LAB,女,74岁,苗族,2019 年7月于她家中访谈。按照专业伦理要求,以下出现的访谈对象的姓名以其名字汉语拼音首字母代替。
前几年彩礼要4万、5万,女方用办好酒席就可以,送新娘东西也少。现在彩礼10 万左右,加上送新娘金银首饰,以及自家摆酒费用,20 万是少不了。大家喜欢攀比,彩礼开始用来办完酒席,逐渐变成高额彩礼。②访谈对象:PBR,女,54 岁,苗族,2019 年7 月于河边访谈。高额彩礼:H 村按当地习俗来说,近几年彩礼4到6万是正常现象,但是有部分人家把彩礼提高到十几万,大家也开始跟随,形成不好文化风气。
从访谈中,H 村婚姻仪式中女方不需出什么经济费用,只要给女儿置办一身银饰嫁妆,再把出阁酒席办好就行,并且大部分女方的银饰嫁妆是用男方彩礼钱置办的。从访谈材料一家三代结婚的经济开支中可以看出不同时代H村彩礼变化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人们举办婚宴时不再满足于吃饱喝足,对物质的需求逐渐提高。酒席上的饭菜实际上是食用不完的,但为了面子,婚宴菜单高达30 多道。高额的婚姻消费由男方一家承担,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实际上很多开支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比如男方家给新娘的金银首饰开支可以减少,不必跟风,女方家索要的彩礼数额可以适当减少。虽然近年来苗寨人通过外出打工实现了经济收入的增加,但是农村彩礼消费的增长速度比家庭收入的速度还要快。很多家庭给儿子举办一次婚宴,就会欠下不少债务,影响家庭的生活水平。彩礼数额由最初给新人置办婚礼必需品的消费,变成一种展现经济实力满足虚荣心的不合理消费。
高额彩礼引发不少社会问题,一方面使一般经济家庭陷入“经济危机”中,长时间经济实力难以恢复,生活水平降低,过度的婚姻消费使家庭致贫、返贫。同时,年轻人的在结婚时把经济压力转嫁到父母身上,彩礼、婚房等支出全部由父母承担,导致家庭责任意识的淡漠。另一方面,高额彩礼不利于婚姻的稳定性,新人结婚后需要慢慢还贷,彩礼借贷越高,还贷压力就越大,对家庭生活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生活经济过于拮据或压力过大时家庭矛盾就会增多,从而导致家庭破裂和离婚率的升高。也有男方家不满女方家索要高额彩礼,于是媳妇嫁过来后,一直唠叨埋怨,把对女方家的不满转移到媳妇身上,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
三、高额彩礼消费的原因
(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很多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实现了增加收入。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实施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多农户已经实现脱贫。H村虽然处于贵州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相对于经济发展较好地区来说,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纵向比较,农民的收入比以往增加不少。收入水平决定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农民经济收入增多时,具有相应的消费能力。当问及农民为何彩礼上涨如此之快时,很多人回答“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还有人回答说“钱不值钱了”。在某种程度上,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和彩礼数额呈正比。
另一方面,物价水平的提高也是影响彩礼数额增长的重要因素。物价上涨,就是百姓口中所说的“钱不值钱”。在婚姻支付中,无论是彩礼数额还是客人随礼(也称随份子钱),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H村随礼情况来看,亲朋好友之间相互随礼以500元为起点,高的达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过去按照村规民约,参加红白喜事只要带上米、鸡蛋或酒作为贺礼就可以,现在要根据关系远近来随份子钱,即便是关系较远的,也要送100元以上。从人们的消费水平上来看,新婚的年轻人追求现代化的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H村,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受到大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婚所需的家用电器越来越追求高档化,也造成了婚姻消费的提高。
(二)婚姻补偿
部分学者认为彩礼是一种婚姻补偿。女方家庭养育女儿花费不少财力、物力和情感。H 村女孩从小就是父母的小管家,做家务活是一把好手,照顾弟妹、洗衣做饭被认为是女孩的分内之事,她们不仅仅参与家务活动,山上砍柴、割草、种地也不缺乏她们的身影,父母把他们当作小帮手。嫁人以后娘家劳动力减少,而婚嫁时的彩礼就是女方家劳动力流失的合理补偿。男方家通过经济支付象征性表达了对女方家的谢意,以彩礼的方式表达男方家对女方家一种经济补偿。从本质上看,这种补偿折射出来的事实是女方家长把对女儿的权利让渡给男方家庭,男方家则以物质或货币的形式向女方家偿付养育之恩,并通过财物的补偿以显示获得权利让渡的合法性。[7]彩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财富的转移,把财富从一个家庭转移到另外一个家庭。彩礼代表的是群体间财产的转移,通过礼物的交换,以及权利的转让,使姻亲关系在这两个群体之间建立起来[8]。
在H 村中,当地人老说:“麻烦您家,让这个姑娘过来给我们挑水喝。”意思就是看中这个姑娘,希望姑娘父母答应让其嫁给自己的儿子。同时,人们认为女儿嫁出去就不再是家里人,回娘家后只是客人,由嫂子和哥哥来招待。姑娘要去照顾别人的家庭,要去孝顺自己的公公婆婆,家庭重任只能由儿子来承担。苗族没有女儿养老的文化习俗,除非家里没有哥哥和弟弟,才能由女儿照顾父母。女儿嫁出去以后,家里一切经济资源女儿无权享受。作为男方家媳妇的女儿要是想在经济上帮助自己父母,必须经过丈夫、公婆的同意,如果男方家人不同意,擅自帮助娘家人,会引起婆家人的不满,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处处被针对。但是,在大事面前,婆家会帮女方家里分担部分压力。例如建房子时,婆家会提供财物上的帮助。基于这一心理,人们总是认为女儿是嫁出去的人,抚养她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因此结婚时可以要彩礼作为补偿。
(三)农村性别比例失调
在H 村,2019年处于适婚年龄的男性有22个,而适婚女性只有4个,从数据上男女的差距来看,H村适婚男生数量是女生5 倍多,反映了H 村男女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调。造成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造成了农村男性娶妻难的现实问题,这也是高额彩礼产生的重要原因。H 村村民认为生男孩子好,男孩可以为家庭延续香火,如果家里没有男孩就想方设法要个男孩子。笔者在H村访谈得知,近60 户的村子,每个家庭要么是儿女双全,要么是多个男孩,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家庭几乎没有。在苗族传统社会中一直有“以舅为尊”的习俗,即人们常说的“娘亲舅大”,没有舅舅(兄弟)会影响到女方在婆家的地位,周边的人会存在一种“隐形轻视”。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H 村的人对生育男孩有着特别的情怀。
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今天,苗族年轻夫妇一般会选择生育两个小孩,一男一女或两个男孩,而多姊妹的家庭,一般是在未生育男孩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这种情况在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为严重,很多家庭的孩子能达到三四个甚至更多,为了躲避计划生育,超生家庭不得不在山林中另起房屋居住。
那时天天逃计划生育,有时天还没亮,他们(计划生育工作者)就到门外了,一听有人,我马上带着小孩就从后门逃到后山去了。有一次他们把我家门都打破了,那时因为逃避计划生育没有一天能安心在家。白天你看马路对面有个车停了,大部分的(超生)家庭就会带孩子跑到后山上去。有时他们来了把人家的牛、猪都拉走了。①访谈对象:PBW,女,49岁,苗族,2019年8月于她家中访谈。
20 世纪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出生的一代,正当嫁娶年纪,由于农村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出现了很多娶妻难的问题。在“婚姻市场”中有一个“婚姻阶梯”的规律,女性更愿意选择比自己社会地位高、经济收入高的男性作为结婚对象,而男性则相反,这样就形成了婚姻上“男强女弱”的组合模式。而有独立思想的女性在择偶时会理性规划自己的未来生活,选择优于自己的人生伴侣。再加上城乡二元文化经济差异的存在,很多农村女孩外出打工后嫁到外地,进城务工让很多农村女性见识了不一样城市文化,体验了不一样生活状态,使得部分女性不愿回到农村,而是留在了城里。由于H村适婚男性比女性人数多,适婚男女比例失调,人们通过提高彩礼的方式无意识地表达了对有限婚配资源的竞争意识。
(四)攀比心理盛行
面子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与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荣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H 村的人常说“人活着就是为了争口气和要面子”,因此,平时大家都会讲排场,希望获得面子上的满足。作为一个熟人社会,H 村的部分人把攀比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认为“要面子”并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和家庭的荣誉,甚至事关整个家族。面子是个体通过他人认可获得的社会尊严,也可以表达是他人认可的公众形象,它具有情感、认知等特征[9]。当人们认为做事情得到面子时情感上会兴奋满足,反之则会失落、沮丧。
在H村的熟人社会中,人们心里有着一套所谓的“面子”得失体系,婚丧嫁娶是展现家庭实力的机会,这样的大场面能最大限度体现一个家庭做事风格、经济实力、待人接物的标准。在这样的大场合中获得所谓的“大面子”,在村中会受人称赞,从而提高自己的荣誉、地位。在大场合中如失去面子,是很难挽回的,会被当作笑话在村里流传下去。婚姻彩礼的上涨不仅是男方要面子、展实力的体现,而且还可以表达对女方的尊重。对女方家来说,彩礼高可以增添女儿的嫁妆,才不会被人笑话,还能体现家庭对女儿的重视。在村里,人们对婚姻大事都给予高度关注,女方需要的彩礼数额一般根据村里的标准来定。彩礼数额比标准高时,别人也会嘲笑女方家的行为如同卖女儿,会批评女方父母人品有问题,会被周围人鄙视,从而“折损面子”;而数额要得过低时,别人也会议论女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怕嫁不出去了;如果女方要价合适,男方不能拿出,这也会折损男方面子,从而被人笑话。总之,无论何种情况,当地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化标准。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彩礼是婚姻文化中促使两个家庭形成亲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成彩礼钱越来越高的原因有多种,无论是何种原因,从家庭成员的代内剥削来看,受到最大伤害的是结婚的年轻女性,彩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两个家庭之间资产的转移,但彩礼支配权往往并不是掌握在结婚的女性手中,反而会因为高额彩礼影响到她的婚后生活,婆家会因为高额彩礼对她冷嘲热讽,抑或把高额彩礼债务转嫁到年轻夫妻身上,让他们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最终影响到家庭的和谐稳定。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来看,彩礼是婚姻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作为婚姻行为规范被人们认可,这种文化模式已成为H村的地方性习俗,人们遵守这种不成文的民间习惯法。从功能角度看,彩礼具有文化和经济意义,是一种人情纽带,可以表达两个家庭因儿女结婚形成姻亲关系的喜悦之情,这是熟人社会和乡土社会中人们的情感诉求。但随着市场化和社会家庭结构的转变,彩礼由原来的情感表达性作用向现今的工具性作用转变。但无论何种原因,高额彩礼对农村社会发展来说弊大于利,原本的情感表达直接变成巨额财产索取,这是不利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彩礼的合理上涨是与时俱进的反映,但是不合理的高额彩礼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