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 理论实践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2020-01-09袁剑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政治

■袁剑锋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工作的指导,宣传工作要具备国际传播能力,要在宣传中展示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绩,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在宣传中建立起自身的话语体系[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青年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体现了高校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增强和巩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领域的责任和义务。将“讲好中国故事”与高校思政课程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和引导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的有效方法。

一、“讲好中国故事”对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探讨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要求

在党的建设事业中,意识形态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举足轻重的关键工作之一,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大潮当中,做好宣传工作事关重要,它既对经济建设起作用,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有效的推动剂,做好宣传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建设当中发挥引领性的作用,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高校思政教学重要的目的和价值之一[2]。尤其是在当前,随着社会价值理念多元化的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各种观念、理念异彩纷呈,这样的思潮也影响着校园,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也日益变得更加多元。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受到了较大的冲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使其能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高校思政课程的义务和责任,青年是祖国未来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走向,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思政专业的教师,在巩固和引导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实践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等等教学手段不断加强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增强学生的政治本领、责任意识[3]。

(二)提升教学感召力及课程有效性的需要

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方法技巧,更需要通过教师的感召力得以保障。对于高校思政教师来说,更要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感召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教师的感召力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要依托于教学方式、教师个人魅力、性格气质才能体现,而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中,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体现了教师道德和品格魅力,使讲解在每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中更加生动而富有情感,从而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感召力,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灵震撼与共鸣,将教育的感召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学生在温暖人心、融化心灵教学过程中获得潜移默化的成长[4]。

(三)弘扬“四个自信”强化大学生政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曾经指出,教育的一个核心功能就在于培养青年学生的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和决心,同时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刻苦拼搏奋斗、锻炼本领,随时准备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弘扬“四个自信”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5]。高校人才培养其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通过教育来强化和巩固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其政治理论素养,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讲好中国故事”动力及能力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等思政课程,增强和巩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提高其政治素养,使他们能自觉地摒弃与马克思主义精神相违背的价值观,真正地从内心深处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想与信念,并且具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政课程要想获得较高的效率,真正地担负起如上的责任和义务,就必须有政治思想过硬,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的教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作为思政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激起他们内心的共鸣,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同时还必须具有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以责任担当意识做好学生思想政治领域中的指路人,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略显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讲好中国故事”缺乏必要的情感代入

在高校思政课中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既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的教学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感召力,在教学中体现艺术性和情感性,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产生心灵震撼,从而自觉主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并以极大的热情在学习、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只注重了故事的讲授,过分依赖于语言的使用,忽略了肢体、表情、手势、眼神、语气等非语言性信息传递方式,而与语言形式相比,肢体、表情等非语言传递形式往往更具有感染力,能在潜移默化间激发学生内在的思想情感,进而促进其自主性、主动性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讲授中国故事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技能方法等领域的问题,更要重视情感的渲染,将情感带入到故事讲述当中,自觉地使用肢体、表情等感情类非语言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开展教学。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工具运用不足

实践中一些思政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当中采用的教学模式非常单一,教学方法和手段死板机械,只采用语言方式来进行讲授,无形中使课堂变得压抑沉闷,不利于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事实上,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工具,语言是重要的且必要的,但却绝不是唯一的,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不断成熟下,在思政课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变得非常简便,易于操作,此外借助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将图片、视频等方式作为教学内容展现的主要模式之一,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率,相比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践行路径

(一)做好思政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准备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概括而言,准备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即完善评价机制,锤炼故事思维,丰富故事素材。

首先,完善评价机制。与其他课程的教学环节一样,教学评价对于思政课程来说同样重要,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以促进教师对课程的重视,以及方法手段的创新,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有了评价和总结才能在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中获得长足的进步。评价内容应该包括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成绩状况等等各个角度和侧面。另一方面,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要把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方面获得的成长程度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在进行“讲好中国故事”教学中,便可以“你是否讲好了中国故事”作为判断评价的标准,在讲述中国故事中,教师是否充分应用了故事思维,是否具备了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故事教学中是否获得了理论与情感上的成长都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

其次,锤炼故事思维。“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故事思维应用,在实践中思政教师往往具备充分的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这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但是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中,只有理性辩证思维是远远不够的,某种程度上还会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教学的制掣肘,使故事在理性的判断思维中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其核心的情感因素,面对这种状况就需要教师充分锤炼自身的故事思维能力,通过积极的培训、经常性地进行实践锻炼来促进故事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在讲故事教学中给学生以更多直接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内在心灵的震撼。

最后,丰富故事素材。“讲好中国故事”自然离不开丰富的素材,在素材的收集积累上,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从众多的中国故事中择优遴选更贴近学生实际的、能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体验的、真实的中国故事。比如在我国改革开放期间的发展故事、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道德模范的事迹、民族英雄的故事、抵抗外敌侵略、建国建党过程的故事等等都可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课程的素材。再将这些素材搬到课堂上时,要注意提炼其中的核心要素,比如主题、人物、时间、空间情节等等,主题要鲜明,人物要鲜活,故事的发生要有强烈的时空感,情节要完整而生动,只有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才能直抵人心,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二)锤炼思想政治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效率,“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教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素养,还需要具备与教学相关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就基本素质而言,教师应该具备社会主义远大的理想信念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可能具有思政课程的感召力,使“讲好中国故事”直抵人心,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缺乏个人魅力和情感感召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且效率低下的,只有情感教学,才能以情动人,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探究的兴趣,无形中锤炼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事实上,思想政治课程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都是需要感召人心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对于艺术来说,要想通过艺术形式和内容感染别人,引起他人情感上的共鸣,那么自身就必须是对艺术有同样热情,且具有艺术修养的人,同理,向学生讲授“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学生与自己在思想情感上发生共鸣,自己就必须有深厚的政治素养,有感化和推动别人前进的力量,而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丰富的经验、深厚的理论功底正是这样的力量。

其次就基本能力而言,“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的感悟、共情能力以及深厚的教学功底。教师应该随着故事讲解的需要,灵动地掌握语速、语气等语言要素的变化特点,做到在讲述过程中的声情并茂,真挚感人。

(三)充分利用并丰富“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开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效率离不开教师的政治素养、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也离不开合适的教学工具。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经验和方法都要与丰富的教学工具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更具效率。在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互联网技术和方法应用到教育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而言,也应该借鉴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等方式,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来传递教学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而且能有效地整合来自于互联网上的规模庞大的教学资源,使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最大化,方便与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学习资源,对于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方式随时随地查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完成一些教学过程,实现无纸化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通过符号、语言、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来传递信息,可以使学习从传统单一枯燥的方式转变为具有灵动性的、更加丰富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模式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都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具体而言,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中,将故事以视频、图片等形式来进行展示,可以使其更加直观而富有感染力,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