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
2020-01-09吴媛媛张雪莲
■吴媛媛,张雪莲,孙 柳
(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2.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杨浦校区,上海 200433)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青年运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实运用,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自2007年5月,共青团中央启动“青马工程”以来,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组织建设、培养方案、考核机制等逐步优化与完善,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实现共青团思想引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的新境遇
团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必须坚持改革强团。”这一论断,适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潮流,吹响了共青团改革再出发的号角。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马工程”作为共青团担负根本任务,履行政治责任,服务党政大局的重要品牌项目,应承担新的历史使命,发挥新的重要作用。
从理论层面看,“青马工程”培养的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接班人”。[1]这就要求“青马工程”的开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学习[2],为广大青年及时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3],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理论教育和青年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尽心尽力为党赢得青年、团结青年。
从实施层面看,“青马工程”要聚焦培养新时代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就必须正本清源,聚焦主责主业。第一,要明确培养目标,厘清培养任务。高校“青马工程”培养对象应该包括青年教师和学生,培养目标也应有所区分。第二,在培养方式上,要善于用群众工作方法做青年工作,让培养对象成为工作力量。第三,在培养成效上,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让“青马工程”真正成为青年身边的有效存在。
二、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的新挑战
十多年来,“青马工程”已经在全国各高校落地生根[4],培养了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实践者和布道者。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需改进的地方。
1.培养定位不清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作为一项铸魂工程,应该引导先进青年坚持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新时代,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但部分高校对“青马工程”定位不清晰,没有能建立起完善的培养体系,导致零碎而不是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又过于侧重理论素养培养,未能与青年实际需求相结合,导致空洞地而不是实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与延续性。另外,从培养对象来看,大部分高校仅将优秀学生骨干作为培养对象,导致“引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层化、表面化、游击化,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2.基层支部辐射渗透不足
“青马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贯通,一体推进,需要顶层推进,更需要基层落地。而很多高校的“青马工程”都是校级层面组织开展工作,多从宏观层面进行框架设计及制度制定,且学员来自不同院系,导致“青马工程”与基层脱节,没有能充分激活团支部思想引领功能。加上骨干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有些接受了先进思想教育的优秀学生往往“独善其身”,不会主动与身边的同学沟通交流,带领他们共同进步,没有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有些优秀学生由于不注重深层次理论学习,导致政治立场不坚定,价值观出现偏差,或过于功利,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大局意识,使得“青马工程”缺乏整体的向心力,难以成为广大青年同学身边的有效存在。
3.组织保障机制不健全
“青马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稳定的经费、师资、教材、阵地等硬件保障,需要党的执政资源的有力支持。当前,各高校“青马工程”主要由团委组织实施,其他部门则很少参与,院系各自为政,教学资源不能被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导致优秀的教师不能充实到培训队伍中,师资队伍理论功底薄弱;培养方式单一,单纯开展理论灌输;培养内容缺乏吸引力,与思政课重复;重理论,轻实践,社会实践简单化、形式化;课程安排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等问题,影响学员的学习热情,“青马工程”也难以取得实效。
三、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的新超越
进入新时代,共青团在紧跟党带领青年奋斗的历程中,要不忘初心,不断改革创新,使团的工作符合新时代要求。要充分发挥“青马工程”载体作用,坚持问题导向,牢牢把握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工作主线,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坚决克服一切沉疴痼疾,让“青马工程”更加坚强有力、充满活力。
1.科学规划,精准培养,构建高校“青马工程”培育新体系
高校“青马工程”肩负思想引领、理论教化、人格培育等“全人教育”的重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设计融党性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朋辈教育等模块为一体的培养路径,统筹时代发展要求与青年实际需求,构建“知、情、意、行”完整的培育链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
“青马工程”是一项“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培育工程,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其本质诉求,是“青马工程”全面育人的根本着力点。其中,政治性是首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青马工程”教育要立足理论制高点,用青年听得懂、易接受的方法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历史逻辑及实践价值,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感召青年,用党的科学理论凝聚青年,引领青年,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通过“青年大学习”导学、讲学、研学、督学,引导青年学懂、弄通、做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生产劳动等行动体验课程,帮助青年在实践中加深对国情、社情的直观认识,产生理论认同,巩固理论学习成果,深刻领悟新思想的真理魅力、实践魅力、人格魅力。先进性要求“青马工程”用科学、创新的方法促进先进青年的全面发展。要遵循科学的育人规律,落实、落细选人、管理、跟踪培养等关键环节,严格规定选拔考核标准,合理确定培养人数,分层因材施教。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培训,实现培养对象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无论是政治性还是先进性,最终都需要“落地”,实现青年骨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行为准则,指导行为实践。因此,群众性是检验“青马工程”实施成效的标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因此,“青马工程”的培养要改变传统模式中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式思想引领,从青年的不同特点和成长需求出发,将传播党政主流价值与学生的利益诉求相结合,增强思想引领的实效性。高校“青马工程”要实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的使命,就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6]。“把冲突变成嫁接,互补导向融合”[7],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话语权与价值认同、信仰选择的一致性。可以说,“青马工程”教育话语权的引导力、影响力、渗透力、吸引力等,直接关系到“青马工程”的实效性[8]。因此,培养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引路人队伍”是当务之急。高校可以成立“青马工程”青年教师培训班,聘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先进榜样、地方企事业单位优秀代表等担任指导教师,由党委统筹,部门联动,组织凝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部门的优秀青年教师,读原著、学经典、悟原理,定期开展理论学习、主题研讨,结合社会考察、岗位实践等多环节锻炼,培养一批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懂专业的青年骨干教师,强化理论性和现实针对性,让思想引领走进学生内心,推动科学理论的传播与科学信仰的构建。
2.深化创新,示范引领,探索高校“青马工程”培育新模式
“青马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将思想引领和文化育人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深入推进“青马工程”的日常化、创新化。
团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创新基层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激活团的“神经末梢”,着力提升基层团组织的活力。作为聚焦思想政治引领主责主业的重要工作品牌,高校“青马工程”进入院系,不断创新和深化是必然趋势和要求。目前,高校“青马工程”培养工作大多停留在校级层面,虽然很多高校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成果,但也暴露了培养规模受限,基层渗透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青马工程”应整合院校两级资源,选拔各学院部分优秀学生,成立校级“青马班”,作为核心层,带动理论学习。同时把培养重心下移,结合专业背景,开展针对性培养,作为骨干层,组织开展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既符合“青马工程”培育要求,又具有院系特色的“青马班”。“青马班”的朋辈效应,把“青马工程”的价值导向、行为规范等传递给身边的同学,实现向基层团支部的辐射和渗透,形成主动学习、共同提升的“涟漪效应”。学校、院系、基层团支部三级融合联动,为思想引领工作注入动力与活力,实现“青马工程”在基层的有形有效覆盖。
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者,是政党的接班人,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走在青年前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人的思想是运动的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因此,思想教育引导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常抓不懈。“青马工程”需要实施跟踪培养,遵循过程性、阶段性、动态性和客观性原则,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对培养对象进行理论学习情况、知识运用情况和培训成果评估,精准掌握培养对象每一阶段的学习状况、思想动态、日常学习生活等。建立档案,作为评选优秀学员、发展党员、推荐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对照评估结果改进培训内容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当前全球不同文化的交融博弈、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社会形态也使得“青马工程”的培育成效面临诸多挑战。培养过程中,要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改进和提升思想引领实效,“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9],“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9],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以及一些极端“新左派”思潮。选聘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导师,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精准地掌握培养对象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错误认识,端正行为动机,实现知行合一。
3.资源整合,多方协同,形成高校“青马工程”培育新格局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前,协同创新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学校内部各部门、学院、甚至与校外企业、兄弟院校之间基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进行合作,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青马工程”作为高校思想引领的重要模式,应该在这种协同创新理念指引下,由学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实现资源项目化交流、共享、互助,激发组织体系内生活力,形成科学有效的长效培养机制。
“青马工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联动。“青马工程”是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思政理论课又是实现思想引领的主渠道、主阵地,二者联动,优势互补。结合思想政治学科专业优势,构建科学、系统、特色的教学内容结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员头脑。重点对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在平等互动、共同研讨中,帮助学员答疑解惑,引导学员思考与探索,形成共识,实现思想引领。
“青马工程”与政治理论型社团协同联动,鼓励青马学员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社团。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教师从马列专题理论知识、团内实务等方面着手,指导社团学习、活动,培养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院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团学工作能力。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员就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等现实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引导学员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要组织专家对社团完成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青马工程”与党员培养协同联动,充分利用党的执政资源。“青马工程”是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养的重要工程,是服务政党大局,为党培养接班人的品牌项目。因此,“青马工程”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品牌项目,其本身就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和手段。执政党应统筹资源配置、长效协调,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使“青马工程”更具影响力与实效性。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基础的现实要求。高校“青马工程”将继续履行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用思想感召青年,用真理凝聚青年,用真心服务青年,科学设计培养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在“接受”和“共鸣”上下功夫,在“融合”和“创新”上找出路,促进“青马工程”不断提档升级,培养在关键时刻能为党的事业冲锋陷阵的青年政治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