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活动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20-01-09宫晓虹
宫晓虹 汪 宏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一度“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1]思政教师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讲授者,更是课程活动的设计者,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思政课堂活动设计能够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有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坚持“八个相统一”要求。笔者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课程为例,探索思政课课堂活动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一、思政课堂活动设计的内涵和特点
(一)内涵
思政课课堂活动设计是指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通过设计和开展各个项目活动,并对课堂开展的项目活动进行系统安排和整体规划,从而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基础》课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学生讲坛、课堂辩论、课内实践调查等。每项课堂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前期策划、课堂实施、分享汇报、评价反馈等各个环节。课堂活动设计是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于特定的项目化活动中,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相对于专业课程,高校思政课的精神内核不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而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和价值的引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练好内功,夯实理论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通过恰当的活动形式表现出来,恐怕学生的认同和接受也是打折扣,甚至大打折扣。一个道理是通过教师一言堂,用讲授式把它灌输到学生的头脑,还是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自然引出,两者的效果是很分明的。思政课要在改进中加强,就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课堂学生的参与,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和老师互动,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做好学生思想与价值取向的指导和引领。
教师不仅要做个会讲道理,讲透道理,弘扬正能量的理论讲授者,同时也要做个善于对话、善于共同探究、在思辨中达到共识的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和引领者。要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达到课堂内容入脑、入心,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教师要做好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活动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把课堂打造为师生共同对话、共同思想、共同探究、共同体验的平台,让学生有所听、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从而达到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和行为践行的目标。
(二)特点
课堂活动设计不同于教师随机在课堂上安排的教学活动,它具有系统性、组织性、主导性、交互性等特点。
1.系统性。系统性是指课堂活动设计不是分散、零星或者信手拈来的,而是教师事先预设和计划,协调成为一个系统整体。一方面各个活动互为补充,自成体系,从而共同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某一个活动自始至终,从前期策划、课堂实施到分享汇报、评价反馈等各个环节也自成体系。例如,笔者在《基础》课中系统设计了课堂主题演讲。课堂主题演讲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课前任务发放、课前同学准备、课堂演讲、学生提问、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课堂基本环节为教师导课—小组演讲—生生问答—教师点评—教师总结。教师导入新课后,即由各小组选派代表按演讲主题的逻辑顺序进行演讲,演讲时间限定在8分钟左右。演讲完毕后,由其它小组的同学自愿提问题,由本小组成员即时回答,演讲同学可以补充。问答完毕后,由教师对PPT制作、演讲形式和演讲内容进行点评,并以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为导向,根据同学们的问答情况进行补充讲解和释疑解惑,进行课堂总结。
2.组织性。组织性是指课堂活动设计不是随机、偶发或者心血来潮,而是形成教师、课代表、组长、组员层层落实,有纪律、有组织、有规划、有反馈的活动机制。其中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总设计师,对整个活动的发布、实施、评价和反馈起着引领作用。课代表主要是配合教师做好信息发布、材料收集以及督促作用。各个组长是各项活动的具体落实人。例如在《基础》课课堂活动设计中布置了课内校园实践调查。每个小组选一个主题,比如大学生学习观、大学生理想信念、大学生阅读状况、环境保护等选题,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检索等形式,对选题进行信息调研、资料整理、材料分析和汇总,并写成书面调查报告和PPT汇报版面。课程结束后,专门利用一个课时,安排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作PPT汇报展示,台下学生进行发问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和拓展。整个活动贯彻课程始末,从任务布置、活动调查、撰写报告、分享汇报,体现了活动设计的组织性特点。
3.主导性。主导性是指课堂活动不是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起主导和引领作用。课堂活动能否有效实施,能否取得实效性,教师是关键,比如教师的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教师在活动中是否善于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在总结反馈时,是否能够鞭辟入里,条分缕析做精彩点评;教师是否具有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活动中。所以课堂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能够有大格局掌控课堂。
4.交互性。交互性也即互动性,是指课堂不是一言堂,而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平台。一方面要激活学生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出让学生愿意讲、乐意讲甚至抢着讲的沟通平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做好每次学生发言的点评和每次活动的总结,从而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盲目跟风到理性批判、从莫衷一是到独立思考,在探究和思辨中达到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例如在《基础》课课堂中设计了课堂辩论,充分体现了课堂活动设计的交互性。课堂辩论输赢为辅,旨在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达成知识的升华和理论的运用。课堂辩论辩题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所讲、所思、所需、所求”,实现课程教学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由讲解式向研讨式转变、由被动受训式向主动参与式转变。课堂辩论在密切关注学生困惑的同时,强化了对学生“学以能用、学以善用、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探究和思辨中达到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每学期开展两次课堂辩论赛,越辩越明,课堂气氛活跃,特别是自由辩论阶段,有时会有火爆场面,并在辩论中追加了观众提问环节,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思政课堂活动设计的误区分析
目前,思政教师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探索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但是对于思政课堂活动设计存在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诸多误区,厘清这些误区是有效实施思政课堂活动设计的前提。
(一)认识上的误区
1.“活动设计”与“学生主场”等同
一谈到活动设计,总让人容易联想到大学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大学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一般为学生主场。活动的最初灵感、策划、组织和实施都完全由学生负责实施,活动的策划基本按照学生的需求、特长和偏好来设定,活动过程的组织和参与对象主要是学生,或者完全是学生主体。大学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主要表现为学生主场,是大学生自我锻炼和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联结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联系。
思政课课堂活动设计和策划从根本上不同于大学校园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不是“学生主场”,而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两者有质的区别。思政课堂活动设计虽然也会考量到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求,但主要还是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通过活动设计以及学生的参与,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精神的滋养和价值的引领。思政课堂活动,学生的参与是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之下,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引导之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思想节拍跟随教师的脚步,不断启发、碰撞,共同徜徉于思想的海洋,从而达到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思政课堂的活动设计如同天上的风筝,学生可以驰骋天空,但教师总是抓着思想与价值这根红线。
2.“活动设计”与“理论讲授”割裂
目前思政教学方法改革推崇形式多样,各种活动模块有机组合。有人就误认为削弱了理论讲授,甚至认为理论讲授可有可无。这是对活动设计与理论讲授关系的极大误解。思政课堂活动设计不是弱化了理论讲授,而是对理论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理论讲授融通于活动设计中,讲究理论讲授的艺术性、灵活性和深刻性。
思政课堂的活动设计,有部分时间,甚至有的课时以学生的主题发言和讨论为主,课堂上呈现学生滔滔不绝、唇枪舌剑之势。当下翻转课堂也是思政课推崇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翻转成课堂的主角,活动为主,讲授为辅,教师退而避之。这其实是对翻转课堂的误解,模糊了翻转课堂的表现形式与核心要义。翻转课堂看似以学生主讲为主,但教师始终是主导,教师课前抛砖引玉般的理论导入、课中条分缕析似的启发引导、课后一语中的的总结点评是翻转课堂的精华和精髓。
思政课堂活动设计,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主导的地位不能变,教师理论讲授的精华不能变。“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和发展要求,又要超越受教育者的原有思想品德基础”。[2]思政课堂活动设计对教师理论讲授水平的要求更高,讲究艺术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理论讲授的艺术性表现在思政课堂活动前,思政课的理论讲授转变为教师抛砖引玉的艺术导入;理论讲授的灵活性表现在思政课堂活动中,教师单纯理论分析转变为教师的师生互动点评;理论讲授的深刻性表现在思政课堂活动后,课程理论总结转变教师总结性点评和升华。思政课堂强调活动设计,并没有弱化教师的理论讲授,相反对教师理论讲授的艺术化、精准化、深刻性和通透性要求更高。
(二)实际操作上的误区
1.重形式轻内容
思政课堂要在改进中加强,近几年,思政课堂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启发式、体验式、研讨式,专题教学、案例教学,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等,可谓各放异彩。各种活动形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劣短长,同时实施过程有其差别性和层次性。在当今强调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思政课各种教学方法孕育而出,线上线下一片繁荣,让人目不暇接。
在热衷教学方法改革的态势下,教师会有种为改革而改革,为借鉴而借鉴,为形式而形式的误区和焦虑。在各种教法改革中,也不乏形式重于内容、表面繁荣的景象。内容是教学的根本,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表达和表现,游离于内容之外的表面形式,只能充当花花架子,缺乏生命力,最终也不会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解决思政课形式重于内容的关键在于,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要义,深入学习借鉴各个高校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根据自己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2.重开展轻调控
思政课堂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做好策划、组织开展,同时要做好活动过程的调控、指导和必要的督促。因为课堂活动学生的展现,比如主题演讲、课堂辩论等活动,课堂学生展现的效果主要来自课下的准备,诸如课下资料的查找、发言主题的选定、课堂表现的方式等等。学生课堂高质量的表现一方面来自学生主体的素质和表现力,另一方面来自于课前充分的准备,后者占主要原因。学生精彩的发言和辩论不仅能够让课堂活跃升温,还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思维和活力,从而让全班学生参与其中;而学生缺乏准备的寥寥数语,只能让课堂死气沉沉。
教师在班级宣布课堂活动的开展形式过后,需要加强过程的调控和指导,例如实行教师、课代表、组长层级负责制,在课下进行演讲和辩论的辅导,通过QQ交流群适时解答学生疑问,课前审核学生的发言提纲和PPT课件,通过各种渠道的指导和把关,旨在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质量,从而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开展,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3.重过程轻反馈
课堂活动设计和开展环环相扣,上述强调了活动过程的指导和调控,作为教学活动的完整性,相对于活动过程而言,活动反馈也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容易忽略的教学环节。课堂活动设计从起初阶段,主要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谋划和设想,是教师本着良好的愿望和一定的教学目标设置的,活动设计的效果以及修正需要活动反馈和学生反馈才能完成,从而使得活动设计方案更加完善。
活动反馈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是活动质量的有效保障,是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教师要建立一定的学生反馈机制,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主题座谈等活动形式,切实了解学生的心声,关照学生的体验,从而对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整改和调整,并形成书面文字。活动反馈机制的建立一方面保证活动的可持续开展,另一方面有利于积极推广效果好,受欢迎的活动形式。
三、思政课堂活动设计的实现路径
(一)积极提高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程活动设计的总设计师,要善于以德化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1.以德化人。教师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是教学魅力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亲其道,信其师,其身正,不令则行。教师的品德和师德是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重要动力源泉。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教师诚信、友善、宽容、民主和平等的品德能够外化于教师的语言和行动中,让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感知;教师用德性创设的友善、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德性基础。
2.以情感人。教学中的情感共鸣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思政课不同于专业课,专业课重在知识的学习;思政课重在情感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内化为信念信仰,外化为行为实践。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把自己感悟的人生道理和信念信仰真诚地与学生分享,学生容易达到情感共鸣。思政课堂重在思想的交流,价值的引领,把两者放在心理疏通和人文关怀的情感视阈下,学生认同度较高。情感共鸣与认同为思政课堂的活动平台铺设了良性的沟通机制。
3.以理服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3]在当今网络信息开放的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拓、个性鲜明,社会焦点热点频发触碰学生的神经,网络信息与舆论鱼龙混杂、良莠并存,学生容易混淆视听,盲目从众,缺乏判断和分析。教师需要以扎实的理论内功,敏锐的透视眼光,条分缕析的讲解,为学生拨开迷雾,一针见血,讲透道理,讲到学生的心坎上,从而帮助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教师理性睿智的点评是思政课堂活动平台有序开展的航标和亮彩[4]。
(二)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主体,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激活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创设自由平等的对话平台,创造友善的课堂气氛。
1.转变学生观念。用课堂活动设计撕掉大学思政课“枯燥乏味”的标签,打破思政课教师“刻板无趣”的印象。教师要善于转变学生对思政课、思政教师的刻板印象,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和师生共同探究的活动平台,给学生带来高效思政课的新鲜感和新期待。例如在《基础》课中设计了21天梦想捕手活动。结合理想专题,开展为期21天的梦想捕手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每个人设置每日计划,每日通过QQ群给组长打卡汇报完成情况,组长做好记录和汇总。活动结束每个学生提交活动感言。通过这项活动引导学生把理想、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珍惜韶华,拒绝拖延,拒绝诱惑,学会坚持。通过这种专题活动,转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提高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激活学生思想。学生的思想和活力是课堂资源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思政课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不是教授学生知识,而是传递启迪一种思想、精神和态度。通过课堂辩论、主题演讲、分享和汇报等课堂活动平台,激活学生的人生经历、背景知识和分享欲望,通过师生互动、唇枪舌剑和据理力争,让学生在思辨和讨论中,达成理论认同、政治认同、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统一。
3.挖掘学生潜能。当代大学生多才多艺、思想鲜活、个性鲜明,教师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平台,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睿智和才思。学生精美的PPT和创意的微电影为思政课堂带来鲜活的元素和色彩。例如在《基础》课课堂活动中设计了 “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各个小组选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内容,比如和谐、自由等,形式自选,比如自拍小视频,手抄报、问卷调查、主题访谈、课堂演讲等形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我的学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强调小组共同筹划、人人参与和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安排一次课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和汇报。
(三)做好课程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课堂活动是教学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它由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策划和实施,为达到特定教学主题目标而设计的项目化活动,如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等,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1.前期策划。教师是课程活动的设计师和策划者,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就要对本学期的课堂活动做好计划和安排。前期策划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几项活动要心中有数,每项活动都要有活动实施方案以及细节落实。例如主题演讲,演讲题目的设置、一学期安排几次演讲,每次演讲几名学生为宜。二是要充分预设和评估每项活动可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活动开展的可操作性。三是活动安排既要预留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同时也要把握活动的可控制性。
2.中期实施。中期实施是课堂活动的主体部分和关键环节,主要指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三尺讲台的主人。课堂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作为教师要处理好主体和主导的关系。课堂活动是整个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教师要处理好教师主讲和课堂学生活动的关系,以及课时的分配和安排。
3.后期评价。课堂活动在前期策划、中期实施的基础上,课堂后期评价非常重要。后期评价既包括每一次学生课堂活动的教师点评,也包括每一项课堂活动结束后的教师总结,还包括所有课堂活动结束后教师所做的材料汇总和文字总结。教师点评和总结能够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盲目跟风到理性批判、从莫衷一是到独立思考,在探究和思辨中达到情感共鸣和价值引领和行为践行。材料汇总和文字总结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总结和反思活动的优势和缺陷,从而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同时也有利于活动的推广和借鉴。
课程活动设计和开展,激活了学生活跃了课堂,在朋辈学习中,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碰撞;同时有助于教学相长,学生鲜活的思想和青春的活力敦促教师不断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更好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