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打造农村儿童高品质童年
——以民乐县农村小学非遗传承为例
2020-01-09甘肃省民乐县民联学区
■甘肃省民乐县民联学区 董 凯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世世代代华夏人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区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审美和智慧,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标志之一,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实体,不能以一种固定的形态被保存下来。非遗保护,失去传承人就意味着文化断裂。相较于经济发达的城镇地区,在农村非遗得到了更为完善的保护和传承,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从儿童开始,借助于学校所提供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辉历史和保护现状,从而激发大众的保护热情,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必要的事。宽泛地说,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地说是丰富儿童童年生活,提升儿童精神品质的内在需求。
一、就地选材,用非遗传承丰富活动内容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精神。民乐县地处河西走廊要塞,几千年前的四坝滩人、东灰山人、火烧沟人就开始了农业生产,诸多历史文化遗迹显示了这片土地的神奇与富饶。时至今日,我们除了瞻仰残存的古迹之外,还可以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了解先辈的生活意识形态,进而传承区域非遗精神。
农村的孩子身上具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但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和地域的限制,视野不够宽广,思维欠开拓,在让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传承非遗,守护精神家园,是一举多得的事。目前,在民乐县的许多农村小学都在传承非遗文化,民乐人吃苦耐劳、热情大方、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孩子们的身上得以延续并充分体现了出来。民乐县民联寄宿制小学,早在2008 年就将“顶碗舞”引入校园,后陆续引进“腰鼓”“霸王鞭”“四家武术”,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全校师生分类进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练习密度、强度大,落实了“学生健康体质标准”,保证学生每天活动的实效性。目前效果良好,并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二、校内传承,用非遗精神滋润儿童心灵
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不仅有助于加深儿童对非遗的认识,增强非遗保护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能让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种子,深深地扎根,让非遗所蕴含的精神浸润儿童心灵,滋润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使非遗文化的传承更加深远。
(一)满足了农村儿童活动的实在需求
大部分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年迈的祖辈照顾。物质生活虽然得以满足,但隔代教育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大为欠缺。在校期间,由于课程安排紧、娱乐设施严重缺乏等因素,课余时间多为散漫式活动,欠缺合理有效的组织。即使是条件稍好的乡镇寄宿制小学,课余虽有教师进行指导,但也避免不了活动形式不固定、游戏流动性强等问题,很难从活动入手来填充孩子的精神世界,满足其内在需求。 目前部分小学采用的比较成功的方式是:每天利用一定的课余时间来进行非遗传承活动,安排固定的传承教师来指导。这样,大部分孩子都成了非遗传承人,随着传承时间的延长,他们会有一种非遗传承的责任感与神圣感,提高了传承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孩子加入传承行列中。
(二)利于儿童将实践与认知相结合
每一个非遗项目的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把非遗文化引入校园,便赋予了非遗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使非遗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得以充分展现,使儿童对非遗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有着重大的作用,而这些是意识形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各种大型演出日益增多,非遗传承项目作为民族瑰宝更是舞台艺术的首选。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演出,一方面可以将所学转化为所能,使非遗精神内涵得以践行,另一方面可以让儿童从传承所得到的反响中更好地完善自己。
(三)推动儿童承载文化内涵不断前行
当校内传承有一定的基础、形成一定的规模时,会引起家长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密集而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加上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高重视度,促成了其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传承效果越明显,覆盖面越广,影响力也越大。孩子的成长是多层面的发展,而成长的进度与效果一取决于自身,二取决于环境。当一个孩子经常获得来自各方的关注与认可时,会更有自信心和积极性,当他明白通过自身践行和努力能产生巨大影响、具有深远意义后,会更加正视自己、重视传统文化。非遗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打造着他。
三、三位一体,用非遗持久的生命力增加童年厚度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校内传承非遗精髓,校外家庭大力支持传承,社会多方面认可传承,三者合力,非遗的影响和传承必要性持续升温,就赋予了非遗持久的生命力,传承非遗的儿童的童年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厚度和温度。
(一)校内传承激发儿童潜质
不同的传承项目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传承要求,选择符合儿童年龄和性格特征的项目进行传承,会使他们自身的潜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在传承的过程中,不管是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还是审美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发展。比如民乐“顶碗舞”,系统的长期的“顶碗舞”训练不但能使学生形体姿态变得挺拔、端正、健美,而且经常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里翩翩起舞,可调节情感忘却疲劳,使学生的身心和大脑获得充分的休息;此外,因为它融体育、舞蹈、音乐为一体,其综合性、艺术性很强,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在练习和跳舞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家庭支持提升儿童动力
非遗传承离不开学校的引导,少不了家庭的支持,这种支持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作为非遗小传习者,当他们的技艺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经常代表学校和地方参加各类演出,这时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和理解,会让他们觉得传承不是负担,不单单是一种活动,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责任感会逐渐形成,传承兴趣会日益浓厚,参与的动力会越来越足,效果会越来越好。这种动力会有效且持续影响校内外的系列活动。
(三)社会认可增强儿童自信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关注,影响日益增大。民族瑰宝不可遗弃,千古精华不可丧失,民族精神不可沦丧,因此不管校内还是校外,传承热潮日益高涨。民乐县许多小学的非遗传承都已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多次深入校园进行采访和节目录制。农村孩子本身见识不够广,阅历不够深,接触面不够大,在传承过程中,社会对他们中肯的评价和认可,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会使他们认识到非遗的影响,而这些不但使非遗文化在他们身上得以展现,更重要的是非遗精神会伴随他们未来的成长之路,这对农村儿童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总之,儿童的年龄与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比成人更容易对新鲜的、具有挑战性的事物产生兴趣,也更具有创造性。他们传承动机纯,传承意义大,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后备力量,是区域非遗传承的首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以及对区域文化特色的深入了解,非遗内涵会在他们心中深深烙印,这种印记不但给农村儿童的童年增添了色彩,且必将伴随并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