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分享活动,实现共同成长
——谈小学数学分享式教学探究
2020-01-09福建省古田县第一小学余洪玉
■福建省古田县第一小学 余洪玉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分享式活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分享式活动顺应学生的天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分享式活动,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真实问题激发思考热情
思考是分享活动的灵魂,思考的层次直接决定了分享活动的质量,因此要在分享活动前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只有积极主动思考了,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在小组讨论的问题不是学生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参与思考和分享的热情不高。分享式活动中探究的问题应该是来自学生的真实问题,它既可以根据“课题”和情景图提出,又可以在完成任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还可以是在分享中产生的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核心问题让学生讨论,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状态,把握教学节奏。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在《分数的意义》后会编排这样一道题:1/3>()>1/4,个别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会提出:“这两个分数分子都是1,分母又是相邻的自然数,中间不能填数!”教师借机把问题抛给全班同学:“这中间真不能填数了吗?你有什么好方法?先自己独立思考,再分享交流。”在展示分享活动中,学生1认为用通分的方法,把它们的分母变成相同数后再填。学生2认为可以先把两个分数转化成小数后,再填两个小数之间的数。学生3认为既然转化成小数的方法可行,那就把分母取4.5,分子是1,再转化成分数2/9。学生4认为先把分子扩大后再填。由于小组讨论的问题是来自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的“真问题”,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和分享的热情特别高。这样学生在分享活动中不仅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还通过和别人交流分享学会借鉴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挖掘教材找准分享时机
分享是分享活动的关键,通过分享促进彼此交流心得体会,但分享式教学的应用还需要找准分享的时机,确保学生在分享过程中有话可说,这样才能使分享教学发挥有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把握学习中交流的起点,深度解读教材,挖掘课堂上互动交流和展示分享的契机,灵活选择交流方法,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障学生有效交流。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例题教学中,我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对例题进行了改造,先呈现这样一道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满6个小杯,正好倒完,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学生轻而易举地列出算式:720÷6=120(毫升),接着呈现“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满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完,每个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学生在尝试解答后表示由于条件不足,无法解答。此时教师追问:“你觉得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才能解决上面的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补充“1个大杯容量比1个小杯容量多20毫升”,可以补充“1个大杯容量是1个小杯容量的4倍”,可以补充“1个小杯容量是1个大杯容量的1/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补充的条件有什么共同点呢?从而明晰补充的条件都要能体现小杯和大杯的数量关系。这样的分享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根据大杯和小杯的数量关系,主动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对策略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三、方法指导确保分享效果
分享式活动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讨论。分享式活动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也能检验各小组的合作互助情况,如何确保分享活动的有效性呢?首先是构建课堂规则,保证有效分享。如:在小组的建构中实行优生和学困生按一定比例合理搭配,制定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的分工和分享顺序,防止小组合作成为优生的“一言堂”而学困生成了“看客”的现象,让优生和学困生都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潜能,实现人人参与、平等交流分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展示交流中不断成长。其次是学会倾听,倾听是交流的基础,在交流过程中不仅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这样才能把握别人发言的亮点或者不足,如果对方所说不正确,还可以及时提出反驳的意见,这样才可以有助于学生进步,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每个人都只顾自己,而不认真听取他人的想法,那分享式交流的开展也毫无意义。最后是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只有正确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同时,改正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如果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和他们不一致,也要耐心交流,诚恳地据理力争。
四、精准评价找回分享信心
课堂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在分享活动中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诊断,保证教学质量。在分享活动中可以对学生的分享过程个人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对分享过程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分享效果进行评价。注意交流时的及时反馈评价,对于学生在分享中的个人表现,教师还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细微的进步以及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分享式活动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分享活动中,进而更加喜欢分享,喜欢同他人讨论自己的想法。坚持交流后的总结性评价与激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分享活动中找到自信,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产生成就感,尝到学习的幸福和快乐。只有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大家并得到肯定,才能体会到思考的价值,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就感的过程中保持前进的步伐。
总而言之,分享式活动真正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不是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课堂中的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大家通过独立思考、与同伴的交流以及与集体智慧的碰撞中解决问题,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比传统的课堂活动更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学习,在这样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