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马藏族傩舞系列和火圈舞调查初探

2020-01-09杨雪晴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舞步白马野猪

杨雪晴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音乐与舞蹈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在我国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和甘肃文县的大山深处,居住着古老而神秘的白马人部族,学界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们是古代中国氐人的后裔,现在归为藏族,被称为白马藏族。他们在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方面与藏、青、滇、川等地的藏族有较多差别,如在宗教信仰方面,白马人信仰山神、水神、火神和白马老爷,信奉大自然的神力;在语言方面,他们有自己通行的语言——白马语,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全靠口口相传来传承自己的语言文化。白马藏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鲜明的独特性,而且迄今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笔者从2009年春节开始,曾多次亲身到白马藏族聚居地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和甘肃文县进行白马藏族民俗文化体验和田野调查,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理解体验,现简单加以陈述,以就教于方家。

白马藏族舞蹈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傩舞系列,一类是火圈舞。以下分别作简单介绍。

一、白马藏族傩舞系列

白马藏族傩舞是白马人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舞蹈,历史源远流长,体现了白马人的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气氛庄严而神圣。白马藏族傩舞系列共有两大类,一类是驱邪求吉的祭祀性傩舞;另一类是取材于原始信仰中的图腾神话、先祖狩猎、历史典故等题材的情景性傩舞。

(一)祭祀性傩舞

1. 池哥昼

池哥昼是最具代表性的白马藏族傩舞[1],是白马人从古到今,每年正月必须举行的重大祭祀性舞蹈,由四男扮演池哥,二男扮演池母,另三男(两大人,一小童)扮演知玛角色,也属于丑角,俗称猴娃子。池哥头戴木雕彩绘面具,面容威武狰狞,上身反穿羊皮袄,后缀短尾,身挂铜铃,左手持木质兵器,右手持牛尾刷,脚穿长筒毡靴。池母也头戴木雕彩绘面具,面容慈善可亲,身着白马藏族女性长款百褶裙,色彩艳丽。知玛面涂锅墨,一人身着男性破烂民族服饰,手持拐杖,扮演家中男主人;一人身着女性破烂民族服饰,身背象征婴儿一样的道具,手持拐杖或讨饭碗,扮演家中女主人;还有一男童手持拐杖,扮演家中小孩儿。池哥昼舞蹈中,池哥动作铿锵有力,粗犷豪放,以手甩牛尾、左右蹉步和单腿吸腿跳动作为主,幅度较大;池母动作柔婉细腻,敬畏可亲,以双腿屈膝、双手合掌、双手叉腰、单腿点地动作为主,幅度较小;知玛动作诙谐幽默,自由灵活,以水平拿权杖,左右腿交替跳动作为主,代表着传统故事中的人物原型。池哥昼舞蹈的表演,由锣、鼓、大小钹、铙等乐器伴奏。表演时,舞步随乐器伴奏的节奏舞动,形式按照池哥昼请神、傩舞表演、入户驱邪表演的顺序规范进行。

2. 麻昼

麻昼属于白马藏族祭祀性傩舞的一种,是由6名男子组合的群舞。表演时,舞者头戴彩色面具,木雕材质,分别是狮、牛、虎、鸡、龙、猪动物的面相,身穿彩色绸缎裙式服装,双手拿红、黄、绿色彩绸。舞蹈动作随锣、鼓、钹等打击乐器的节奏而变化,舞蹈时做动物体态动作,以逆时针转圈的方式进行表演。麻昼表演有固定的动作套路,常见的有12 大套,6小路6 种标志性动作。转一圈为一路,每一小路开始和结束都有固定的动作和节奏,由2~3 个固定的连接动作和一个专有的标志性动作交替表演构成。舞蹈主要以踢腿、垫步、蹉步、跺步等为主要步伐,以转身、晃手、甩稠、摇身、点头等为主要动作。麻昼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动作刚柔相济,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更有祈求平安吉祥的意义。

3. 秋昼

秋昼是在池哥昼表演的祭祀队伍中,由两位池哥在家中院子里进行的一种表演。秋昼动作主要是以池哥人面对面相互搭肩、双腿屈膝左右方向跳动和背对背挽臂、双腿屈膝左右方向跳动为主,动作铿锵有力。

(二)情景性傩舞

1. 阿里改昼

阿里改昼属于狩猎场面的情景傩舞,在池哥昼祭祀仪式中,由2~3 名知玛表演,以原始的捕猎、杀兽、肢解动物尸体为主要情景表演,以单腿跳动、左右晃动手臂、按压等为主要动作。

2. 池母擀面

池母擀面是女面相傩舞,由两名男扮女装的池母表演。池母擀面属于池哥昼祭祀仪式中的情景表演傩舞,表演在村户院内进行。两名池母做和面、揉面、擀面等动作,动作随打击乐器的节奏进行,表现白马藏族妇女厨房劳作的场景。

3. 杀野猪

杀野猪属于情景傩舞,表现白马人原始的围猎场面,池哥昼祭祀活动结束时,在村户院中进行。表演由一人扮演野猪,头戴野猪头像面具,随打击乐器的节奏做旋转动作,表示到处偷吃庄稼,池哥和民众手拉手、肩并肩呐喊助力并围追野猪,野猪到处逃窜,慌乱中被众人包围,随着几声炮响,野猪倒地,人们开始肢解野猪,最后围猎成功。表演淳朴逼真,气氛壮观。

4. 拐疙瘩

拐疙瘩属于池哥昼祭祀仪式中的情景傩舞,由池哥昼傩舞队伍中的所有成员和民众在空旷的场地进行,舞步与池哥昼傩舞舞步基本相同。表演时由池哥带领,路线有曲线、直线、圆圈,表现白马人追溯先祖、艰辛跋涉、不断战斗迁徙的豪壮经历。

5. 麻够池

麻够池属于池哥昼祭祀仪式中的情景性傩舞,分为两队进行表演,每队都有一名首领、两名池哥和数名民众。表演在祭祀过程中进行,分为山上和山下两个表演场地,山上作为祭祀、练兵的场地;山下为模仿战争场景场地。在整场表演的过程中,队形变化多样,动作单一并且固定,以厮杀打斗的历史场景为主[2]238-239。

6. 甘昼

甘昼是在麻昼表演休息期间所表演的一种傩舞,是由2 人或4 人表演的男子舞蹈。舞者头戴阿里嘎面具,身着白色衬衫和黑色马甲、腰系铜铃、脚穿毡靴、双手持牛尾,随打击乐器节奏表演。动作变化多样,丰富多彩,干练有力,干净利索,而且舞步规范、固定,幅度夸张,体现了白马人的力量与强悍的特性。

二、火圈舞

火圈舞是另一类具有代表性的白马藏族舞蹈。火圈舞最早起源于战争,白马人用圆圈舞的形式来纪念战争中英勇保卫民族的英雄,激励白马藏族青年男子。每逢节日或者儿女婚嫁、喜庆之事等,白马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在宽敞的空地里点燃篝火跳火圈舞。火圈舞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自娱自乐型的,白马人以这种舞蹈形式抒发情怀,憧憬美好的生活;一类与战火相关的,又称 “攻城舞”。

(一)自娱型的火圈舞

每年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六是白马人节日的鼎盛时段。跳舞前,男青年们一起相聚唱歌,以“凑柴歌” 为主,歌词大意为 “姑娘们,我们已经点好火堆,快来唱歌跳舞……” 唱凑柴歌,一是提醒每家每户将准备好的木柴放在自家门口;二是暗示年轻姑娘们赶快梳妆打扮,出门跳舞。火圈舞有两种形式,歌舞形式的火圈舞一般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没有乐器伴奏,这类火圈舞有噢司唠、咪咪吆改了了、吆唠唠依、措贴拍贴、噢唠唠依。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舞步,舞者根据不同的曲调变换不同的舞步。唱歌的人既可以加入火圈舞的队伍,也可以是旁观的群众。火圈舞歌唱形式可分为男女对歌、一人领唱众人齐唱和合唱3 种。据了解,唱词多表示吉祥如意之意和欢乐的情绪。舞蹈中的男子和女子舞步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欢快灵巧。自娱型的火圈舞不但在白马人的节日之际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而且为青年男女搭建了谈情说爱的平台。跳火圈舞时,跳舞人身着艳丽的白马藏族服饰,男式服装为长袍,女式服装为百褶裙,男女头戴插有白鸡毛的沙嘎帽。

(二)与战火相关的火圈舞

这类火圈舞一般在晚上表演。跳舞人全部由青年男子来表演,舞蹈高潮部分,男子们紧拉双手或紧挽双臂,象征团结的力量,其舞步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寓意捍卫自己的民族,抵御外敌的入侵。跳舞人的手臂相互不可分开,如果分开了,就被拉到火堆中接受“跳火堆”的惩罚或者表演节目,其实这种做法是为了锻炼青年男子坚强勇敢的意志。跳舞人昂首挺胸,一边舞蹈,一边发出 “吼、吼、吼、吼” 的声音,声音越吼越大,象征着相互鼓励,鼓足勇气,战胜一切邪恶,所以也叫 “攻城舞”。

结语

白马藏族舞蹈无论是祭祀性的傩舞还是自娱型的火圈舞,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进步,白马藏族舞蹈文化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传承危机,急需引起各界人士和相关专业人员的重视,对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给予及时的研究和保护,从而使白马藏族舞蹈这一民族艺苑中的奇葩绽放更绚丽的色彩。

猜你喜欢

舞步白马野猪
萌萌的小野猪
恣意起舞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白马少年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智慧的野猪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
野猪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