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研究
——以课文《荆轲刺秦王》为例
2020-01-09黎亚琴
黎亚琴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本文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进行探讨,为运用语文教材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一、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涵
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1]从该概念可以看出,其包括 “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等具体的课程目标,更多地是倡导高中阶段的学生能了解多元文化,深入学习文化知识,拓展文化视野。
在语文学科中,文化传承指的是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二是理解、包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
二、当前高中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培育现状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被高考推着向前走,教师们承担着沉重的教学任务。为了赶教学进度,教师过于重视学科知识教学,忽视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化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为高考服务的倾向,教师们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师生缺少课堂互动,教师只教给学生阅读做题的方法,并总结做题的规律,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下再安排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完成。面对繁重的课业,学生在课下不可能会细读文本。
(二)只重视知识讲解,淡化精神和文化传承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课文所呈现出来的知识,只讲字词释义、做题技巧,忽视课文中所蕴含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文化精神,在课程结束时一句话带过,呈现出一种 “文化冷漠” 的现象。例如,对于《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定位为学习古代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忽略了对荆轲侠义精神的讲解。
(三)学生仅凭死记硬背,缺乏文化意识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专注于成绩的提升,认为只要死记硬背每篇课文的文化常识,能应付考试即可。这样的问题在中学课堂里屡见不鲜,导致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更不用提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育了。
三、对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育:以《荆轲刺秦王》为例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1. 加强对文章中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丰富文化积累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学生只有充分领略语言文字之美,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面对太子时称自己为 “臣”,太子丹称其为 “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从古代到现在对人尊称的变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积累文化常识。此外,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包含一词多义、通假字等语言知识,亦是文化常识。例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困”的古代意义就不同于现代意义,古代多指走投无路、陷于困境,而现在多用来指生活贫困、经济困难;“仰天太息流涕” 中 “涕” 古代指眼泪,而现在表示鼻涕等。通过古今对比,可以实现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2],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知识融合,进而培育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2. 加强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文章的文化背景对学生学习课文是极其重要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精神,有更好的学习代入感。若对文章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不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领会课文的主旨。例如,《荆轲刺秦王》中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将军之仇” 和 “见陵之耻” 各指什么,都需要学生进行历史背景知识的学习。了解文章背景后,对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也大有帮助。这篇课文的课后第四题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对荆轲进行评价,学生需要结合课文的历史背景,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练习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通过练习,既使学生挖掘了文章背后的文化意蕴,又锻炼了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3. 加强对文中文化精神的理解,强化文化视角
学习一篇课文,学生不仅需要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而且要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解读、理解文本中所体现的文化精神[3]。人们对《荆轲刺秦王》中荆轲这个人物形象的评价虽然各不相同,但不能否认他所具有的勇敢、爱国的精神品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将秦国的强大摆在读者眼前,由此看到天下大势:战国末期,秦国强大,六国处于混战中,燕国也处于危机之中。但是,面对刺杀秦王一事,荆轲果断勇敢。学生只有客观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才能理解其所传达的文化精神。
(二)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除了阅读教学之外,教师也应在写作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1. 跳出技巧教学,拓宽文化视野
高中生的写作思维往往会被考试所束缚。为了获取高分,教师往往会教授学生一些写作技巧,比如,什么样的开头和结尾更能吸引改卷教师的注意,这虽然能提升学生的作文成绩,但是对其写作水平的提升帮助较小。因此,教师要跳出技巧性写作教学的框架,引导学生积累多样的文化写作素材,不能要求学生为写作而写作,而要鼓励其有感而发,在学习和理解多样文化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2. 结合生活实际,丰富文化内涵
教师应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利用文本素材,进行有文化的写作[4]。比如,在写作中,荆轲的侠义精神可作为“直面强权”“仁义” 等题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生搬硬套素材,而是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文化写人生、写生活,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后能真正将所学用于生活实际,才是学有所得。
结语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的不断传承、中华文化的不断弘扬,才有了今天强大的中华民族。只有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因此,文化传承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极其重要。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教师们要深挖语文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