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专业思政教学方法研究
2020-01-09初凯
初 凯
(吉林警察学院 交通管理系,吉林 长春 130000)
在应对全球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时,为了国人生命安全着想,各高校积极开展线上课堂教育,这是不受地域、环境影响的最优解决方案。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将这些挑战转变成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契机,进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学生思想认识,是各教学团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围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根本原则,强调 “立德树人” 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 “三全育人” 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
一、以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作为实施思政教学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特别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三因” 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关系。课题组紧抓线上教学契机,立足实际情况,以 “三因” 为思政教育主要方向,积极开展公安专业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一)“因事而化”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展开[2]。“因事而化” 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个体差异、事情差异,在关心、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疫情期间,各地学生封闭在家,接触的网络信息、社会信息多而杂,从而导致其思想认识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打破传统一人一班的教育方法。
“因事而化” 关键是要善于把握不同学生的需求点、兴奋点,增强其获得感、共鸣感。做好人的工作,不是简单地说教和灌输,应以 “事” 为出发点,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科学方法、诚心沟通和因材施教的过程,产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帮之以义的育人效果,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然接受思想政治内容,进而认同倡导的主流价值观[3]。
“因事而化” 针对的是不同 “事” 的思政教育方法。这些事既包括伟人、英雄的故事,也包括普通人的简单事迹,如学生之间的琐碎事情,既有人生大事,也会有生活小事。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事情提炼思政元素,讲好 “故事”,引导学生有效过滤不良信息。
(二)“因时而进”
只有将思政教育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准确掌握思政教育时机,并适当地对教育内容、方法、原则、目标等进行更新,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因时而进” 要求思政课教师紧跟时代发展进程,牢牢把握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下主题。
“时” 就是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在具体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牢牢抓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捕捉思想政治工作时机因时制宜、应时而动、顺时而进[4]。譬如,在抗“疫”、救灾期间,面对国外恶意中伤中国、曲解中国的事实,教师应强化课程中的民族教育内容,立足行业发展,全面、细致地讲解中国梦,并深入分析中国制度的优势。
“时” 就是有利的时机。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育时机。具体说来:第一,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学;第二,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思政主题教育,如国庆期间开展爱国的思政教育;第三,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通常重大事件发生时,网络信息快速传播,内容良莠不齐,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带领学生正确研判事态,听取主流声音。
(三)“因势而新”
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受不同时代背景形势的影响,这种 “势” 既有国际关系的 “大势”,也有国内社会发展的 “小势”。“大势” 主要体现为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中华民族走向崛起的历史趋势;“小势” 则体现在对当今民众生活有直接影响的众多要素发展趋势中,这些要素包括网络技术、道德观念、法治观念等,而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尤为重要。面对 “大势”,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坚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定 “四个自信”,努力领会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等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面对 “小势”,应加速推进传统思政教育与新兴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改进教育内容、方法、载体,如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微博、微信等新技术,丰富思政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5]。
不同的形势对思政教育的影响是不同的,因势而新,就是要求每名教师牢牢把握住当今思政教育遇到的新形势和其呈现出的新态势及未来发展变化的新趋势,不断地对思政教育方向、理念核心、教育方法进行完善创新,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推行 “三谈” 的教育方法
(一)从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谈我国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战胜一切灾害、解决突发事件的关键。教师要紧抓思政教育时机,通过展示我党在面临每场考验时的努力,及时控制灾害、公共事件危害程度等内容,向学生介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的优势;通过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国家工作中心向群众工作倾斜等中央方针,向学生介绍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优势;通过展示相关法律法规立法过程,向学生介绍党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优势;通过全党、全国、全社会团结一心,闻令而动迅速投入战斗之中,展现 “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 等成就,向学生介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二)从减灾、抗 “疫” 的先进事迹谈奉献精神
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疫情期间,涌现出很多先进的人物与事迹。这些人当中有医生、护士、警察、快递员、学生、司机等各行各业的人员,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抗 “疫” 故事,深刻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 “时代最美的人”。而这些感人的故事,是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最鲜活、最感人的教材。教师应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向学生推送这些先进人物与感人故事,大力挖掘这些抗 “疫” 英雄与凡人善举的榜样力量,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感人故事的时代价值,并实现价值观引领,加深学生的职业认同。
(三)从应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谈处理办法
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时,公安队伍作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力军,主要承担着防范和打击妨害公务、扰乱社会秩序的哄抬物价等违法犯罪行为违法犯罪;监控事态发展趋势、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网络安全;加强特殊人员管理,做好防控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引入实际工作,利用课堂讨论等形式与学生共同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新方法、新观点。
通过 “三谈” 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理性、深刻地认识到在当前错综复杂的世界环境中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公安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有别于其他院系,我们培养的是静能收心定性学知识,动则护民卫党安天下的优秀预备警官,因此,开展的每一节思政课既是课程也是堡垒,承担着点燃民族之心、爱国之怀、拥党之志的重任。